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然”与“实然”:社会文化价值特点与影响

2015-01-12高文珺

学术交流 2015年7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层面现实

高文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社会学研究·垦区社会治理专题·

“应然”与“实然”:社会文化价值特点与影响

高文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本研究从社会生态心理学和主体间理论视角出发,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对社会文化价值进行了地区对比分析。对1 423名黑龙江垦区和深圳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地区社会文化价值存在差异,垦区更多地表现出集体主义和人文取向价值。(2)“应然”和“实然”的社会文化价值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权力平等和人文取向价值观与现实权力不平等和人文关怀缺失的差异。(3)“应然”和“实然”的社会文化价值对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社会公平感和社会安全感均具有独立影响,以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人文取向影响较为积极,现实权力不平等的影响则较为消极。

社会文化价值;社会生态心理学;主体间理论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判断与选择,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作为社会成员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导向,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社会心态核心要素之一[1]。因此,价值观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颇受政府重视。近年来,中央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视为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社会秩序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社会当前价值特点及其影响的把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社会价值观也具有多样性,人们就社会所应体现和鼓励的价值亦可能持有不同观念,而相关的价值观念又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心态。本研究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从社会生态心理学和主体间理论视角出发,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对社会文化价值进行区域对比分析。

一、引言

(一)社会生态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文化分析

文化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要对某一社会文化价值有深入理解,就不能脱离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心理、文化与宏观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态心理学(socio-ecological psychology)视角对此有较为全面的阐释(见图1),该视角将人类的心理与行为和宏观社会环境相结合,关注两者如何相互影响[2]。这里的社会生态主要关注的是宏观结构,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教育系统、社会和组织的奖惩系统、人口结构、地理环境、气候和宗教系统等[2][3]。

这一研究视角对于在我国社会背景中的社会文化价值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形式、分配原则到生产力发展,地区经济模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特点[4]。根据社会生态心理学视角,这种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性,可能会塑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如对15个经济基础不同的小型社会的研究发现,人们的合作倾向与社会的主导经济活动有关,日常经济生活方式为合作收益较高的活动(如捕鲸)的社会成员,与日常多从事合作收益较低活动(如园艺)的社会成员相比,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合作意向[5]。对中国南北6个省市的研究发现,经济作物的耕种方式可以解释为文化差异。由于种植水稻要比种植小麦需要更多灌溉的需求、劳动力投入与合作,因此,水稻种植区的人要比小麦种植区的人表现出更多的相互依赖而不是个体主义[6]。上述研究结果都表明,社会文化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基于此,我们假设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文化价值的差异。

图1 社会生态、文化和心理的关系示意

(二)基于主体间理论的文化价值层面分析

对文化价值的分析,不仅要考虑其影响因素,还要考虑文化的不同分析层次。文化可以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在个体外(supra-individual)层面,文化观念嵌于各种外在媒介之中,如社会制度、社会结构、法律、政策、语言、流行文本、谚语、大众媒体等[7];第二,在个体内(individual)层面,文化表现为文化成员内化于心的文化价值和信念;第三,在个体间(inter-individual)层面,文化信念表现为一种共享感知,指的是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有关其所处文化中多数人心理特点的信念[8],是人们普遍知觉到的文化。以往的文化研究中较多关注的是个体层面的文化,近些年来,研究者开始注重个体间层面的文化分析,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就是主体间(intersubjective)理论,该理论关注个体知觉到的文化,是一种共享现实(shared reality),这一理论中有两个主要命题与本研究关联密切:(1)人们对社会流行观点的知觉,不同于其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如有研究发现,韩国被试对其他韩国人集体主义程度的评估要高于其自己实际的集体主义程度,而美国被试对其他美国人集体主义程度的评估要低于其自身实际的集体主义程度。(2)人们对社会文化价值的知觉,不受个人对文化价值的认同程度的限制,可独立影响人的思想和行动,这亦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一项对波兰和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两个文化群体的被试个人在集体主义测量上并无差异,但在共享现实上差异明显,波兰被试要比美国被试更多地认为他们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是集体主义的,并因此表现出集体主义行为倾向。可见,社会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至少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个体内化文化要素形成个人信念和价值观,进而影响行为;另一种则是通过个体对大多数社会成员持有的信念和价值观的知觉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将从两个层面分析社会文化价值:一是“应然”的个体价值观层面,即人们实际认可怎样的价值;二是“实然”的共享现实感知层面,即人们知觉到的社会上实际流行怎样的价值。基于以往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三个假设:(1)社会文化价值在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 (2)“实然”和“应然”层面的文化价值存在差异;(3)两个层面的文化价值对于社会心态都会产生独立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和调查对象

