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问题 激活数学课堂

2015-01-12钱润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羊圈倍数因数

钱润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听课中,时常发现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深入思考,就能说出答案,而太简单的问题,不能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提问很重要,老师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探究。老师有效地设计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就能让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一、巧用问题导入,有效激活课堂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老师可以设计出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再让学生试着回答。有效的发问,能让学生明白在解题中,应该要抓住什么来分析,找出关键的中间问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先试着解答:“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请帮忙设计一种围法。”学生从题目中知道羊圈的长和宽一定是整米数。老师适时地提问羊圈的长与宽的和应该是多少。这时大部分学生会发现长与宽的和应该是9米,但是也有少数学生认为长与宽的和是18米。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大家很快就知道是9米。18根1米长的栅栏就表示羊圈的周长是18米,如果长与宽的和达到18米时,这样的长方形周长就是18米的2倍。学生明白了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学生对于羊圈的长与宽的和是多少的讨论,为下面一一列举方案时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老师结合学生想出来的方案,让学生接着思考怎样才能使方案全面,不会有遗漏。

对于围羊圈的问题,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出解决方案。在一一列举方案时,需要思考怎样才能围出符合要求的羊圈。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发现长与宽的和要等于所围羊圈的周长的一半。精心设计问题,能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思考问题。

二、巧妙设计问题,激发探索兴趣

老师要想设计出好的问题,就需要深入钻研教材,这样才能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有时设计出大问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要让学生把大问题再分成多个小问题,只要把每个小问题研究透,就能水到渠成地把大问题弄懂。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把大问题细分成几个小问题,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

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找规律》一课时,我有效地整合教材,设计出了大问题,让学生来研究。教材中是按照彩旗、灯笼、盆花的顺序逐一研究,让学生在研究中自主地发现规律。在教学中,我先出示一些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试着发现规律,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接着设计出“大”问题:照这样下去,从左边起第15个是什么颜色?学生结合情境图,发现老师没有说是彩旗、灯笼还是盆花。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能提出3个不同的问题。彩旗照这样下去,从左边起第15个是什么颜色?同样还可以是灯笼或是盆花。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用多媒体出示,学生自主探索,想出解决的方法。

我在上课时并没有按照教材一成不变地教学,而是把教材重新加工,设计出有效的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寻找解决方法。

三、借助有效问题,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从新知的难点出发,设计出有效问题,老师不能独立地教学一个知识点,而是要把知识点前后连贯起来。而老师在教学中要想突破难点,就要多研究教材,解读文本,从中寻求化解教学难点的方法。

例如,教学《倍数和因数》一课时,学生学习了两个数的关系后,老师可以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来讨论交流。比如:能否说6是因数,18是倍数?能否说1是0.1的倍数?0.1是1的因数?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会发现说因数或倍数时,要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是倍数。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说,不是独立的,而是表示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接着讨论1和0.1的关系,这时有两个数,为什么说法也是错的?原来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都是在整数范围内研究,也就是说是在研究两个非零自然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这样,1是0.1的倍数和0.1是1的因数的说法都是错的。

在数学学习中,老师有效地发问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发问时,老师要多联系学生的易错点,设计出高效的问题,让学生在研究中能抓住新知的本质。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只记住结论性的东西,而是要能独立说出自己的理解。对于有些不对的说法,关键是要能说出错在哪里,可以怎样调整让说法变正确。

总之,老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一定要注重提问,要提出有效的问题。学生在老师的问题引领下,能很好地把握所学的内容,同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在提问时,可以注意提问的趣味性和难易程度,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猜你喜欢

羊圈倍数因数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农庄里的羊圈
“6个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