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短板与修复
2015-01-13邱玲
邱玲
摘要:本文通过对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大学生创业园7支创业团队的成立和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普遍存在专业知识缺乏、管理经验不足、人员结构失衡、社会资源短缺以及抗压性不强等短板,剖析其原因,提出了修复短板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园;短板
根据中央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精神,我国很多高校已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许多在校大学生在参加创业教育课程学习的同时,纷纷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华南师范大学是广东省内第一个设立创业学院的高校,并于2009年在其分校区——南海校区正式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在校内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培育了一批创业团队,其中有的已经注册成立公司,有的已在电子商务平台开设了网店,有的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有的在创业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并不顺利甚至解散。通过对2009年首批进驻南海校区大学生创业园的7支创业团队进行跟踪调查,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普遍存在着几方面的短板,这些短板直接影响到创业项目能否成功孵化以及孵化后能否茁壮成长,因此,亟待补齐与修复。
一、创业团队的基本情况
由南海校区学生主导组建成立并申请进驻校区大学生创业园的首批创业团队共有七支。这些团队希望从事的创业目标行业涵盖高新科技、文化传播、广告策划、电子商务和社区服务几个领域。这些团队组成人员最少只有3人,最多的有13人;每个团队的组成人员专业背景不尽相同,有的以某一个专业为主(如“Focus工作室”团队13人中12人来自同一个专业),有的来自同一学校不同的专业,有的跨校组建(如“合一健康信息服务部”团队利用了高中阶段同学的资源)。七个创业团队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团队或
企业名称团队
成员数团队成员专业分布是否成
立公司目前状态博正科技6人电子商务1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人、政治学与行政学1人是转型运作Focus工作室13人图形图像制作12人、政治学与行政学1人是正常运作刺客联盟3人电子商务1人、会计学(财务管理)2人是正常运作
转让法人个人数字电
影工作室6人汉语言文学2人、文秘2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人、会计电算化1人否解散合一健康
信息服务部4人电子商务1人、教育学1人、药学2人否解散汇阳文化传播5人教育学2人、行政管理1人、电子商务1人、设计1人是]转让法人品尚传媒7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人、汉语言文学2人、酒店管理2人、国际贸易2人是转让法人7个团队经过学校的培育,有5个获得政府创业扶持资金支持并在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公司或个体企业,成功孵化率为7143%,另2个团队因为大学生毕业各自择业而选择放弃。成功孵化的5支队伍中,从经营主体来看,因为团队经营问题而转让公司法人的3个,仍然由南海校区大学生或毕业生正常运营并得到发展的有2个。从经营方向来看,只有2个团队仍然坚持创办初期的设定的经营方向(其中1个转让法人),另外3个则选择了转型运作。从团队成活来看,5个已注册公司的团队都能存活下来,但是实际由我校学生(毕业生)管控的则只有2个,仅占2857%。横向比较,可以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客观来说,假如没有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扶持,各团队的发展状况将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就是各个创业团队自身的短板问题比较突出,而且带有共性。
二、创业团队的短板
(一)专业知识缺乏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南海校区这七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多是同学关系志趣相投组建而成。他们接触创业教育后,满腔热情,一拍即合。然而,各团队的成员对于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包括拟从事行业的相关知识,创办企业所需的相关知识。比如,目标行业是高新科技的博正科技团队,其创业项目最初是计划研发一套“基于人体体表特征的生物识别系统”,这对创业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高,仅凭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专业的6名在校大学生确实难以提供必需的专业知识支撑。另外,大学生创业团队如果准备注册成立公司、企业的还需要学习注册公司的要求、流程以及公司运营管理知识。这些知识学校教学一般较少传授,因此也是在校大学生相对缺乏的。
(二)管理经验不足
在校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由于社会实践经验的先天不足,在团队内部管理、模拟企业的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就更加凸显了。比如:个人数字电影工作室团队在运作过程中,既要着手市场开发又要着手技术研发,面临着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让“企业”(未注册)度过孵化期而得以生存的难题,对于初出茅庐的创业学生来说,无论是团队成员的分工安排,工作统筹,抑或是项目的研发的阶段性管理,由于管理经验的不足都举步维艰,从而导致项目运作难以为继,只能寻求转型谋求其他出路。
(三)人员结构失衡
大学生创业大多是选择志趣相投的同学一起合作,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居多,这样无论在经验上,还是知识水平上,都难以实现差异性,专业互补性不强。如:Focus工作室,团队成员除1人来自文科专业外其余都是来自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对于专业技术方面的需要,人力充足,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缺乏财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团队人员结构性失衡比较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快速发展。
