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教多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01-13王春花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少教多学古诗文赏析

王春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316-02

教育要发展,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得到发展,学生发展了,反过来也能够促进教师的发展。古诗文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古诗文的学习,对众多学生而言有些困难。恰如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少教多学"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此为发展的标准。那么,我们在教学生理解鉴赏古诗文时,怎样才能做到"少教多学"呢?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唐代诗人白居易于《与元九书》中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这就是审美感受的触发,必有情为先导,必与人的情感倾向、情感积淀与情感追求相谐合者,也才能使情感的调动、情感的优化、情感的升华获得理想的结果。

由于古诗文作者与学生成长在不同的时代、生长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阅历、人生价值观不同等因素,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透露出的思想感情有时格格不入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学生要理解作品、进入到作品优美的意境中,进而在思想上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必须要有一定的情感准备。我们首先要为学生设置好一个情境感染的意境,为他们架设好一个情感阶梯,必然会产生"情来、兴来、神来"的理想效果。比如学习词《满江红》,播放《精忠报国》这首歌,当悲壮慷慨的歌声响起,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更能理解岳飞《满江红》这种保家卫国的感情;学习《三峡》这一课,课前导入时播放了一段表现三峡风光的录像片段。学生们都陶醉在优美的画面和乐曲中,有说不出的欢欣。之后,让学生用语言把游览三峡的感受描绘出来。大家跃跃欲试,但又力不从心。在听完《三峡》的配音朗读后,都被郦道元的优美简捷的文字所折服,沉浸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这一课学习就在学生的这种美好的情绪中顺利完成。

2.以诵读为本,体现诗歌风采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必欣然忘食"的读书境界。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体会古诗中蕴含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古诗文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如教《伯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读出诗歌的韵味。

学生要多读,读中悟,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杜甫的《春望》,朗读时语调可略微低沉些,要读出忧国思乡的情感;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要以豪迈的语气去诵读,体会到河山的壮丽,诗人的喜悦之情;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要读出诗人的爱国情思。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读畅了,内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提高了朗读能力,活跃了课堂氛围。因而我在诗歌教学中带着学生读,引导学生读。学生把握住节奏,就更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让诵读这棵滋养我们的大树绽开新的花朵,再现诗歌的"少教多学"风采。

3.想象意境,领悟诗情

在许多古诗文作品中,作者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的空间。教师可利用这一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根据作品中透出的内在的逻辑性,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再现当时生活的"原貌",让学生自主走进诗歌的意境,真正地鉴赏古诗文作品。进而使学生体验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经历,而产生愉悦之情,让学生的情感飞扬起来。

"少教多学"就是让学生走进意境,自然也就走进了诗歌深处。如读《送杜少府之蜀州》这首诗时,就要联想出诗人的送别场面,想象出诗人送别的独特意境,从而领悟到,这首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情调,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挚友谊和旷达胸襟,读之使人产生一种清新刚健之感。这首诗,开头两句壮阔精整,三四两句不在对仗上求工,而是采用了一意贯穿的流水对,五六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可作一句读,最后两句以婉转之笔作收。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在感情抒写上,朴素自然,真实感人,毫无雕饰,是发自作者心底的音响。

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时,我曾作过这样的问题设计:牡丹、菊、莲作为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你认为哪一种更可取?如果大家都消极避世,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社会会有进步吗?面对不良行为和邪恶势力,我们光是"处淤泥而不染"就够了吗?学生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三种人生态度在今天看来都不可取,我们可以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自身的正气,感染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4.以诗句为抓手,把握诗歌内涵

千古名篇之所以能流芳千古必有其过人之处,因此我们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以诗句为抓手,整体把握诗歌的内涵。

比如杜甫《春望》这首诗,我们在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生相互讨论,对收集相关的资料讨论,得出诗人因为感时伤怀,加之思恋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泪落心惊。这样我们以这句诗句为抓手,从而整体把握。

又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在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分享文天祥的人生履历,明白他人生的起起伏伏,了解大宋江山的摇摇欲坠。因此在赏析整首诗时,学生自然懂得要把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进而整体感知文天祥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老师只是引路人,学生应充分体现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去学,去评,抓住精彩句子赏析、感知,进而从整体把握。

总之,古诗词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少教多学"为我们的诗歌教学指引了方向。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以诵读为本,体现诗歌风采;想象意境,领悟诗情;以诗句为抓手,把握诗歌内涵。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爱上诗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运用审美情趣,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猜你喜欢

少教多学古诗文赏析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少教多学”在中职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步辇图赏析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