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人性之美

2015-01-13李沛丽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贝尔曼

李沛丽

【摘 要】《最后的常青藤叶》这篇小说,无论是风格独特的语言,还是精巧绝伦的结构艺术,还是小人物崇高情感的人性光辉,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诗意的凄美。在艺术美与情感美的领悟与感动中,小说让我们“含泪微笑”。

【关键词】《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人性之美

欧·亨利(O·Henry),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与法国作家莫泊桑以及俄国作家契诃夫齐名,是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欧·亨利的作品大多以幽默的生活情趣,新颖的艺术构思,“含泪微笑”的创作风格反映美国社会特别是处于纽约下层百姓的人生遭遇,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在他的作品结尾常常会出现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在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的合情合理。是欧·亨利所创作的描写艺术家小说中的一篇传世佳作,选入苏教版《最后一片常青藤叶》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小说中无论是风格独特的语言,还是精巧绝伦的结构艺术,还是富含小人崇高情感的人性光辉,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诗意的凄美。在艺术美与情感美的领悟与感动中,小说让我们“含泪微笑”。

欧·亨利来自社会底层,出生于一个乡镇医师家里,做过各种工作,饱受歧视,遍尝艰辛。他常与失意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因此了解他们的生活处境,对他们的命运十分关心。他通过自己的小说表现着纽约地位低下小人物悲惨的生存环境,但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却不断地上演着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他们身上,作家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美好。《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一篇充满人性之美的小说。

琼珊和苏艾的友谊、贝尔曼先生的献身精神,此般人性美在恶劣的生存状况中却可以保持的完好无损,意在告诉我们尽管生活会很艰辛的,但是有种坚不可摧的力量会支撑着我们不断前行,那就是人性的真、善、美。在华盛顿大都市的贫民窟里住着同命相怜的苏艾和琼珊,她俩由于志趣相投、志同道合而走到了一块,她们租用同一间画室并在一起生活、工作。琼珊不幸感染了肺炎,生命垂危。在琼珊患上肺病期间,苏珊对她不离不弃,细心地照顾她,鼓励她勇敢战胜病魔。当医生告诉她琼珊的生存几率只有十分之一后,“医生离去之后,苏艾到工作室里哭了一场,把一张日本纸餐巾擦得一团糟。”当她得知琼珊的奇怪想法后,她一遍遍地劝告她不要胡思乱想,要勇敢战胜病魔,无微不至地给以照料。我们都说患难见真情,苏艾和琼珊纯真质朴的友谊又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呢,人性美在苏艾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两位年轻姑娘之间纯真的友谊感动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话,那么在贝尔曼先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精神则给我们的心灵一次真正的洗涤。贝尔曼先生是位画家,他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但是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爱、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正是这样一位老人在得知琼珊的奇怪想法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冒着生命危险在墙上画上了寄予生的希望的常春藤叶,拯救了苏珊的生命,但他自己却患上了肺病,不幸离开了世界。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别人的生命,这要拥有着一颗多么多么无私奉献的心灵才可以做到。人性之美在贝尔曼先生身上得到了最彻底的诠释。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日益疏远的环境下,贝尔曼先生身上散发着的高贵品质仿如一缕清风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净化着人们的灵魂,告诉着我们真、善、美永远存在于人间。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老贝尔曼的一生都穷困潦倒,并非一个有天分的成功画家,他在临终之前画的最后一幅作品是一片常春藤叶。这片叶子也许并没有达到艺术的水准,但苏艾却认为它是“老贝尔曼的杰作”。正是这幅“杰作”,挽救了琼珊年轻的生命,仅仅因为此,它就能成为一幅受之无愧的杰作。这片叶子中包含着老贝尔曼自我付出与牺牲的精神,是老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之笔画出来的作品,这种精神的伟大已经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的好坏。这片叶子在11月的寒冬傲然挺立在风雪中是别有一番用意的,这片叶子是老贝尔曼精神的化身,也是很多底层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真、善、美的人性体现,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万能、人性扭曲的价值观无疑是一种嘲讽。这片叶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欧·亨利带给人的一种慰藉和指引,他企图以此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追求。最后杰作的美好,还在于它具有能够拯救琼珊的能力,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希望。这片叶子,这幅杰作,蕴涵了作者寄予的深深的人性之美的希望。

欧·亨利来自社会底层,因此能够在自己的众多小说中轻易地表现出对底层群众的同情和歌颂。欧·亨利对自己笔下的“小人物”投注自己的人性观点与社会追求,使人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人性真、善、美的希望。总之,《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绝佳的作品,小说中的人性之美给这篇文章带来了永不褪色的艺术魅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贝尔曼
鲍尔斯·贝尔曼钢琴教学的教育理念
最后一片藤叶
基于贝尔曼“变形倾向”评《差不多先生传》英译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论贝尔曼的“变形倾向”
《在路上》文楚安译本中贝尔曼“变形倾向”的体现之一
《在路上》文楚安译本中贝尔曼“变形倾向”的体现之二
《在路上》文楚安译本中贝尔曼“变形倾向”的体现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