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支农情况研究
2015-01-12唐岳辉
唐岳辉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村镇银行作为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新力军,将金融服务“三农”特色与自身发展目标有益融合,开拓出了一条农村普惠金融的新路径。本文以衡阳辖内最早成立的两个村镇银行为例,通过数据分析村镇银行目前发展的明显特点,结合相关案例,深入分析村镇银行支农服务的难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现状;难点;建议
衡阳辖内目前有4家村镇银行,分布于耒阳市、常宁市、衡阳县、衡南县,其中耒阳融兴村镇银行和常宁珠江村镇银行均成立于2011年,是衡阳市成立最早的两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都达到5000万元,两家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支农支小”功能,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普惠金融新路径。
一、村镇银行目前凸显的几个特点
(一)存贷比偏高,脱实向虚资金不少
2013年,耒阳融兴村镇银行贷款总额20734.39万元,各项存款总额24302.56万元,存贷比85.3%,不良率为0;常宁珠江村镇银行贷款总额26453.73万元,各项存款总额24045.89万元,存贷比110%,出现两笔合计13.2万元的违约贷款。由于成立不久,居民认知度不高,吸存能力不强,两家银行存贷比均高出了75%的政策范围,不良率几乎为0。
2013年底,耒阳融兴存放同业余额8366.88万元,常宁珠江存放同业余额10763.23万元,且均未有他行同业存放。两家银行在受限于贷款规模的情况下,资金脱实向虚存放同业。
(二)农林牧渔贷款少,经营消费贷款多
2013年,耒阳融兴涉农贷款比例为74.74%,其中,农林牧渔贷款占比例25.8%;常宁珠江涉农贷款比例为59.02%;农林牧渔贷款占比5.5%。剩余涉农贷款均为农户消费贷款和农村企业贷款。
常宁珠江1年以上中长期贷款余额7395万元,用途为住房按揭及装修贷款余额为3804.80万元,耒阳融兴中长期贷款3226.58万元。
(三)利率水平、贷款方式各有不同
2013年,耒阳融兴贷款户数82户,基准利率上浮50%-100%的有61户,占比74%;常宁珠江267户,基准利率上浮50%-100%的有97户,占比36%。贷款主要分保证、抵质押两类(见表1)。
(四)金融服务条件落后
耒阳融兴只有一个网点,正筹备开业一家支行;常宁珠江虽然在水口山还有一个支行,但是其未发行储蓄卡,支付结算很不方便。两家银行注册资本均为5000万,受制于10%的单笔最大贷款限制,每笔贷款最高不能超过500万。
二、村镇银行支农案例
(一)“保姆式”贴心贷,全程跟踪服务
耒阳融兴村镇银行针对“三农”贷款对象普遍存在的信息渠道不通畅、财务管理不规范等现象,为客户量体裁衣,推出了“助农富”信贷产品。该产品采用多户联保等方式,坚持“贷前审查、实地调查、持续关注”的信贷管理模式,开通“信贷绿色通道”,为农户解决资金需求缺口。在资料备齐的情况下,通常只需3至5个工作日就可完成贷款的审批发放。
(二)“杠杆式”担保贷,灵活放大额度
由于农业生产集约化、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当前许多新型农村经济主体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普通农户小额贷款的额度,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生产经营贷款才能满足其需求,但受制于抵押物有限等因素,要获得额度较大的贷款往往比较困难。针对此现状,耒阳融兴村镇银行推出“政府背景担保公司担保+银行+合作社”的创新模式,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放大贷款额度,2013年全年通过担保公司担保发放的贷款达4610万元。
(三)“朋友式”信用贷,注重雪中送炭
农业生产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对于欠发达地区普通农户而言,“靠天吃饭”的因素始终还会带来困扰,加之农业保险推广覆盖程度不够,农户一旦某个年份遭遇自然灾害,由农作物受灾造成的资金损失会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常宁珠江村镇银行针对农业生产的风险特征,制订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施细则》,通过信用评估的方式,给予因遭受生产经营风险而暂时出现困难的已贷农户发放“扶助贷款”,帮助农户摆脱资金困境,走出灾害阴影。
(四)“抱团式”互助贷,风险共同承担
目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决定了以分散农户为基础开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常宁珠江村镇银行为降低发放贷款的信息搜寻成本,有效解决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农户贷款面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成本高等问题,发挥农村熟门、熟脸、熟路的“熟人社会”优势,拟成立农户互助合作基金社,并实现资金互助社与商业银行有效对接。
三、当前村镇银行支农服务的主要难点
(一)缺乏适度规模,小型农户获取资金难
据调查显示,目前规模化的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相对容易获得信贷资金和政府补贴,小型农户和家庭农场获得资金支持较难。如耒阳某省级示范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次性获得上级生产项目补贴资金70万元,本级种子补贴50元每亩、作物种植补贴200元每亩。常宁某农户种植蔬菜瓜果,搭建大棚300个,应享受每个大棚300元,共计9万元的补贴,均未到位。耒阳某养殖户,从外地运入鲜活禽畜也被收取了高速公路通行费。
(二)缺乏配套措施,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难
