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卓越五峰战略及启示

2015-01-13孙文梅扎西达娃张艳萍王琪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24期
关键词:国际合作战略

孙文梅+扎西达娃+张艳萍+王琪

摘   要:在目前建设跨学科和研究密集型大学的背景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了将学校打造成一所世界顶尖大学,提出了2015“卓越五峰”战略,即以可持续发展的地球、未来医疗保健、新创意媒体、新丝绸之路、创新亚洲为核心内容,实现在这五个学科领域再攀高峰的战略。“卓越五峰”战略的重要举措和经验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卓越五峰”战略;国际合作

一、战略背景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前身为南洋大学,于1955年由东南亚民间团体筹款创办。1980年,南洋大学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次年,南洋理工学院独立出来与国立教育学院合并,在原南洋大学校址“云南园”上重建并升格为南洋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南洋理工”),开始了独立发展之路。经过不懈努力,南洋理工从一所以工程学科为主的理工大学迅速发展为理工、商科、通讯与传播、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并重的世界一流大学。[1] [2]

南洋理工以卓越的学术和科研成果赢得了国际认可。 2011年7月,南洋理工同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获得QS评级系统的5星级大学荣誉,在研究、就业能力、教学、基础设施、国际化、创新、合作参与等涵盖30个不同领域的学科内排名中获得单指标星级评价,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3]。2012年,南洋理工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50所大学之一,在亚洲高校中综合实力排名第6。从2011年到2014年,南洋理工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位次逐年提升,从第74位上升到第58、47位,目前排在第41位。[4]

为了在高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南洋理工利用已有优势拟定了崭新的“卓越五峰”战略计划,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地球、未来医疗保健、新创意媒体、新丝绸之路和创新亚洲五个领域推进跨学科发展。该战略的目标是在2015年将南洋理工打造成一所世界顶尖大学,在建设真正的跨学科和研究密集型大学的背景下,追求工程与科技领域的卓越成效,同时实现商务、人文、艺术和媒体学科的齐头并进。[5]

二、内容概要

(一)可持续发展的地球

目前,有关能源、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等影响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日益急剧发展的城市化难题亟需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该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非常热门。南洋理工恰逢其时,将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确认的一些构成因素已获得了国际认可,吸引了8.3亿美元的研究基金,而且聘请了众多全球公认的顶尖科研专家。南洋理工有两个国家级研究中心,一个是卓越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s of Excellence,RCE)——新加坡地球观测研究所(Earth Observatory of Singapore,EOS),另一个是新加坡环境生命科学工程中心(Singapore Center on Environmental Life Sciences Engineering, SCELSE),这两个中心都是美国零售联合会(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 NRF)和新加坡教育部联合资助的。目前,南洋理工正在通过EOS和SCELSE推动一项关于地球环境科学的具有独创性和突破性的研究型教育项目,其中SCELSE在为启动生物膜研究项目准备实验器材。

此外,南洋环境与水研究所(Nanyang Environment & Water Research Institute, NEWRI)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一体化环境和水研究机构之一,在生态系统领域内已有所发展。该研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支持多样化高水平的环境与水方面的技术研究,并与工厂紧密联系,提供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南洋理工能源研究所(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 NTU, ERI@N)是南洋理工首屈一指的能源研究机构,带领研究人员研究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技术,为抵抗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南洋理工能源研究所一年内成立了4个中心,即可持续能源研究中心、海洋能源研究中心、太阳能和太阳能燃料中心、电动中心。同时,该研究所还实施了“大都市电动”研究项目,通过南洋理工-慕尼黑工业大学创新中心,利用慕尼黑工业大学在电动汽车和与奥迪、西门子合作方面的丰富经验,率先研究克服新加坡和世界范围内热带城市电动车辆的相关难题。灾难风险管理协会(Institute of Catastrophe Risk Management,ICRM)通过建立模型和工具帮助政府和工厂分析地震、洪涝等灾难的潜在损失,研究灾难缓和风险管理策略。

(二)未来医疗保健

南洋理工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合作建立了新加坡第三所医学院。由于得到李光前基金会1.5亿美元的捐款,该医院取名为李光前医学院(Lee Kong Chian School of Medicine, LKCSoM)。再加上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支持,南洋理工所得资金总计40亿美元。

