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肺栓塞与非老年肺栓塞行CTPA诊断的对照研究
2015-01-12李洪晓吴细英
李洪晓, 吴细英
(景德镇第二人民医院,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肺栓塞是指体循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和)其分支,从而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多为突然发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冷汗、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可伴有极度焦躁、恶心、抽搐乃至昏迷,临床误诊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本病老年人发病率高于中青年。若诊断及时,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病死率可大大降低,因此要求临床医生对本病高度警觉,遇可疑患者须及早做出正确诊断。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近三年来20例老年肺栓塞(年龄≥60岁)以及20例非老年肺栓塞(年龄<60岁)患者的CTPA诊断资料,旨在探讨老年肺栓塞与非老年肺栓塞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的特征,进一步提高本病诊断水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近三年来20例老年肺栓塞(年龄≥60岁)以及20例非老年肺栓塞(年龄<60岁)患者的CTPA诊断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肺栓塞诊断标准[1]。老年组患者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3.2±6.1)岁,其中男性13例,女7例;病史:深静脉血栓7例、恶性肿瘤2例、糖尿病3例、心肺疾病8例、长期卧床5例、手术史4例。非老年组患者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42.6±5.3)岁,其中男性11例,女9例;病史:深静脉血栓4例、恶性肿瘤3例、糖尿病4例、心肺疾病6例、长期卧床3例、手术史6例。
1.2 方法和标准[1]
对所有患者的CTPA诊断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间肺栓塞类型、栓塞面积及间接征象等方面的差异。其中肺栓塞的类型共分5型:I型为肺动脉干型,II型为左右肺动脉型,III型为叶级肺动脉型,IV型为段级肺动脉型,V型为亚段级肺动脉型。根据2001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将栓塞面积分为大面积、次大面积和非大面积。肺栓塞间接征象主要包括:肺动脉干增宽(主干>28mm,左、右肺动脉干>16mm);右心室增大(右室面积/左室面积>1);马赛克征(肺部密度不均、补丁状异常透光区及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镶嵌存在,形似“马赛克”);肺梗死征象;肺不张;胸腔或心包积液;胸膜增厚;支气管动脉扩张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肺栓塞类型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大面积与非大面积肺栓塞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老年组次大面积肺栓塞数多于非老年组(P<0.05),详见表2;老年组肺动脉干增宽、胸腔或心包积液、胸膜增厚、支气管动脉扩张数均较非老年组多(均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肺栓塞近年来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本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或漏诊[2]。目前认为肺栓塞发病基础是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瘀滞、凝血机制激活及内皮功能紊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引起血栓形成。本病的危险因素很多,老龄属于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老年人存在着活动量少、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壁损伤等因素,因此比中青年人发生肺栓塞的几率更高。本研究表明,老年肺栓塞患者的间接征象多于非老年患者,如肺动脉干增宽、胸腔或心包积液、胸膜增厚和支气管动脉扩张等,而非老年肺栓塞患者的栓塞类型和栓塞面积与老年肺栓塞患者接近,提示临床上并不能仅仅根据患者年龄来粗略判断肺栓塞的严重程度,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表1 两组患者肺栓塞类型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肺栓塞面积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肺栓塞间接征象比较/n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 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 200l, 24: 259-264.
[2] 卿时汉, 张延伟, 等. 不同CTA重建方式对肺栓塞诊断的影响[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5(13): 36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