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积极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2015-01-13白志凡赵学瑶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课余总分高校学生

白志凡 赵学瑶

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积极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白志凡 赵学瑶

研究旨在探讨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积极心理健康(PMH-14)中文版量表、心理弹性(RS-11)中文版量表、社会支持量表(FSOZU-K14),对河北省唐山市几所高校的35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取样和测量,最终发现:(1)高校男女学生在心理弹性总分上存在差异(t=2.044,P<0.05),并且男生的心理弹性总分要显著高于女生;(2)在社会支持总分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t=0.878,P>0.05);(3)高校男女学生在积极心理健康总分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909,P>0.05);(4)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积极心理健康正相关,并且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对积极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5)心理弹性对高校学生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显著,说明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

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积极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是当代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发展的产物。学术界一般把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称为积极心理健康。在积极心理学中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或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所有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1]那么,在积极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消除或摆脱了各种心理疾病的人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心理健康。因此,人的心理健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没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二是指人的各种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产生和增加。[2]

心理弹性来源于拉丁词根resilire,其意思为“反弹”。所以,此词有从创伤或痛苦事件中复原并获得良好适应的意思。因不同研究者研究视角不同,国内外目前对心理弹性至今尚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笔者参考国内外文献之后选择了周嵚教授的定义,周教授依据其内涵侧重点不同,归纳了大致有三类定义:结果性定义、能力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侧重于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个体仍能适应良好或积极发展这一结果;能力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能够承受消极变化同时表现出良好适应行为的能力;过程性定义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3]本研究中采用的定义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即个体面临压力事件时恢复的过程和能力,常被看成是一种提升适应性的积极人格特征。[1]综上而述,心理弹性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保护因子,通过与危险因素相互作用,降低或改变消极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这也常作为心理弹性的操作性定义。[4]

20世纪60年代,在人们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影响的背景下心理学界开始了对社会支持的研究。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才首次被作为专业概念由Cassel(1976)和Cobb(1976)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提出,之后,很多著名学者将其作为一门科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社会支持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那么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社会支持这一概念,这恰恰说明了社会支持是一个具有多元结构的概念,在一个单一的定义中很难完全包括社会支持的所有内涵,它既包含环境因素,又包含个体内在的认知因素,直接反映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本研究中,笔者倾向于认为社会支持是以个体(被支持者)为中心,个体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个体与这些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支持性的活动)所构成的系统。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

基于以前大量的研究,本研究假设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能够预测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并且作为逆境中保护因素的心理弹性,会在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的作用。为此,研究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将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与积极心理的全面提升。

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是当代高校学生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提高当代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一项迫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共抽取唐山市某大学3500名大学生(男生1980人,女生1620人,年龄范围在19~26岁之间)作为研究被试。其中本科生2787人,占91.1%,硕士研究生586人,占8.9%;理科2034人,占60.3%;文科1339人,占39.7%。共发放3500份问卷,收回3500份,剔除127份无效问卷,总共有效问卷为3373份,有效率96.4%。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由杨绍倩、高志华修订的积极心理健康量表(PMH-14)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RS-11)中文版、社会支持量表(FSOZU-K14)中文版进行测量。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36、0.807、0.963,分半信度分别为0.883、0.865(重测0.617)、0.974,并且关联效度理想。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研究所得原始数据进行录入、整理,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

二、结果

1.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积极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表1 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积极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s)

如表所示,高校男女学生在心理弹性总分上存在差异(t= 2.044,P<0.05),且男生心理弹性总分显著高于女生;在社会支持总分上不存在性别差异(t=0.878,P>0.05);高校男女学生在积极心理健康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909,P>0.05)。

2.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积极心理健康在学历方面的差异

表2 高校学生的学历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积极心理健康的差异(±s)

如表2所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心理弹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t=-0.417,P>0.01);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社会支持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t=3.49,P<0.01),并且硕士研究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本科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积极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t=1.84,P>0.01)。

3.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积极心理健康在是否有课余工作方面的差异

表3 高校学生是否有课余工作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积极心理健康的差异(±s)

如表3所示,高校学生课余工作经历的有无在社会支持上呈显著的差异(t=-2.72,P<0.01),并且有过课余工作经历的学生要显著高于没课余工作经历的学生;高校学生课余工作经历的有无在心理弹性上无显著的差异(t=-0.86,P>0.01);高校学生课余工作经历的有无在积极心理健康上无显著的差异(t=-0.65,P>0.01);

4.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表4 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n=3373)

如表4所示,心理弹性与积极心理健康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积极心理健康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

5.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积极心理健康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由表4结果知,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即显示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密切,那么我们通过做回归统计分析,可以求相当准确的推算值。本研究是两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因此用逐步回归法做统计分析,即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两个因子按其对积极心理健康的贡献依次逐个地引入回归方程,并随时对回归方程当时所含的全部变量进行检验,看其是否仍然显著,如不显著就将其剔除,直到回归方程中所含的所有变量对积极心理健康的作用都显著,才考虑引入新的变量,结果见表5。

表5 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积极心理健康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如表5所示,以积极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以心理弹性总分和社会支持总分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5)表明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心理弹性总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其联合解释的积极心理变异量为28.0%。

6.心理弹性对高校学生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

由表5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健康三者之间可以建立回归模型,那么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是否共同对积极心理健康起作用,即心理弹性对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健康是否有调节作用,采用层级回归的统计方法分析,即我们在第一层放入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也就是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然后我们在第二层放入交互项,观测第一个模型到第二个模型的改变值是否显著,分析结果如下。