(四)社会资源短缺
众所周知,社会资源是创业者创业的重要支撑。但在校大学生,在这方面普遍比较缺乏。据我们统计,几个团队的成员以家庭条件比较普通甚至家境贫困的大学生为主。他们富有闯劲,希望改变命运,但却缺乏社会资源的支撑。当今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含量低的项目容易被复制,也容易被更强的竞争对手打压;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见效周期长,并需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撑。我校7个大学生创业团队不同程度得到学校场地免租扶持和政府的部分资金帮扶,但运作起来仍比较困难。其中,个人数字电影工作室团队正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资源,其成员看不到项目的前景而解散。
(五)抗压性不强
7个团队中,有部分团队的成员是激情驱使而参加创业实践。他们缺乏风险预见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意志力不够坚定。自主创业起步艰难,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学生在开展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一旦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便容易产生挫败感。同时,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宠儿,个性鲜明,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团队运作的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出现“扯皮”的现象,导致团队内部各种摩擦,消耗掉大部分精力,影响创业项目的开展。有1个团队负责办理工商企业注册手续的同学,由于不熟悉公司注册的流程,所需材料准备得不够完善,因此首次申请未能顺利获得审批,就产生出畏难情绪,甚至不敢再去办理相关手续。
三、修复短板的思路与对策
前文分析,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富有闯劲,但由于该群体的生活阅历普遍较浅和心理抗压能力较弱,制约着创业项目的成功孵化和项目的后续发展。针对大学生创业团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校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指导、帮扶创业团队,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一)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华南师范大学创业学院自2009年起,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分析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求,集中优势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联手、创业导师、专业教师、创业园区实验室以及校园创业文化等在教育、指导和服务大学生方面的综合作用,遵循“特色化管理、个性化教学、精英化培养”的教学思路,采用“通识教育+跨学科(专业)教育+校企联合培养+创业孵化实践”的全新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现代营销和管理实务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成为既具有开拓业务市场和分析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又具有开阔视野和团队精神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具体操作上,以校内公共选修课为主,同时对一些商科专业直接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
(二)加强创业团队建设
通过筛选、重组等方式加强对创业团队的指导。学校通过征集创业项目,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有好的“商业点子”,但是不一定具备公司经营能力;相反有些同学有很强的创业实践能力,但却没有发掘到很好的创业项目。作为校方,我们统计掌握了各个团队的基本情况,再有针对性的组织相关团队进行研讨,让学生们进行思想对碰,鼓励重组团队。通过这样的活动,创业团队很容易树立起正确的创业理念,打造属于团队的共同愿景。同时,通过团队重组,有利于优化队伍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班子。对一些比较成熟的团队,学校可派出指导老师,全程进行指导。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创业团队敏感却又无法回避的议题。创业团队初期并不会过多关注利益问题,但随着业务的渐渐推进,彼此的分工越来越明确,涉及利益分配的问题会逐渐凸显。因而,制定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会挫伤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有利于增强团队的战斗力。南海校区给每个创业团队配备专职指导老师,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团队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要充分听取团队成员的意见,本着有利于团队长远发展的原则,做到尽量科学合理,并预留一定的弹性分配额度,奖励在项目经营运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此外,逐步推进创业指导老师享有利益分成的激励性机制,促进老师参与项目指导的积极性。
(四)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同学关系弥补社会资源不足的缺陷
学校充分整合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帮助学生创业,降低创业的门槛,采用学校帮扶引导与学生自主构建有机统一的模式,切实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学生要珍惜和合理利用这些弥补自身短缺的资源,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有关专家学者、成功人士或行业领头人的创业讲座和创业经验分享会,多听取他人的宝贵意见,多吸取优秀的管理经验,多与有创业意愿的同学沟通交流,触发新思维,捕捉新点子,充分利用同学关系、校友关系,拓展团队的人脉资源,逐步建立自己的资源库,推进项目对接或与其他企业的项目合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2] 张亮,浅谈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现代商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