李光前医学院的定位是满足新加坡国民的医疗需求,并为新加坡的地方医生提供学历学习的机会。得益于帝国理工学院和李光前医学院的通力合作,以及新加坡医疗部门作为主要股东的大力投入,李光前医学院引进了帝国理工学院的世界级本科医学课程。该课程设置是为了适应新加坡医疗体制,同时利用南洋理工在工程商务方面的核心优势,其内容适用于新加坡新的五年本科医学学位课程。

为了培养高级临床医生,扩大创新在医疗体系中的影响力,李光前医学院将运用最新的教育模型和最佳案例进行医学教学,并利用跨越医药和科技的研究能力改善医疗讲演和实验。除了增长学生的医学知识,提高临床技能和专业能力外,李光前医学院也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如交际技能、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和领导力。同时,工程学院(College of Engineering,COE)的医疗研究与教学进步为加强工程-医疗间的联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工程学院还为致力于医学创新的工程师和内科医生提供种子基金。

(三)新创意媒体

南洋理工虽然是重点工科大学,但其交际人文学院亦不甘落后。该学院将目标定位在新媒体研究与创新方面,并以参与国际新兴媒体业发展为己任。南洋理工通过媒体创新协会建立了互动平台,集合各种互动数字媒体(Interactive Digital Media,IDM),将学校的研究活动进行整合。目前,国家教育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NIE)正在将新媒体研究转换成教育学习方法,这符合国家目前的转型教育模式。

该领域已建立了两个主要的国际合作机构。一是弗劳恩霍夫-南洋理工互动数字媒体中心,以强化学术和应用研究的翻译联系,并从新媒体中获得商业利益。二是Being There实验室,2011年1月由南洋理工、瑞典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分校和南卡罗莱纳大学合作成立,旨在把远程监控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工作、教学与学习中。另外,亚洲综合新闻中心(Newsplex Asia)是南洋理工大学和世界报业与新闻出版商协会(WAN-IFRA,以下简称为“世界报业协会”)合作在南洋理工设立的,于2012年9月开始运作。该中心设在南洋理工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内,是世界报业协会在亚洲设立的第一个综合新闻中心,旨在借鉴世界先进的新闻机构编辑部的运作方式。瞬息万变的新闻媒体发展景象激励着人们进行新媒体的创新发展。南洋理工将提供各种资源和场地,创造崭新的、优良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和新闻媒体的专业人士以新鲜的、令人鼓舞的方式从事网络媒体与新闻行业的学习与工作。这项合作也将为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的教授和研究员提供参加世界报业协会下属的报业和新闻出版会议、研讨会和研究报告会,以及进入世界报业协会全球联络网的机会。[6]

(四)新丝绸之路

南洋理工将新丝绸之路定位为链接东西方的重要知识枢纽。首先要加强与中国的联系,同时扩大在印度、东南亚、中亚、西亚边远地区的教育研究及交流合作活动。其重点包括南洋公共行政中心2011年通过市长项目吸引的108位中国资深官员,其中厅级干部多达39人,是历届项目中厅级干部人数最多的一次。南洋理工与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中新天津生态城市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合作关系,还与新加坡星桥公司一起在广州知识城建立中新合资的创新研究基地。为加强与东盟和中东国家的来往,南洋理工的当代语言中心引进了阿拉伯语教学,现在还开设了越南语教学。

(五)创新亚洲

南洋理工与创业行动社群(Action Community for Entrepreneurship, ACE)联合成为世界创业论坛(World Entrepreneurship Forum, WEF)的第三个创始人,该论坛以云集全球企业家而赫赫有名。作为成员之一,南洋理工也进入了全球创业社群,在全球创业重大事务中拥有了话语权。

2011年11月,南洋理工举办了世界创业论坛年会。这使新加坡成为亚洲第一个加入世界创业论坛的成员,也是亚洲第一个举办世界创业论坛年会的国家。南洋理工通过重建创新中心以鼓励合作、创造力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创新中心所在地包括四个露天创新实验室、四个孵化办公室、一个修葺一新的可容纳108人的礼堂,还有新加坡首个创业咖啡屋。南洋理工的创新中心目前入住了南洋创新企业办公室(Nanyang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Office, NIEO)和南洋理工风险投资公司。南洋理工自身的技术公司也为新创业公司,即环境科学工程公司,由系统公司(SysteMed Pte Ltd)和领英公司(TechBiz Xccelerator Pte Ltd)为其提供商业助力。随着14个研发公司的成功起飞,凭借创新中心的全新设备,南洋创新企业办公室有望加快推动南洋理工的创业步伐。

