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课的精度决定上课的高度

2015-01-12邹从平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2期
关键词:高度精读语文教师

邹从平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品位、丰富审美情趣、提升情感态度的“凭借”。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一个有效的语文课堂首先需要教师做一番细致的备课。

【关键词】语文教师;备课;精读;高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来看了一些关于阅读教学的文章和教案,积极提倡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强调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鼓吹创新精神。诸如在解读朱自清《背影》时,有学生大胆提出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情节,说明父亲不懂交通法,严重违反交通规则;朱自清见之不理,要么是他也不懂法,要不是他做儿子的失职。如此理解,这部作品还有何感染力!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品位、丰富审美情趣、提升情感态度的“凭借”。“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心理、生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教学内容也各有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课程标准)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制定出合适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寻找解决阅读困惑的办法。

个性化阅读不是泛读、滥读甚至误读,应是在立足文本基础之上的一种有益的延伸和探索。所以,我提倡文本阅读教学应“走心”,重点在备好课。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一节语文课,该教什么,怎么教,是教师来统筹安排的。一个完整的课堂,需要教师来串联每一个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摸索、总结出适合学生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一个有效的语文课堂首先需要教师做一番细致的备课。

教师的备课,就是要把所教的文本看透,把课文内容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并做到取舍,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重要知识点。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反复阅读,悟出深味。教师的阅读就是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这是不需要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的阅读,教师的阅读水平、阅读视野以及个人经历讲决定对文本的理解程度。陈日亮老师说,“教师自己的读书方法,总是要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顽强地表现出来。所谓教学法,实际也就是教师自己的读书法、作文法。”教师的阅读体验是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的,而且在教学中也极易展现出来。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反复咀嚼,在教学生涯中也应多次品味。蒋捷《虞美人·听雨》写到:“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作者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教师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同一篇文本,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

第二,知人论世,以文解文。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还需要借助其他资料,“知其人”“论其世”才会更深入地研究出课文的意蕴。鲁迅先生曾说:“要论作家的作品,必须兼想到周围的情形”。“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经历,才能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如郁达夫《故都的秋》,备课中确定课文的情感目标为“理解作者对悲凉的热爱和赞美”,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但郁达夫在文中表达出的这种独特审美情趣,教师仅从课文中是很难挖掘出深意的。此时就需要借助资料,知人论世了。资料1: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资料2:中国悲秋的文化传统,文人大多用秋来表现萧瑟、落寞的情绪。如曹丕《燕歌行》、杜甫《登高》、柳永《八声甘州》等。资料3:孙绍振《名作细读》中写道:“郁达夫文人情调表现在世俗之人的生活节奏上,世俗之人体现文人情调,这就达到了俗而不俗。北平百姓生活节奏的安闲、自在,是没有悲秋的意味的,把悲与不悲统一起来,就是生命的自然和自如。这样,本来相当俗的平民趣味就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被郁达夫的雅趣同化了。”有了这些资料的补充,理解课文的主旨就变得容易了。而且在课堂中也可以给学生展示相关资料,课堂教学就会很充实了。

第三,研究学情,巧妙转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的,并不等同于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认知和掌握的一切,需要根据课程的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和“学生观”。首先,教师要明确教材是学习的基本资源,语文学科中的知识积累,如语音、字形、字义、文学常识、文本结构、思想情感等,都是需要学生通过教材在课堂上学习积累的,如果脱离教材,课堂就会空洞无物。但是,教材里的所有内容并不需要在课堂中一一讲授的,有的学生自己已经掌握或自学就能看明白的,就不需要再花课堂教学的时间了。同样,语文教学也决不能仅限于教材。文学是生活的艺术加工,要带有生活体验式的去感悟课文,结合自身实际去解读文本。语文课堂只教教材,就会使课堂枯燥无味。其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课文的阅读就是学生和作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无法取代。教师要思考如何运用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引领到正确解读课文的思路上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胡明道.文本的适度开发与创意设计[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09(Z2).

[2]《语文学习》编辑部.名师授课录·高中语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高度精读语文教师
蹦床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思考
新国标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探析
浅析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