孩子理财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5-01-13颜翊欧阳润堃闵聿宽
颜翊 欧阳润堃 闵聿宽
一、引言
在孩子长大的历程中,时常碰到这样一些事例:出门就嚷着“打的”,不管路途的远近,也不管是否有公交到达;看到了喜欢的商品,就总想着要购买,不管价格是否能承受;对于一定数目的钱,不知道是多还是少,如此等等,说明孩子对“钱”缺乏概念,对挣钱的艰辛认识上基本是空白,以至于在消费时不能量入为出,对价格差、性价比不知道怎么比较。这也就导致了不少孩子甚至成年以后,财务上仍不能完全独立,成为“月光族”、“啃老族”。因此,对孩子的理财能力培养是一个普遍、现实、紧迫的任务。
生活中挣钱是一方面,管钱也是一方面,这就是指的理财。理财不是有钱人、成年人的专有名词,它是对个人一生收入、支出的规划,任何人都离不开理财,而且从小就应该学习会理财。研究表明,理财与创业、与成长、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性格的锤炼、与责任担当有密切关系,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立能力,其最高目标是一生的幸福。
由理财派生出了一个新名词——财商,财商(Financial Quotient)最早由美国作家兼企业家罗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提出,指的是“一个人对所有财富(泛指所有资产,包括品牌、人脉、时间、技术、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认知、获取、运用的能力”。它包括两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财富及财富倍增规律的能力(所谓的“价值观”);二是正确应用财富及财富倍增规律的能力。财商是一个人判断财富的敏锐性,以及对怎样才能形成财富的了解。近年来,关于“财商”的讨论持续升温,人们将它与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能力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财商是实现成功人生的关键。财商和智商、情商一起被教育学家们列入了青少年的“三商”教育。
二、当前中学生理财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当前中学生的理财认知水平、理财意识和能力等,课题组以XX中学高一部分学生为对象,组织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共抽取了4个教学班,发放调查问卷21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其中:分性别来看,男同学106名,女同学84名;分生源地看,城市171名,农村19名。调查发现,总体上看,当前中学生知识面广,对理财知识有所了解,有的还具备一定的理财行为和习惯;但是,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行为上的误导,需要在教育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1对金钱的概念模糊。调查中,一些同学表现出对钱的概念似是而非,不知钱从何来,一定数目的钱是多是少缺乏感性认识。比如在是否知道父母(或家里)的确切收入问题上,回答知道的只有56人、占295%,不知道的53人、占279%,不敢确定的81人、占426%,后两项合计134人、占705%。对于一个月600元的开销,有68人认为太少,占比358%。部分同学没有体会过挣钱的艰辛,调查中,没有打工挣钱经历同学有54人、占284%,其中女同学的比例要高,为345%,男同学比例为236%。在有这种经历的同学中,还有8人表示太辛苦不再想干。
2开销大手大脚。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般家庭比较宽裕,对子女用钱不加限制,只要开口,一般都尽量满足。少数同学用钱比较随意。调查表明,有的家庭每月给孩子的生活费较多,最高达1800元;多数家庭给孩子的生活费比较宽松,所给生活费有富余的有91人,占479%,排第一位。少数同学有钱就用掉,在平时多余的钱怎么处理问题上,找个机会花掉的有20人,占105%。
3缺乏基本的理财习惯。多数同学没有记账的习惯,调查中,从不记账的有101人,占532%,其中,男同学从不记账的比例达613%,高过女同学的428%;即使在记过账的89名同学中,每笔都记的仅8人、占9%,曾经记过但未坚持的50人、占562%,只记大数的31人、占348%。
4没有基本的与钱打交道的经历。有的同学学习以外的事情基本不做。调查发现,有76个同学(占40%)没有自己的银行存款账户(或银行卡),有的即使开立了个人银行账户,但也很少使用,在有银行账户的114名同学中,很少用的89人,占781%。没有到银行体会过基本的存取款业务的有90人,占474%。个人日常生活用品,都由家里准备的47人、占247%,大多家里买的95人、占50%,两项合计占748%;还有一些同学没有体验过网上购物,全部同学中没有网购经历的32人、占168%。
5消费行为不够成熟。调查中,在“看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商品(如IPHONE)时怎么办”问题上,有7人不管价格买下再说,占37%;有6人认为价格贵但还是要买,占32%;还有73人与父母商量再决定占384%,这部分同学心底还是希望父母能够帮他们买下。在日常购物习惯方面,有的还不会比较价格,或者没有货比三家的习惯,对于较贵重的物品,有15人直奔最上档次的商场、占79%,有78人到自己熟悉的商场买、占411%,两项合计占49%。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也是如此,有 8人出门就打的、占42%,有18人等空调公交、占95%,有81人上先来的公交、占426%。在就餐问题上,也有同学浪费,8人表示买多点、吃不完就倒掉,占42%。
三、国外孩子理财教育
(一)美国孩子理财教育