为结合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区域对比,本研究选取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两个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有特色的地区进行调查。一是位于现代化国有农场经济区域的黑龙江垦区,垦区经济产业以农业为主,涉及粮食生产、畜牧业、农产品精加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打造了“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知名品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二是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经济特区,深圳的经济产业以金融为主,主要涉及高新技术研发、金融服务、物流产业、外贸出口、创意文化等方面,涌现出了万科、华为、中兴、比亚迪、平安集团、招商银行等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和深圳大学的调研员,分别在黑龙江宝泉岭农垦分局所属的宝泉岭和新华农场以及深圳市的60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共回收有效问卷1 423份,其中:深圳有效问卷922份,调查对象年龄在18—69岁之间,平均年龄33.0岁;垦区有效问卷501份,调查对象年龄在18—70岁之间,平均年龄41.6岁。样本具体构成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N=1 423)

(二)研究工具

1.社会文化价值测量。使用GLOBE文化量表分别测量人们的“应然”和“实然”的社会文化价值。该量表一方面是通过“应该怎样”(what should be)来测量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是通过“是怎样”(what is/what are)来测量人们对于社会共享现实的感知(以下简称现实感知),即社会中实际流行的社会价值。采用4个价值观分量表、7点量表计分。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社会制度鼓励和奖励集体分配资源和集体活动的程度,以及人们在组织或家庭中表现出自豪、忠诚和凝聚力的程度,将该分量表的5个题目均值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得分,分数越高,表明调查对象越重视集体主义。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权力分层和集中的程度,将该分量表3个题目的均值作为权力距离价值观得分,分数越高则代表调查对象越赞同权力不平等,认可权力等级的存在。人文取向(humane orientation):社会鼓励或奖励人们对待他人公平、利他、友好、宽容、亲切的程度,将该分量表3个题目的均值作为人文取向价值观的得分,分数越高则代表调查对象价值观的人文取向越高。未来取向(future orientation):社会成员参与未来取向的行为的程度,这些行为包括为未来计划、投入,延迟个人或集体的满足,将该分量表2个题目的均值作为未来取向价值观的得分,分数越高则代表调查对象认为计划未来越重要。同时用对应的4个现实感知分量表,测量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社会的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人文取向和未来取向的实际状况的感知。该量表已在全世界62个国家中的951个组织机构中进行了测量,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生活满意度。使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研究证实,该量表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收入的群体。包括6个题目、7点量表计分,以各题目总平均为最终得分,分数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

3.社会信任感。采用一般社会调查(General Social Survey,GSS)所使用的一般社会信任量表,该量表包括6个题目,分别测量了人们有关大多数人的可信程度、待人公平和乐于助人三方面的信念。5点量表计分,将各题目总平均分作为人们一般信任得分,分数越高则社会信任感越强。

4.社会公平感。采用自编量表测量人们的社会公平感知,采用13个题目,分别衡量了高考制度、义务教育、司法与执法、党政干部选拔、工作与就业机会等多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的公平程度感知。5点量表计分,将各题目总平均分作为社会公平感得分,分数越高则公平感越强。

5.社会安全感。采用自编量表测量人们对于社会安全的感知,采用9个题目分别衡量人们对于财产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隐私安全等涉及生活多个领域的安全感知。5点量表计分,将各题目总平均分作为安全感得分,分数越高,安全感越强。

