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用好文本教材的教学策略

2015-01-12俞国方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开朗笑声刘备

俞国方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笔者就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和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两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用好文本教材的几种策略。

一、关注文眼,分步递进——让教学走入身临其境的故事

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讲述的是刘备来到隆中茅草屋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全文处处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一些关键词的内涵,将其放大,加以想象,细细品味,反复诵读,真真切切感受刘备的万分诚意。为此,我尝试着这样做:

出示句子: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你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我是从“恭恭敬敬”这个词语中感受到的。

师:说对了,你有一双慧眼。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他是怎样站的?

生:……

师:你能做一做吗?

生:(做动作)

师:这就叫作“恭恭敬敬”,一起读这句话。

师: “恭”在篆书中是这样写的(出示篆书“恭”字):下面一个“心”。随着汉字的演变,现在“恭”下这一部分就表示心。“恭”下一个心,读好这个词,再来读好这句话。

师: 同学们,恭恭敬敬改为恭敬,也通顺,哪个好?

出示: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恭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生:第一句用得好,“恭恭敬敬”是叠词。

师:正如你所说,用了叠词,更能表达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读这个词,再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刘备比诸葛亮年长,并且是皇叔,诸葛亮是平民,刘备不顾身份、年龄,“恭恭敬敬”地站着,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足见他求贤若渴。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师:这一站,站出了恭恭敬敬,这一等,等出了诚心诚意。同学们真会学习,品出了“恭恭敬敬”这个词语背后丰富的意味。

正如上例所述,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感受能力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点拨指导的。“恭恭敬敬”这个看似平常的词语,创设几种语境,细细嚼来,能品出丰富的意味与内涵。学生边思考边想象,不知不觉走入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身临其境。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深深探寻到作者用词的精准、表达的精妙、故事的精彩。

二、上下勾连,咀嚼情节——让教学展现丰厚丰满的课堂

江苏省教科院杨九俊院长说:“教师备课、钻研文本时,要将文本读得‘形神兼备、通体透明。”做到了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就能融会贯通。教师备课时,教师如能在细节中注意勾连,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我使用了“上下勾连”这一教学策略。

本文的主人公是扫路人,表现的是扫路老人的乐观、豁达、自信。本文在情节的处理上另辟路径,它没有花太多笔墨正面直接写老人如何勇敢地扫路上山、下山,而是侧重于游人爬山时的气喘吁吁、半途而返,衬托出老人的乐观、自信。教学时,如果忽略了山峰或者游人的情况,或只是粗略地读读就过,这样对理解中心无益,甚至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鉴于此,我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又提出了探究性的问题:“课文主要是写扫路人,为什么还要写山峰和游人?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挖掘文中侧面衬托的写法。通过交流游人爬山气喘吁吁、半途而返的内容,衬托老人的轻轻松松、自由自在,进一步体会到老人乐观、负责、热爱生活的品质。接着,再从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回头读读第二自然段,并体会其中有关“我登上峰顶好不得意”的意思。学生细细咀嚼情节,品悟语句,在前后文字的关联中得出:老人心情愉悦是因为爬上了这样高而险的山,游人们爬山艰难自然就衬托了老人上山下山的不易。

这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部分关键词句,通过前后勾连,不仅让词句的内涵丰厚起来,而且能使扫路老人这个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老人热爱生活、自信、乐观、豁达的人物形象逐渐在学生心中矗立起来。前后勾连策略的运用,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方法,使重难点迎刃而解,还体会到了文章巧妙的写作手法,从而学以致用。

三、捕捉契机,读写结合——让教学延续智慧互动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也就是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工具性。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我们要深入文本,捕捉契机,找准读写训练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一般来说,在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法有仿写、补写、续写、改写、缩写、扩写、写读后感等。在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教学设计中,我这样尝试。

当学习到课文最后一段“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处。”这一句话时,教师顺势提问:“老师有个疑问:笑声怎么陪伴我回到住处呢?”

师:这笑声到了住处就没有了吗?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句子改一下吗?改一改,能改得比作者更高明吗?(生写)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  )。

学生可能会改成: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到永远。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珍藏在我的心里。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铭刻在我心中。

这笑声永远藏在所有人的心中。藏在人们心中的仅仅是笑声吗?

学生接着写:(                  ),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处。

师:这也许是“我”在游武夷山时一个意外而珍贵的收获,“我”从内心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

这样的改写迁移,习得语言的表达方法,是何其宝贵的学习经历,是学生习作能力得到发展的基本保证。学生在写话的多元解读中,实现了情感的交融,思想的沟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了提升。教师在点拨、追问中引领学生在真情吐露中走进文本,走近老人,沐浴老人的精神,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思想与人文的光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钻研教材,研读文本,合理有效地借助文本,开发文本,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将课堂引向深入。

猜你喜欢

开朗笑声刘备
帐篷里的笑声
读懂刘备
飞云江
刘备与徐州
俄罗斯留学生: 中国人的热情与开朗打动了我
地名有关
相 思
殡仪馆里的笑声
刘备的爱
生命之坦荡与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