美国是一个创业氛围最浓的国家,也是教育与市场、所学与所用结合最好的国家。他们对于孩子的理财教育和财商培养,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理财从小抓起。美国对孩子理财教育从娃娃抓起,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且有目标明确、简单易行的教育计划,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从孩子踏进幼儿园起,就会接受有关理财概念:3岁教他们学会识别硬币;4岁学会用硬币买小东西,比如糖果、小玩具;5岁给孩子小额零花钱并教会他们怎么花,告诉孩子钱是父母辛苦工作换来的;6岁认识大面额的纸币并练习简单的零钱找换;7岁学会认识商品的价格标签并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保证找回的钱数正确无误;8岁知道估算所要购买商品的总成本,知道节约以应对近一个月内的需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9岁学会为每周的开销制订计划,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购物时尽量货比三家;10岁学会小额储蓄,以在未来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11岁了解长期的银行储蓄,学会计算利息,明白复利的原理;12岁了解钱存在银行有可能会变少,知道正确投资的好处;13-15岁尝试一些安全的投资工具和服务,知道如何进行预算、储蓄和初步投资;16-17岁学会为近五年或近十年的学习和生活做财务规划,并为了未来的开销做理财方案。由美国教育部资助,全国34个州的3000所中小学生参加了一项储蓄计划——“为美国而储蓄”计划。
2家庭雇佣实践。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美国家长把家庭变成一个试验场,教给孩子按劳取酬的生存和理财法则,让孩子从小就有打工挣钱的历练,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报酬。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孩子手中的零用钱几乎都是通过帮助父母或家人干活所得到的报酬,帮父母洗碗、扫地、整理草坪等,得到一定数量的劳动报酬。父母给孩子钱的初衷一是遵守按劳付酬的原则;二是让孩子们有一定的钱可以购买他们必要的食品和学习用品;三是让孩子们得到一些劳动实践的锻炼。甚至包括一些富豪对自己的子女也是“不劳动者不得食”,迫使孩子从小摒弃“不劳而获”的依赖感,确立和锻炼靠自己的双手吃饭的观念。孩子们不仅习惯而且经常彼此互相炫耀“工资”的多少,“工资”多是一件光彩的事,说明动手能力强。
3鼓励自我管理。崇尚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美国鼓励孩子自立,父母对孩子的事不包办,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孩子们从小便有了对钱的支配意识。美国家庭有时父母与子女也实行“A—A制”,各自付各自的账,如果孩子看上了一种父母不认可的商品,那么对不起,自己掏腰包,一般不会因父母不为自己买单而大哭大闹。由于花自己的钱知道心疼,这时就会再三拈量了,甚至主动放弃。在父母教育下,大部分美国孩子能够妥善使用手中的零用钱,而并不是随意乱花,由于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所得,才知道怎么珍惜,这钱一般也能用到最重要的地方。在美国,很多父母在孩子18岁成年时就让孩子离开家庭自谋生路,因而,“啃老”现象在美国很难想象。
(二)其他国家孩子理财教育
英国人的理财教育方针是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主张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在英国,从幼儿起就开始理财教育,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十分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1/3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德国一向以严谨著称,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书上说:“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个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在树立金钱观念外,还会学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法国在儿童3至4岁阶段,家长们便展开家庭理财课程,教育孩子基本的货币理念。10岁左右,法国家长就开始为小孩设立独立的银行账户,积极培养孩子的理财观。
日本重视家庭理财教育,主张孩子自力更生、勤俭持家,不随便向别人借钱,还主张让孩子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家长都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在给孩子买玩具时,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在日本,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到少年儿童的整个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这也为日本培养、造就大批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与美国不同的是,在日本家庭教育中,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给他付钱的话,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通过家务劳动主要让孩子明白劳动创造财富这个道理,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从而知道赚钱的正当途径。
以色列更重视智慧与责任,其理财教育最为重要的是教授孩子关于钱的最核心的理念,那就是责任。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也就更进一步地知道了节俭。不光要节俭,还要懂得付出,懂得慈善。不光是为个人,也是为社会。犹太民族是世界上财商很高的民族,个人的一生是其规划的范围,个人追求,个人资源,都有理性规划,其最高目标是幸福的一生,财商是其规划的总体理论,归纳出了青少年财商教育的三个方面:掌钱能力、赚钱能力、财富知识。他们关于财富的智慧带给人们很多启示,在犹太人的亲子教育中,延后享受经常挂在嘴上,就是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未来更大的回报,这几乎是犹太人教育的核心,也是犹太人成功的最大秘密。家长们会经常这样告诉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喜欢玩,就需要去赚取你的自由时间,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学业成绩。然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赚到很多钱,等赚到钱以后,你可以玩更长的时间,玩更昂贵的玩具。如果你搞错了顺序,整个系统就不会正常工作,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时间,最后的结果是你拥有一些最终会坏掉的便宜玩具,然后你一辈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没有玩具,没有快乐。”这是延后享受的最基本的例子,也是一种在犹太民族中流传很久的教育理念。