6.主观社会阶层感知。请作答者判断自己在社会中所属阶层,采用5点量表形式,涵盖下层、中下、中层、中上和上层五个阶层的选择。分数越高则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越高。

三、研究结果

(一)社会文化价值的地区差异

为检验社会文化价值是否因经济生态不同而具有差异性,比较了深圳和垦区两地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现实感知的地区差异,同时,为排除年龄、受教育程度和主观社会阶层的影响,将上述人口学变量作为斜变量处理,对价值的地区差异进行协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见表2):首先,从均值上看,两地调查居民对于集体主义、未来取向和人文主义的价值观都比较认同,不太认同权力距离价值观。其次,从差异分析上看,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影响之后,两地所调查的居民存在价值差异,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和人文取向价值上,垦区调查对象的集体主义和人文取向价值取向都强于深圳居民,即便是考虑到年龄和社会阶层的影响之后,两者之间的价值取向差距缩小(修正均值比较的结果),但仍然差距明显。对于所处社会实际的文化价值体现,同样是垦区调查对象感知到现今社会的集体主义和人文取向的强度要强于深圳调查对象,这一感知程度的差距与受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不同有一定关系,但排除这些影响之后,差距仍然显著。

表2 不同地区调查对象社会文化价值的协方差分析结果(N=1 423)

(二)“应然”与“实然”的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

为验证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即“应然”与“实然”两个层面的社会文化价值并不必然对应,对两个层面的价值差异进行了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别将集体主义、权力距离、未来取向和人文取向社会文化价值作为被试内变量,包括价值观(应然)和现实感知(实然)两个层面。同时,将地区作为被试间变量纳入分析。考虑到人口学变量的干扰,将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感知作为协变量纳入分析,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在集体主义价值方面,价值层面和地区的交互作用显著,经过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感知在深圳调查对象当中存在显著差异(F=57.918,p<.001),知觉到的社会实际表现出的集体主义要强于人们自身对于集体主义价值的重视,这种差异在垦区调查对象当中并不明显(F=2.877,p=.090)。对于人口学的协变量分析显示:价值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为进一步了解这种交互作用的特点,首先计算现实感知与价值观之间的差值(以下称之为“实然-应然”,存在正负值),再分别以集体主义的“实然-应然”正负值为因变量,以年龄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正值与年龄相关不显著(t=-1.859,p=.063),负值与年龄显著负相关(t=-3.034,p=.003),即年龄越大,“实然”减“应然”所得负值越小,即绝对距离增大,越是认为自身对集体主义的重视强于现实社会对其的重视。

表3 “应然”和“实然”社会文化价值之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N=1 423)

在权力距离价值方面,价值层面主效应显著,调查对象感知到的社会权力等级分化现状(M= 4.848)都要明显强于其自身对于权力等级的认同(M=2.901),这种效应没有明显地区差异,但是与受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感知存在交互作用。同样以权力距离的“实然-应然”正负值为因变量,以受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实然-应然”正值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t=4.009,p<.001),表明学历越高,越是认为实然强于应然,与社会阶层负相关(t=-3.651,p<.001),表明阶层认同越高,越是认为实然弱于应然;“实然-应然”负值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t=3.301,p<.001),表明学历越高,越是认为实然弱于应然的程度较小,与社会阶层相关不显著(t=0.278,p=.781)。这一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阶层认同越低,对现实权力不平等的感知越是强于自身对不平等的认同。

在未来取向价值方面,价值层面与受教育程度交互作用显著,以未来取向的“实然-应然”正负值为因变量,以受教育程度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实然-应然”正值与教育程度无明显相关(t=-.243,p=.808),负值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t=2.729,p=.007),表明调查对象学历越低,应然和实然绝对差值越大,即认为当今社会对计划未来的重视程度与自身未来取向差距越大。