表6 心理弹性对高校学生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

由表6可见,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项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对积极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对社会支持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效应。方程如下:积极心理健康=0.009+0.451×心理弹性总分+0.179×社会支持总分-0.038×(心理弹性总分×社会支持总分)。

三、讨论

(一)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积极心理健康在性别方面差异

高校学生男女在心理弹性总分上有显著性差异,在社会支持总分和积极心理健康总分上无显著差异。那么高校男女学生在心理弹性总分上差异的可能原因是,男生与女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同以及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期望不同,男性承担的责任大于女性,致使男性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心理弹性强于女性。而社会支持总分在男女学生中并无显著的差异,可能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国家的素质教育体系使高校男女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人人平等,并没有出现高校侧重关注于某一性别的情况。其二,高校男女学生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存在差异,即男生主观支持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竞争和压力比女生更为直接和沉重,更需要得到尊重和认同,希望得到更多的满意体验和理解。但由于男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在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上却弱于女生,而女生由于性格特点,在遇到困难时更喜欢求助于他人,且更希望得到客观稳定的帮助。[5]由此来看,高校男女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上无显著差异是合乎逻辑的。

(二)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积极心理健康在学历方面的差异

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社会支持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硕士研究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本科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出现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提供社会支持的人数、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社会网络怎样为个人提供社会支持,由于不同的网络关系将提供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因此具有大规模社会网络的人在两方面都占优势。不仅在网络中潜在的社会支持提供者多,而且每个成员提供支持的可能性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积极心理健康和心理弹性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个结果的得出和大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相联系,相对安逸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在心理弹性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而积极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差异则说明了积极心理健康与学历不存在相关,对于结果的验证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调查。

(三)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积极心理健康在课余工作方面的差异

高校学生课余工作经历的有无在社会支持上呈显著的差异,并且有过课余工作经历的学生要显著高于没有课余工作经历的学生。这也说明了通过课余工作高校学生对社会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他们独立的思想,在生活中寻求社会支持相对较少;而没有课余工作的高校学生在生活中会增加对周围社会支持的利用。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应该意识到课余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也要注重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在心理弹性和积极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而课余工作对其心理弹性和积极心理健康的提升没有显著的作用。

(四)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积极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并且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对积极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弹性高的学生对生活乐观,有热情,会主动地用幽默、放松技术、乐观思考来引发积极情绪,能够减少来自压力的不良影响,从而更少受到焦虑、抑郁的困扰,有较高的积极心理健康。因而个体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就比较强,在处于不利的环境时,面对较多的应对资源时,就能妥善处理,适应水平就比较好,对外界环境就会有充分的安全感,对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能悦纳自己,这种情况下就会对自己作出肯定的评价,给自己制定合乎情理的目标,不会勉强自己做力不能及的事情,使之通过努力能够实现,自信心高,心境宽松,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跟别人交往,保持完整和谐的个性,而这些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水平。[6]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有益于积极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好的大学生,能够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其心理健康是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社会支持相对不好的大学生,他们的心态往往消极,致使他们消极地面对生活,从而使他们缺乏积极的心理健康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大学生每天接触的人、事、物对他们的积极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解释,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爱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还能帮助他们获得来自各方面的有关自己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认识自我能力与现实的距离、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关系,从而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心理发展平衡了,面对事物就会有一种积极的心理态度,其积极心理健康程度就提高了。这一研究结果符合目前得到普遍承认的社会支持主效果模型理论。通过相关分析得知,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其可能的原因是心理弹性高的个体更容易接受来自自身外的社会支持,同时会主动利用这些社会支持来保护自己的健康;而心理弹性低的个体面对外界的社会支持不会持完全的肯定的态度,导致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低。因此,心理弹性总分高的个体,社会支持总分也会高,呈显著正相关。

(五)心理弹性对高校学生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中,心理弹性对高校学生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显著,说明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大学期间,学生的心理弹性变化范围不会特别明显,而社会支持的变化相对差异显著,那么当高校学生在面对不同的社会支持时,个体会利用自身的心理弹性调节自己的健康水平,同时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自身以及外界的支持作出一个客观的认知评价,从而使自己处于一个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许多研究证明,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有显著的正相关。Friborg等人[7]研究发现,高心理弹性个体常常通过使用支持性资源来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从而减少他们感知到的压力体验和心理痛苦。李永鑫[8]和李志凯[9]等人研究了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都与心理弹性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蔡颖发现,心理弹性对感知到社会支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0]因此,社会对大学生要多采取支持和包容的态度,以增强他们的心理弹性,促进其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多寻求社会的支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但是个体心理弹性在每个发展阶段的差异对社会支持和积极心理健康是否有调节作用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分析讨论。

[1]Sheldon K.M.,&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American Psychologist[J].2001,56(3):216-217.

[2]陈晓娟,任俊,马甜语.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J].心理科学,2009,32(2):487-489.

[3]周,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129-132.

[4]郑敏.心理弹性:积极心理学的新视角[J].合肥学院学报,2011,28(5):123-126.

[5]欧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3(3):29-38.

[6]王红晓.心理弹性与高职生心理健康[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15-16.

[7]Friborg0,Dagbarlaug,MonicaMartinussen,eta1.Re—silience in relation to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MethodsinPsychiatricResearch,2005,14(1):29-42.

[8]李永鑫,骆鹏程,聂光辉.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7-130.

[9]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40-443.

[10]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29-38.

责任编辑:刘升芳

白志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职业发展与生涯设计研究;赵学瑶,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比较职业技术研究(天津300222)。

B844.2

A

1671-2277-(2015)06-0036-04

猜你喜欢

课余总分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抓好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课余训练应注意的几点
咪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