(三)上述国家孩子理财教育的共同点
第一,把孩子的理财教育作为父母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理财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感到自己有责任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在孩子走上社会前,要教会孩子如何挣钱、如何管理钱以及基本的理财知识和技能。
第二,把理财能力视作基本的生存技能,与孩子一生幸福联系起来。在西方人的观点中,理财如同语言能力、文字书写一样,是一个人生活中最基本、最实用的技能,并与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联系起来。所以,孩子理财教育从小就进行,哪个年龄段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划。
第三,重视观念培育。与理财能力相比,西方国家更注重对孩子理念的培育,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钱,把钱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不劳动者不得食;由于把钱与个人的付出等同起来,所以,孩子能够尽可能地节约每一分钱,同时,不作金钱的奴隶。
第四、日常生活引导。父母对孩子理财言传身教,不仅传授理财知识和技能,而且把家庭作为一个实践场所,通过家务劳动计酬、AA制、不包办孩子的支出等,让孩子从小接受锻炼,得到象成人一样的自我理财的机会,为日后走上社会、开始独立的生活打下基础。
第五,社会氛围宽松。国外孩子能够较早地系统学习理财知识、提高理财技能,还与他们比较宽松的社会氛围有很大关系。一方面,他们的学习压力比较小,不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全方位的成长,将相关知识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对孩子的评判标准也不仅是考上大学,而是鼓励孩子创业、把所学运用到创业的实践之中。最重要的一点,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家长、社会很害怕孩子失败,因而不主张孩子冒险,而西方不同,看重过程,能够容忍失败、甚至对失败者的勇气投以赞许的目光,这就使得中国孩子一般不敢冒险,而西方孩子则敢于冒险。
四、加强孩子理财教育、提升孩子理财认知的策略
智商、情商、财商共同构成支撑个人一生幸福的铁三角,加强孩子理财教育、提高孩子财商水平,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
1家庭方面。调查显示,家庭是孩子理财知识来源的第一场所,子女的对金钱的认识、生活消费习惯、理财意识等,很多从小在家庭教育就定了型。所以,家长应重视孩子理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一”开始:
建立一个账本。给孩子建立一个日常开支账本,让孩子把每天的主要开销记录下来,养成记账的习惯。
开立一个账户。带孩子到银行,以孩子名义开个账户,带着孩子存一次钱、取一次钱,并学会管理好自己的账户,活期、定期搭配,到年底比较一下利息所得。
体验一次购物。在为小孩购置物品时,选择有代表性的让孩子一起参与,到不同卖场比较商品价格,挑选性价比最高的。
看一次父母工作。带孩子到父母工作的场所看一次,告诉他(她)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每天所能拿到的工资,让他们对劳动报酬有个感性认识。
经历一次打工挣钱。每年给孩子创造一次打工挣钱的机会,可以到外面找、也可以是家务事,让孩子参与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并让他们自己支配这些报酬。
做一次大的预算。孩子有相对较大的开支项目时,带领他做一次开支规划,为了凑足所需的金额,该怎么安排自己的开支,通过什么方式来达到。
2学校方面。学校是教育的专门场所,老师的话在孩子心目中份量最重。在考学是第一要务的背景下,花很多时间来进行理财教育是不现实的,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把理财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去。可以开展以下“几个一”活动:
每年一次专题报告会。每个学年花半天或者一个小时的时间,请一些对理财有研究或者具备相关经验的人到学校作一次讲座,介绍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理财方法、理财工具等。
每年一次公益捐赠活动。每年发动学生,开展一次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对口捐赠活动(如免费午餐行动),并带领学生到实地看一看,体验一下农村贫困孩子的生活。
每期一期板报。每个学期以班为单位,出一期以理财小窍门、生活中的浪费和节约等为主要内容的板报。
每期一次主题班会。每个学期以班为单位,组织一次以我的打工经历、1元钱(或10元)是什么、我的省钱小妙招等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发动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的经历,来强化理财意识。
3社会方面。社会包括舆论媒体,应为孩子理财教育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当然,家长控制不了社会舆论、控制不了媒体,但也不是无能为力,至少可以在交往的圈子内营造一个相对好的小气候,比如可在平时生活、交往中适当地淡化考试的话题,不要把全部注意力过度地引导到考试成绩上;也应该鼓励孩子去实践自己的梦想,有想法就付诸行动,不怕失败,从而树立积极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