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适应状况研究
2015-01-13刘莹杨娟刘朝庆
刘莹+杨娟+刘朝庆
摘 要:在国家新一轮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中,云南省两所高校——云南师范大学与西南林业大学被确定为协作计划招收院校,自2011年起开始招收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云南后在生活习俗、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个人发展等各方面或多或少遇到了一定的适应性问题。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云南省两所高校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人际交往、民族文化、就业意向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适应性,做好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云南高校;新疆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适应状况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为实施科教兴疆和人才强疆战略,加快新疆各民族人才培养步伐,国家从1989年起启动了五期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出世代居住的新疆,来到内地就读。在新一轮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中,云南省两所高校——云南师范大学与西南林业大学被确定为协作计划招收院校,自2011年起开始招收报考协作计划的学生。截至2014年4月底,两所高校共有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128名,其中包括通过协作计划招收的87名,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回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等9个民族;专业覆盖文、理、工、经、管理、信息技术等各方面。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同汉族学生在校园里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但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自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生活习俗、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个人发展等各方面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适应性问题。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帮助他们适应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社会,融入高校学生群体,是广大学生工作者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关注云南省高校(主要是云南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两所高校)内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云南生活、学习的适应性和融合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分析影响其适应和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因素,提出对策,以此探索有利于帮助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对做好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结合研究目的,设计了“云南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适应状况调查问卷”,针对云南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两所高校,随机抽取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是维吾尔族学生,涵盖文、理、工、医学、艺术等专业及2011~2014四个本科年级。最终发放问卷70份,收回有效问卷6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
65份有效样本的构成情况为:男生16人,女生49人,平均年龄21岁;生源地为南疆39人,北疆20人,东疆6人;2014级新生12人,2012、2013级学生50人,2011级毕业生3人(来自云南师范大学);文科专业12人,理科专业41人,工科专业10人,医学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各1人。
2.研究方法
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各项研究内容设计了相应的问题进行考察,对在云南就读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是维吾尔族大学生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概括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云南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所采用的解决方式。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生活及人际交往方面
在人际交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内心来讲还是比较渴望融入集体。在问及“是否经常参加班级、学校、学院组织的集体活动”时,76.9%的调查对象经常参加集体活动,且有92.3%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主动加入学校社团组织,70%的调查对象愿意主动结交其他民族的朋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80%的调查对象还是主要和本民族同学交往,并且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
生活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适应情况良好,85%的学生出于自我内心的需要愿意主动去适应不同的生活习惯,近80%的学生表示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绝大多数的学生(89.2%)表示能够适应云南的作息时间,但是53%的学生表现出对饮食的不适应,47%的学生表示“从开始不习惯到慢慢习惯”。虽然高校内都配有清真餐厅,但“种类少、菜式单一且口味不正宗”,而这还是他们唯一的去处,不能像汉族学生一样有那么多的选择。
2.学习方面
学习适应是大学生活适应的关键。尽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动机相对较强,学习态度端正,但由于汉语基础薄弱,影响了学习效果,在英语及专业学习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同时,学习资源利用也比较有限,师生交流不够。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0%的学生表示在听课上没有困难,经常去学校图书馆自习或借书,65%的学生会经常积极与周围同学讨论问题,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满意的只有25人,仅占调查对象的38.5%。
3.文化适应和民族认同方面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自尊心比较强烈,对自己的民族身份相当认同。85%的调查对象认为来到内地后,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民族是最棒的,9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义务展示自己民族的正面形象。同时,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也积极主动地适应主流文化群体(汉文化),8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和适应汉文化,97%的学生认为维持好与汉文化的和谐关系十分必要。在云南,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感受到云南民族文化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受到文化适应的压力和冲击力较小。
4.就业意愿方面
尽管云南省高校招收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没有产生首届毕业生,但就目前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我们在问卷中也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行了调查。87.5%的学生表示要回疆就业,49.2%的学生表示在就业时会对自己的民族身份特别强调。
云南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适应总体状况良好,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在65名调查对象中,认为是文化和价值观差异的占32%,认为宗教生活不便的占28%,认为是语言障碍的占23%。
四、讨论与建议
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各项适应性问题,高校应从学校、院系、教师、学生个人等多方面努力,在保证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入学的同时,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环境,顺利完成学业,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1.学校方面
一是开展专门的心理适应教育。站在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上,把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学生工作部门应在学生入学教育期间,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教育。如举办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为主题的各种讲座、论坛等,介绍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帮助他们顺利进行角色转换,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学习适应水平。
二是实施少数民族大学生考试优惠政策。大部分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将成绩落后归因于学习任务难度太大,导致学习热情严重降低,难以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云南高校可借鉴西部高校如兰州大学等高校做法,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坚持“先申请后逐个审批”的原则,实行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考试优惠政策,不搞“一刀切”,缓解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学习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
三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学校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教育,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组织学生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相关知识,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饮食质量,支持和倡导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一起在民族节庆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园节庆文化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民族感情和促进民族团结。
2.院系方面
一是掌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开展学院领导、教师党员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活动,定期见面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组织综合素质较高的汉族学生、学生党员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朋友;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
二是辅导员做好深度辅导,关心关爱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了解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定期深入少数民族学生中,向他们了解有关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针对大多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积极做好助困工作,安排勤工助学岗位。
三是积极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入学生社团组织。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程度低的情况,可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团,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指导,或者在社团招新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当倾斜,将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放到社团组织中,使其积极参与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辅导。学院就业办可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具体指导下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适合于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辅导,及时提供一些就业服务信息,如举办就业讲座和专场招聘会等,帮助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和就业。
3.教师方面
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汉语沟通交流能力较差而不愿与教师交流、基础相对薄弱等问题,教师除了督促他们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询问他们对学习的理解与掌握的情况之外,还应指导他们积极进行课后复习,主动加强师生交流。在平时,应探索适合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通过个别辅导、答疑解惑等多种途径,引导他们强化自主学习,提高学习适应能力。
4.学生方面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院系、教师、同学的关心帮助下,应正视不足,树立自信,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探索大学学习方法和规律,主动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努力提高自身汉语水平,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入乡随俗,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焦炜,刘孟玥,张国艳.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调查研究——以甘肃省高校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2(5):83-88.
[2]魏铭静.浅谈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问题[J].民族论坛,2012(2):71-73.
[3]马喜亭,吴彩霞.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京适应状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4):187-192.
[4]刘青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及融合度研究——以北京高校的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3(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