为解决“三农”缺乏抵押担保、融资难等问题,各部门一直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林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农村资产抵(质)押新型信贷业务,但由于有关法规及制度等配套服务跟不上,农村资产的物权确权、价值确定、流转变动、处置变现、抵押登记等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配套措施。如耒阳建立了油茶林权抵押服务中心、常宁建立了农村综合产权流转服务中心等机构,但缺乏专业的评估机构和评估知识,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的需要,通常难以接受上述农村资产作为贷款抵押物。
(三)缺乏支持政策,风险补偿机制建立难
由于“三农”经济的弱质性和粗放经营特点,农贷主要特征是额度小、回收周期长、综合收益低,同时相关支持政策不到位,影响金融机构支持的积极性。一是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不到位。县域地区担保机构缺位,担保费用高昂,信贷成本大幅增加,同时农业保险发展滞后,银行成为风险承担者。二是激励措施有待加强。受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财政实力影响,针对信贷支农的贴息、税费优惠等措施普遍缺失,影响信贷支农积极性。
四、相关建议
(一)打造惠农补贴发放长效机制
既要防止各类补贴跑冒漏滴,又要防止广撒“胡椒面”式浪费资源。对于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要以市场引导为主,通过以奖代补手段,鼓励其做大做强;对于处在起步阶段的家庭农场、普通农户则要注重通过补贴调动其积极性,建立惠农资金直补机制,将政策允许补贴的项目全部纳入直补范围,通过“一卡通”方式足额发放补贴资金。
(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运作机制
一是建立集体土地公开挂牌交易机制,提高集体土体交易价格的透明度,为银行判定集体土地价值提供依据。二是公开土地信息查询渠道,使金融机构通过公开渠道即可查询到土地的使用者及取得土地的相关情况,消除“一证多抵”的情况。三是完善农村土地价值评估机构。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应组建独立的土地流转评估中心,培养专业资质评估人员,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评估行为,为金融机构开展经营权抵押贷款创造有利条件。四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信息库,乡镇和村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提供服务。
(三)推动涉农贷款风险分散机制
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在县(市)和乡(镇)一级,由地方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信贷担保基金,其余可在当地企业中募集。利用地方财政设立专门的担保基金,通过对风险较大、金额较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贷款担保支持,实现政府、银行、农户风险共担机制。在此基础上,鼓励村镇银行根据贷款风险情况自主定价,由财政对实际利率和基准利率的差额部分贴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同时,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为农民就业、生产、生活提供保障,降低村镇银行发放涉农贷款的风险程度,提高发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客户信用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评估,逐步提高信用贷款比重,为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效资金支持。
(四)建立村镇银行政策扶持机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村镇银行技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发行借记卡、资金结算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必要时可以搭建相应的技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改革现行财税扶持政策。在探索建立和完善支农考核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将按“季末贷款平均余额”定向补贴政策改为按“季末涉农贷款余额”定向补贴,以更好地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同时,落实减免村镇银行的营业税、所得税等相关税费,并将农贷风险补偿机制制度化、长期化。三是建议取消村镇银行贷款规模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支持“三农”发展专项基金,为村镇银行富余资金开辟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金峰.我国村镇银行金融产品的现状、问题及优化.企业经济,2012(10).
[2] 谢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营绩效与发展路径分析.财政与金融,2013(11).
[3] 边东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调查.中国金融,2013(10).
[4] 谢红越,李青阳.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以湖南省为例.时代经贸,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