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增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
2015-01-12程秀娟
程秀娟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要努力优化教学策略,增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围绕重点内容设计出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有效开展阅读探究活动;第二,寻找“切入点”或“突破口”来预设问题,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第三,有效组织朗读、诵读活动,切实提升学生感悟、欣赏水平。
【关键词】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核心问题;预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理解文本思想内涵、陶冶学生心灵和欣赏文本表达形式、享受审美乐趣等教学任务,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并非是靠教师的“讲授”来实现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学生的读书实践活动。为此,教师要努力优化教学策略,通过有效问题来引领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感悟,并勇于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实现思想观点的交汇与碰撞,升华读书感受,进而增强阅读教学实效。
一、围绕重点内容设计出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有效开展阅读探究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目标意识,核心问题或关键问题要力求设计得合理、巧妙,能够统领整节课教学的目标,且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相契合。要拒绝通过一些琐碎的、无思维含量的问题来推进阅读教学,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通过默读、朗读、诵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书实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品味语言,进而领悟整篇文章主题及写作方法或语言风格。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笔者以“读”为教学支点,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熟悉内容——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诵读课文,领略美感。相对应的核心问题是:本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来展开描写的?(引导学生归纳出“盼春——绘春——赞春”这一思路)在“绘春”部分,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五幅弥漫着春的气息的画面?(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弄清答案: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在第三环节,为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笔者提供了这样的“拐杖”,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述:我认为“ ”这句(段)话非常优美,美在 。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与文本语言亲密接触,自主欣赏语言,思维活跃,以自己充满个性化的解读来走近文本、赏析文本。这样的设计能够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接触文本,既感知了内容,领悟了散文的主旨,激发了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又能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欣赏散文构思之美和语言的清新亮丽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如,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笔者让学生从对孔乙己的评价入手,以“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 的人,从 可以看出来”为话题,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自由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问题很快激发了学生阅读与交流的积极性,通过完成这一问题,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领悟了小说所揭示的思想内涵。
二、寻找“切入点”或“突破口”来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有效理解文本内涵
阅读教学应该“咬定文本不放松”,抓住重点内容设计出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探究活动。比如,《珍珠鸟》是大作家冯骥才的一个名篇,此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人鸟相处的变化过程。作者对珍珠鸟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呵护,使珍珠鸟的胆子越来越大,并逐渐产生了对人的信赖,与人“融为一体”、和谐相处。作者文章最后一段由衷地发出了感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作者借用这个故事歌颂“人与自然”的和谐。清新、明快的语言与文章优美的意境相得益彰,不愧是一篇经典之作。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在预设问题时,笔者从文章的点睛之笔“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句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文章是怎样描写鸟儿对人的“信赖”的?“美好的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还可以从“人与鸟的关系变化”这一视角进行切入,引导学生慢读细品、咀嚼玩味,进而体会作者对鸟的真心呵护,感悟珍珠鸟在“我”的关爱下,经历“害怕——亲近——信赖”的心路历程,进而理清文章叙述的线索,而这正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总之,不管设计怎样的问题,都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瞄准学生阅读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并通过努力探求出问题的答案,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构思特点及语言风格。
三、有效组织朗读、诵读活动,切实提升学生感悟、欣赏水平
美文尤其需要美美地去朗读,即所谓“美读”。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理论告诉我们,美读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文本的方法。朱自清先生也强调要把“写在纸上的死的语言”通过朗读变成“活的语气”,进而“从声音里得其意味”。此主张也是强调朗读对于理解文本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努力贯彻这一理念,使之指导自己的阅读教学。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感悟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师要用好这个“法宝”,将“读”的活动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设置不同的诵读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语言、体味语言,并促进自己的认识由肤浅走向深刻,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诵读”尤其适用于诗歌或散文教学。如教学《秋天》等诗歌,笔者能够巧妙地将个别诵读、小组诵读、集体诵读、男女声领读等不同形式的“诵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一堂课在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笔者教学诗歌,尤其重视朗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含蓄的语言,品味诗歌和谐的韵律,欣赏诗歌凝练的句式,进入诗歌优美的意境。教学散文,则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感受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对于小说体裁课文的教学,笔者则通过朗读活动引领学生把握叙事线索、感受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的过程,领悟人物性格特点。对于文言文的教学,笔者注重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语境,感受文言语体结构特点,并且注重在文言文学生和现代生活之间搭建桥梁,做到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总之,教师要依据文本特点,有效开展默读思考、朗读感悟、诵读传情等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感悟能力及欣赏水平。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