三、启示

任何跨越式发展都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克服诸多挑战。南洋理工“卓越五峰”战略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在科学研究上,注重与时俱进,将跨学科研究内容进行战略布局;在人才培养上,搭建跨学科平台培育多元人才,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外围发展上,树立全球服务意识,积极且有目的地进行国际合作;在筹集经费上,积极寻求多渠道经费来源。“卓越五峰”战略举措主要表现在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深度合作中。

(一)与海外科研机构合作

南洋理工在开发重点研究、合作研究、海外研究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努力。自2009年4月全球理工院校联盟(Global Alliance of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成立以来,南洋理工与该联盟一起探讨了科技型大学在21世纪的作用,并交换了研究思路,提出联合活动,以鼓励合作院校的师生进行更多的互动往来。此外,南洋理工和慕尼黑工业大学在技能、电池材料、嵌入式系统、电动汽车技术、运输和基础设施领域一直保持深度的科研合作关系。2011年,为探究显著的节能效果,南洋理工与奥地利技术研究院共同研究如何将空调系统的冷却水管道嵌入建筑物的墙壁内。2011年6月,南洋理工和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正式开始合作,启动了一系列保护环境、有助于实现地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项目。

(二)与工业界科研机构合作

南洋理工在与工业研究实验室合作和设施投入方面秉承无国界的宗旨。产学研结合促进了南洋理工科研实力的提升,满足了新加坡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凭借在微电子机械系统和激光物理等强大的产业链和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2011年,南洋理工与维视公司(Microvision Inc)共同建立了一个新的研发中心,以开发突破性的创新激光显示、成像、移动电话、汽车和医疗应用等技术。此外,南洋理工大学与IBM建立了合作实验室,集中解决有关水、运输和能源方面的挑战;与微软和麦克唐纳·迪特维利联合有限公司(MacDonald Dettwiler and Associates Ltd.,MDA)合作,成立了亚洲第一个学校科技创新中心(STIC),专注于研究新的教育方法、课堂解决方案和产品,从而提高该地区的教育成果,为亚洲培养创新人才作出贡献。

(三)与国家科研机构合作

国家科研院所和政府实验室这些学术机构通常都有大型集中的研究项目。大学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尤为重要。2011年4月20日,南洋理工与DSO国家实验室合作,创建了新加坡首个空间微卫星(X-SAT)。2012年3月,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南洋理工联合资助的亚洲消费者洞察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Asian Consumer Insight,ACI)成立[7]。该中心是前所未有的世界级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亚洲人的消费习惯。通过研究项目、教育课程以及同业界合作,该中心将根据亚洲消费者的需求、希望和喜好来协助企业创新品牌、产品和服务,协助各公司制订开拓亚洲市场的战略。

参考文献:

[1]何崇军.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化办学发展探析[J]. 文教资料,2010(8): 124-126.

[2]南洋理工大学. 学校概况[EB/OL]. http://www.ntu.edu.sg/chinese/aboutntu/ntuataglance/Pages/introduction.aspx, 2014-03-22.

[3]南洋理工大学. 学术亮点[EB/OL]. http://www.ntu.edu.sg/AboutNTU/Pages/AcademicHighlights.aspx/AboutNTU/Pages/AcademicHighlights.aspx, 2014-05-10.

[4]QS. 2011-2014 QS世界大学排名(200强)[EB/OL].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 2014-08-30.

[5]南洋理工大学. 南大2015计划[EB/OL]. http://www.ntu.edu.sg/AboutNTU/Pages/Academic Highlights.aspx/AboutNTU/Pages/AcademicHighlights.aspx, 2014-01-11.

[6]南洋理工大学. 未来新闻编辑室培训中心将在南洋理工成立[J].南洋理工电子月刊,2012(109).

[7]南洋理工大学. 研究亚洲人消费习惯的中心在南洋理工设立[J].南洋理工电子月刊,2012(109).

编辑 王俊烽

猜你喜欢

国际合作战略
基于SWOT分析的VR平台的战略选择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关于北冰洋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国际合作问题探讨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Programs in Software Colleges of China
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风险及应对策略
关于高校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教学质量的建议
探析农业类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培养农业人才的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