在人文取向价值方面,价值层面和地区的主效应显著,价值层面与年龄、受教育程度、阶层感知的交互作用显著。首先,总体上,调查对象对人文关怀的认同(M=4.754),要明显强于其感知到的当今社会体现出的人文关怀程度(M=2.764)。其次,重复前述协方差分析结果,垦区调查对象“应然”和“实然”的人文取向都要强于深圳调查对象。最后,以人文取向的“实然-应然”正负值为因变量,以年龄、受教育程度、阶层感知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实然-应然”正值与年龄(t=1.143,p=.254)、受教育程度(t=-1.065,p=.288)和阶层感知(p=-905,p=.366)相关均不显著;“实然-应然”负值与年龄负相关(t=-2.174,p=.030),与阶层感知临近显著正相关(t=1.886,p=.060),与受教育程度(t=-1.354,p=.176)无明显相关。即调查对象年纪越大,社会阶层认同越低,越是认为当今社会实际表现出的人文关怀要比社会所应当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差很多。

(三)社会文化价值的社会心理效应分析

不同层面的文化价值对心理与行为是否具有独立影响是本研究试图解决的第三个问题。为此,我们根据社会心态理论,选取了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社会安全感这几个用来衡量社会心态认知成分的指标[1],分析不同层面文化价值在这些方面产生的影响。为剔除地区、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感知等人口学变量的影响,控制“应然”和“实然”文化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两者对社会心态的独立作用,我们以上述变量为自变量,分别以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社会安全感为因变量,进行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采用层次进入的方式,考察每层中增加的变量对回归方程解释力度的影响,从而判定增加的变量是否和因变量独立关联。具体而言:第一层进入人口学变量;第二层进入“应然”社会文化价值,即价值观;第三层进入“实然”社会文化价值,即对价值的社会现实感知。每层变量采用全部进入(ENTER)方式。结果如表4-表7所示:

表4 生活满意度对社会文化价值的回归(N=1 423)

表5 社会信任对社会文化价值的回归(N=1 423)

表6 社会公平感对社会文化价值的回归(N=1 423)

注:***表示p<.001,**表示p<.01,*表示p<.05

表7 社会安全感对社会文化价值的回归(N=1 423)

从表4-表7中可以看出,三步回归之后的回归方程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本研究关注的几种社会心态指标的变异。并且,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的影响之后,第二步和第三步进入的价值观和现实感知都显著增加了回归方程的解释力,说明“应然”和“实然”的社会文化价值信念对社会心态均有独立影响。

具体而言,对于生活满意度来说,回归方程累计可解释其16.7%的变异。最终的回归方程中,集体主义价值观与生活满意度正相关,即调查对象越是认可集体主义价值,生活满意度越高;对于权力距离的现实感知与生活满意度负相关,即调查对象越是感知到当今社会表现出划分权力等级的价值特点,其生活满意度越低;而人文取向现实感知则与之正相关,越是感觉到当今社会充满人文关怀,生活满意度越高。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不考虑人们的现实感知时,权力距离价值观会增强生活满意度,但与现实感知相互作用之后,价值观不再有明显作用。对于社会信任来说,回归方程累计可解释其16.1%的变异。集体主义和人文取向价值观都与社会信任正相关,越是认为社会应该重视集体主义和人文关怀,一般社会信任感就会越强。现实权力距离感知与社会信任负相关,现实人文取向感知与社会信任正相关,即调查对象越是感知到社会权力不平等,信任程度越低,越是感知到现今社会充满人文关怀,信任程度越高。对于社会公平感来说,回归方程累计可解释其29.9%的变异。集体主义价值观与社会公平正相关,人文取向价值观与社会公平负相关,调查对象越看重集体主义,社会公平感越强,越重视人文取向,社会公平感知越低。现实集体主义和人文取向感知与社会公平感呈正相关,现实权力距离感知与公平感呈负相关,调查对象越是认为现今社会流行的是集体主义和人文关怀,越认为社会公平;越是认为当今社会权力等级分化严重,越认为社会不公平。对于社会安全感来说,回归方程累计可解释其19.1%的变异。集体主义和权力距离价值观与社会安全感呈正相关,调查对象越是认为社会应当表现出集体主义和区分等级,安全感知就会越强。对现实集体主义和人文关怀的感知,与社会安全感正相关,对现实权力距离的感知与安全感负相关,即调查对象越是认为当今社会实际重视的是集体主义和人文关怀,安全感越强,越是认为当今社会重视权力的划分,安全感越低。

