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美活动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2015-01-12赵丽丽
文/赵丽丽
责任编辑 董金荣
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能够将深刻的理论通俗化,这就要求不能用学术化、政策化的方式,而是用生活化、愉悦化的方式进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易近人。由于审美活动具有精神享受、娱乐的作用,因此,通过审美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何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研究由来已久。党的十八大之前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研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研究的先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有关理论适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有学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表述为“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同群众相结合。或者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武装群众,让群众掌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具体而言,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理念,在各层面民众中分类推进,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即“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将深刻的道理以通俗宣传的形式,讲得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使之能够普及到最广大群众中去”,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必要形式”。[1]也就是说,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研究群众的想法、喜好、接受习惯,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俗化,推进其大众化。
相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实施手段与方法的微观层面。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是要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所谓‘通俗易懂’就是要以通俗的语言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人民群众容易理解、容易记忆。所谓‘简明扼要’就是要在内容表达上简洁,既要表达核心思想,又不冗长,有助于人民群众理解和记忆”,[2]也有人提出“要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大众话语表达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理论渗透到典型事例、影视作品、文学艺术、时代楷模、公益广告、人文景观、文化活动等具体的生活载体中,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和浓厚的舆论氛围,使人民群众在亲自体验与氛围感染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的追求”,[3]这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文化形式进行了具体化,且触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与影视、文学等审美活动的关系。这些研究都充分认识到通俗性、可接受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不过,宣传工作者热衷于用灌输法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做就很容易把鲜活的理论变成干巴巴的条条框框,并且会使人们对本来可以自然接受的东西产生抗拒;另外,当下的基层干部群众对理论的接受习惯已经随着文化生态、文化语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因此,采取何种方式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成为当务之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4]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对意识形态的认同,而大众化则是认同的手段。认同(id en tity)是指人自主地对外界事物认可与接受的行为,它不同于毫无甄别的盲从,也不同于受强制的接受。从这一点入手,有的学者将认同分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内化认同与实践认同。[5](P53)在这四种认同方式中,情感认同是指“人们对某种意识形态进行评价、选择时所产生的满意、喜爱、肯定等主观情绪体验”,它“完全是人们对某种意识形态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亲近与接纳”。[5](P53)它是认同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要在情感认同上下工夫。情绪体验有两条产生途径:一是日常生活,二是审美活动。这两种类型的情感又有相通之处,审美情感产生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是它的典型化与升华。如果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审美情感,这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大有禆益。
二、用审美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用审美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审美活动的实际出发,将二者的特点结合起来。既要向群众提供充足的审美文化产品,引导群众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又要确保审美活动在价值取向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要做好审美文化产品的功利性分析,确保审美文化产品正确的价值取向。功利性(也称利害性)是重要的美学范畴,它表示客观事物对人的功用,如衣可蔽体、房可居住等。表面上,审美活动不涉及功利性,然而,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会形成审美情感,情感是以对事物的认知为基础所做出的心理评判,它就会与事物所承载的功利性信息结合起来,“情感同事物内质的联系是直接的,同外形的联系是经过了内质的中介。所有可引发知觉快感的外形,都附属于对人有利的事物内质之上。因而,凡是于人有害的事物都引起否定性情感,在审美上就是丑恶感;凡是于人有利的事物都引起肯定性情感”。[6](P90)任何的审美活动都要隐约夹杂一定的功利性因素。在以审美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活动中,分析审美文化产品的功利性十分重要。
对审美文化产品做功利性分析,要坚持其承载的功利性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即“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7](P171)如《中国好声音》里平安、张玮、梁博等学员对待生活和音乐的热爱,这本身就凝结着爱国、敬业的价值观;影片《失恋33天》中被婚纱、美酒掩映着的“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的理念,凝结着自由、友善的价值观,对此就应大力倡导。相反,在“拳头+枕头”上大做文章的小说,毫无底线的大尺度明星写真,以宣讲职场生存哲学为幌子实则宣传当代“厚黑学”的所谓励志图书,它们渲染的是低俗、虚伪,就应当加以限制。为此,宣传、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对审美文化产品的监督绝不能缺位。对审美文化产品做好功利性分析能够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在审美活动中保持正确的航向。
还要了解群众的审美需求,在审美需求与功利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仅仅强调审美文化产品的功利性,那将导致对不断涌现的文化产品贴标签、扣帽子,以至上纲上线。从审美接受的心理机制而言,人们的接受又会从自身的审美标准出发,表现出很强的选择性。审美活动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要让审美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品味,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了解群众的审美需求,就要尊重群众的审美知觉模式,它与人的生活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要在群众的审美知觉模式中搞清楚哪些是群众欢迎的、需要的,哪些是群众反感的、拒绝的。在此基础上,向群众提供的审美文化产品既要同当前时期群众总体的审美倾向相吻合,也要符合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群众的审美口味。如二人转在经过现代包装后可以编成各种小段儿用来在东北地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种方式在南方就不可行;再如用动漫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对于“80后”、“90后”的青年人来说就是符合其心理特征、审美眼光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如果片面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又会滑向文化上的“媚俗”,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仍然要分析群众的审美知觉模式。审美知觉模式包含与对象形式有关的情感信息,由于情感又与功利判断有关,审美知觉模式里也就包含着功利性因素,“凡是能引起舒适感受的事物,其外在形式因素都会引发肯定性情感,从而在认知结构中建立起肯定性的知觉模式;与此知觉模式相契合的事物及其外形就是美的。反之,凡是在利害需求方面使人感受不到好的事物,其外形都引起否定性情感,从而形成否定性的知觉模式”。[6](P115)审美知觉模式与功利性之间的这种关系为我们避免媚俗找到了适合的途径——在功利性信息与群众的审美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即不仅要了解群众的审美需求,更要了解群众的审美需求中有哪些包含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哪些则包含着错误的价值取向。这就要经常了解电视节目、网络信息的收视率、点击率,加强对群众的引导。当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与群众的审美需求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就会在站稳群众立场的同时避免曲高和寡的情况,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审美文化产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另外,就是要从正面教育入手,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要把正面教育作为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的突破口,避免工具理性、消费逻辑对文化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向群众提供大量思想健康、文质兼美、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审美文化产品,使群众能够在强化功利性信息的时候形成正确的善恶美丑判断。要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主流文化要站在建设先进文化的高度,引导审美文化产品坚守道德操守和正确的价值追求,“以现代化的语言、现代化的形式,表达当今中国人民主流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表达中国人民生存发展的价值意义”。[7](P88)另一方面,在欣赏这些审美文化产品时,不能仅仅停留于其外在形象的光鲜,而要向其内容探索,使欣赏活动突破浅表性的束缚。只有通过正面的教育和引导,群众才会在审美活动中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通过审美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还要注意,不要过分偏重于审美活动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何一方而忽略了对方,而要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审美活动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一个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只有我们综合运用审美活动与其他各种行之有效的大众化途径,才能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践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1]梅荣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
[2]冯颜利,寥小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三个维度与大众化[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3]聂继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路径探讨[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3,(7).
[4]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2).
[5]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李志宏.认知美学原理教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8]公茂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