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学视角浅析民族刻板印象研究
2015-01-13李一
李一
摘 要:刻板印象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所瞩目的研究焦点之一,也是社会认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民族刻板印象则是一种具体化的刻板印象。本文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在对民族刻板印象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穿插其中,使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相结合。
关键词:人类学视角;民族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stereotypes)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记者Lippmann(1921)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指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稳定的成见或偏见。这一概念受到社会心理学家重视,我国学者将“stereotypes”直译为“刻板印象”。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刻板印象在做出错误社会判断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多地将刻板印象与偏见、不公正等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20世纪70年代后,心理学家更多地关注刻板印象的作用机制与形成过程,强调刻板印象是人的正常思维过程的产物,有的学者主张把“stereotypes”翻译为“类属性思维”,另有一些心理学家则继续关注刻板印象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刻板印象被定义为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群)所产生的一种较为固定的看法,它通常与种族、地区、性别、职业、年龄等相联系。而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则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由此可见,目前探讨的刻板印象大多都是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的。
王沛认为:“刻板印象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它的出现是人类认知进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进一步认识社会与群体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积淀和认知基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所有的刻板印象都是值得警惕与消除的。”根据群体的不同分类标准,刻板印象包含性别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象、地域刻板印象等。刻板印象能使人们高效地认识外部世界。
二、民族刻板印象
较之于其他刻板印象,民族刻板印象在具有一般刻板印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一种民族刻板印象是指对一种民族作出关于特质属性的概括”(Brigham,1971),或者说它是“依据一个民族成员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的对民族群体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周晓虹,1999)。尽管存在描述上的差异,但在内容指向上都表明,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态度,民族刻板印象的内容是特定的,它常常是对某一民族内在民族性格和外在行为特征稳定化的认识和描述,是人们对于该民族基本特质的主观的概括和总结。
民族刻板印象作为对某一民族民族性格及其行为特征高度概括化的图式认识,其具有的社会认知功能十分强大。
首先,作为对某个民族基本特质的稳定、牢固的表征,其具有的低认知负荷和群体类别化的特点,能够轻松地将不同的民族个体区分开来,并及时做出行为反应,尽管这种低负荷、类别化的认识表征时常带有认识偏差乃至谬误。其次,从认知加工上来看,由于民族刻板印象本身就是一种带有社会期望以及社会情绪、情感的特殊态度,它可以自上而下地作用于人们的认知、情感和意图,影响着人们对待其他民族个体的态度和行为。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一旦民族刻板印象中关于某个民族的态度和观念主要趋向于消极和负面,民族刻板印象就会成为负面的图式结构,成为民族间偏见和歧视的认知基础。因此,偏见与歧视同刻板印象存在极为相似的认知结构特征——稳定、牢固,形成后极难改变,能够自动激活,即使意识到这种认识和行为具有偏差性也难以抑制,要想克服必须付出极大的心理代价。但刻板印象并不一定就是偏见、成见,只有在大部分的刻板认识趋向于消极的时候,此时的刻板印象才会演化为偏见。
三、以人类学视角浅析民族刻板印象研究
实际上,民族刻板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时刻会产生的。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我们总是在不断获得各种关于民族群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就逐渐形成了对于某个民族或某些民族的刻板印象。除了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加大内隐民族刻板印象的研究步伐,掌握民族刻板印象发生、发展和不断修正的规律,对形成更加全面、开放、积极的民族刻板印象,实现民族团结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对某个社会群体所抱有的失败或者有偏差的态度和信念(即不愿意承认自己存在刻板印象)。另外,人们难以准确地在这方面实验研究中做出报告,因为这类态度和信念可能并不能被人们有意识地知觉到。所以在对民族刻板印象进行研究的时候,不仅可以采用心理学中直接测量的方式,也可以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穿插其中,将访谈法、田野调查法以及SEB问卷测量的方法结合运用在针对民族刻板印象的研究中,将会对研究有不小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罗震雷,张厚粲,黎岳庭.从刻板印象到类属性思维[J].心理科学,2005,28(3):636-638.
[2]王沛.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3):237.
[3]贾磊.民族刻板印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78-85.
[4]李芳,贾林祥.大学生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SEB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2009,36(2):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