四、结果讨论

(一)基于社会生态视角的社会文化价值地区差异

从社会生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本研究提出的第一个假设是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地区,社会文化价值亦会不同。研究结果基本支持这一假设。在控制了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阶层认同等人口学变量可能产生的影响之后,协方差结果显示:深圳和黑龙江垦区在集体主义和人文取向价值观上差异显著,垦区居民的集体主义取向和人文关怀取向更强,这一差异可通过地区间经济模式的差异进行解释,垦区属于国有农场经济,以家庭承包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集体概念相对明确,居民之间居住集中,邻里互动、互助频繁,人际关系融洽,几辈人都有渊源。因而其看重集体利益、群体成就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深圳的发展以新兴产业为主,知名的民营、私营、外资企业较多,组织结构灵活,强调能力和竞争而非资历和关系,员工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较少;同时,深圳又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集体和群体意识相对较弱,人际关系联结也较弱。因此,其集体主义和人文价值取向都要弱于垦区居民。两地调查对象眼中的社会现实也出现了类似差异,垦区调查对象对所处社会表现出的集体主义的和人文关怀的感知强于深圳调查对象。上述这些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地区,无论是人们自身持有的文化价值观,还是人们知觉到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都表现出了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与经济活动关联较为密切的集体主义和人文取向价值之上。

(二)“应然”与“实然”社会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分析社会文化价值,依据主体间理论视角假定两个层面的社会文化价值并不是完全映射,会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支持这一假设。人们眼中的社会“应该怎样”与当今社会“实际怎样”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权力距离和人文取向两个价值之上,并且,不同层面的价值差异在不同地区和人口学群体中也有不同表现。

总体上,人们普遍持有未来取向、集体主义和人文取向的价值观,较少认同权力距离价值观;而其对当今社会的认识则是社会流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未来取向,但较少表现出人文取向。具体而言,在“应然”层面上,人们都普遍认为权力应该在全社会共享、不区分等级、可以质疑权威,但“实然”层面上,人们感知到的社会现实却是权力集中在上层、存在权势阶级、强调服从权威,这一差距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和底层认同而加大,高学历、感觉自己社会阶层较低的调查对象,都更容易在有关权力平等的共享现实和自身价值观之间产生差距。在“应然”层面上,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待人友好、关心和理解他人,但“实然”层面上,人们感知到的社会现实却是人们彼此戒备、苛责、缺乏体贴和关心,这一差距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底层认同而加大,年纪大、认为自己属于社会底层的调查对象,社会实际的人文取向的感知越是弱于其自身人文取向。此外,“应然”和“实然”的集体主义价值在深圳调查对象中存在差异,人们自身对集体主义的认可强于其感知到的社会上表现出的集体主义程度,垦区调查对象中没有这样的差异。年龄越大的调查对象也越容易形成这种差异。“应然”和“实然”的未来取向价值的差异也具有群体特点,调查对象学历越低,越倾向于感觉到社会上多数人要比自己更重视规划未来。

上述这些结果对主体间理论作出了印证,说明了有必要区别不同层面分析社会文化价值,以全面把握社会文化特点。同时,对解决社会问题也具有一定启示,一方面,人们眼中的社会现状与近些年来不断被媒体和学者所提及的“社会冷漠”“信任缺失”“弱势群体”“特权阶层”等现象交相呼应,说明这些社会问题切实存在。而另一方面,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人们真的变得冷漠、追求权力,实际上,在价值观层面上,人们还都普遍认可并看重关心体谅他人和权力的平等共享。这种个人价值观与共享现实之间的不对等可能会诱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可能就是一方面改变人们的共享现实,强调社会制度与政策所鼓励与重视的是人文关怀和权力平等,另一方面宣传核心价值观,让人们了解大多数人实际的想法和价值取向,意识到大多数人实际赞同的仍然是友善和平等,一些人表现出的违背这些价值取向的行为,并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纳。

(三)“应然”与“实然”社会文化价值与社会心态

依据主体间视角,本研究提出的第三个假设是“应然”和“实然”文化价值对于社会心态都具有独立影响。研究结果基本支持了这一假设。人们自身持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会增强其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社会安全感,而社会现实的集体主义可以增强公平感和安全感,总体上,集体主义价值对于社会心态具有积极影响,价值观的影响范围更广。人们自身对权力不平等的重视会增强其安全感,但现实的权力不平等却会削弱安全感,还会降低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和公平感,并且,权力不平等价值观对于生活满意度的增强作用因现实权力不平等的作用而消失。由此可见,权力不平等价值对于社会心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共享现实层面上,对社会心态具有负面影响。人们自身对于人文取向的重视可以增强其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降低公平感,而现实人文取向感知则会增强社会信任、公平感和安全感。可见,不同层面的人文价值取向对于社会心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而言,现实层面的人文取向作用更为积极。未来取向价值与社会心态无显著关联。

上述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文化价值,价值观和现实感知对于社会心态均会产生独立、甚至相反的影响,再次说明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对深入理解社会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总体上,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人文取向对社会心态会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而现实权力不平等则会对社会心态产生广泛的消极影响。

五、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地区社会文化价值存在差异,相对于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的深圳来说,以第一产业、国有农场经济为主导的垦区,更多表现出集体主义和人文取向价值;(2)“应然”和“实然”的社会文化价值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调查对象普遍持有权力平等和人文取向价值观,但人们眼中的社会则表现为权力不平等和人文关怀缺失;(3)“应然”和“实然”的社会文化价值对社会心态均具有独立影响,其中,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人文取向对社会心态影响较为积极,而现实权力不平等对社会心态的影响则较为消极。

[1]王俊秀.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Oishi S,Graham J.Social Ecology:Lost and Found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J].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5):356-377.

[3]窦东徽,石敏,赵然,等.社会生态心理学:探究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新取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3-54.

[4]袁恩桢.多元化发展的中国经济[J].上海经济研究,1998,(10):4-8.

[5]Henrich J,Boyd R,Bow les S,et al.Economic Man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Behavioral Experiments in 15 Smallscale Societies[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2005,(28):795-855.

[6]Talhelm T,Zhang X,Oishi S,et al.Large-scal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within China Exp lained by Rice VersusWheat Agriculture[J].Science,2014,(344):603-608.

[7]Morling B,Lamoreaux M.Measuring Culture Outside the Head:A Meta-analysis of Cultural Product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8,(12):199-221.

[8]Wan C,Chiu C-y.Culture as Intersubjective Representations of Values[M]//Leung A K-y,Chiu C-y,Hong Y-y.Cultural Processes: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40-64.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cu ltural values in two levels

Gao Wenjun
(Institute of Soc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social cultural value between areas from two levels of"what should be" and"what is/what are",using the approach of socio-ecological psychology and intersubjective theory.1432 residents from Farms in Heilongjiang and Shenzhen were recruited to complete a battery of questionnair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a)Social cultural values are different between areas with differentmod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Residents in Farms exhibited stronger collectivism and humane orientation.(b)Social cultural values are differentbetween"what should be"and"what is/what are"levels,to bemore specific,people believed that a society should emphasize the equality of power and human concern;however,the social reality is reversed.(c)Both levels of social cultural values independently impacted components of socialmentality,such as satisfaction with life,social trust,fairness perception and security perception.The value of collectivism and the perception of actualhumane orientation influence the socialmentality positively,while the perception of actual inequality of power influence the socialmentality negatively.

social cultural value,socio-ecological psychology,intersubjective theory

C912.6-0

A

1000-8284(2015)07-0160-09

〔责任编辑:崔家善〕

2015-06-0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创新项目“社会心态机制与监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共识形成和作用机制研究”(14CSH001)

高文珺(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层面现实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论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着力点*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现实的困惑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