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新生学习适应性状况调查研究
2015-01-11甄瑞
甄 瑞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对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高职新生来说尤其如此。但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同时学校对学生在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部分高职新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同时可能加快其情绪耗竭致使其产生学习倦怠。学习适应性不良不仅有损高职新生对于知识的获得,而且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因此,为全面地了解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本研究主要从学习适应和学业倦怠两个方面来考察,并针对其在学习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1]。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其学习适应状况对其整个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影响。但目前我国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状况并不乐观,20%的大学新生在入学后的前6周出现了各种困难[2],有19.6%的大学新生存在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3]。而学习适应不良则容易导致抑郁情绪以及产生自杀观念[4,5],这甚至会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6]。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高职生可能同样面临这些问题,因此,了解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状况并帮助其尽快达到良好适应,是促进其学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此外,学习倦怠也是反映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重要指标[7]。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而产生的个人情绪耗竭、玩世不恭及成就感低下的现象[8],它体现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深刻[9]。同样,对于高职新生而言,学业倦怠不仅制约其学习的有效性,而且还会挫伤后续学习中猎获知识的能动性,最终荒废高职的光阴。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以高职新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状况,进而全面了解其学习适应性状况,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以期帮助高职新生更好地适应高职学习生活,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安徽芜湖市某所高职学校抽取4个班的大一新生284人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为97.2%。其中男生 95(33.5%),女生181(66.5%)。
(二)研究工具
1.高职生学习适应量表。本研究修订了周士勤等人编制的高职生学习适应性量表[10]。该量表有40个项目,其中11个项目属于反向计分题。问卷有5个维度: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每个维度共有8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量表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1,各维度的 Cronbach'sα 系数在0.43 ~0.85 之间。在本研究中,修订后的量表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5,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良好:χ2/df=2.06,RMSEA=0.062。
2.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本研究采用连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11]。该量表有20个项目,其中8个项目属于反向计分题。问卷包括3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采用5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量表的总体 Cronbach's α 系数为0.87,各维度的 Cronbach'sα 系数在0.70 ~0.81 之间。
3.研究程序。本研究于2013年10月份在安徽芜湖某一综合类的全国重点职业院校进行,选取自己及其同事所带的4个班级,利用某节课的课堂时间对其进行集体施测,施测之前由研究者宣读指导语,而后学生开始填答,在学生全部填答完毕后,由研究者统一收回问卷。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一)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状况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发现学习适应总分及其各维度的均分在3.08~3.56之间(得分范围在1~5),说明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同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考察学习适应各维度间的差异状况,结果发现其各维度间的差异显著[F(4,1100)=50.13,P <0.001],具体而言,学习策略得分最低。为进一步了解高职新生学习适应在性别及生源地上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不同性别及生源地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男女高职新生在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学习适应总分和学习策略方面的差异显著(t=1.96,P=0.05;t=2.08,P=0.039),即男生高于女生;在生源地方面,来自农村与来自城镇的高职新生在身心健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2.48,P <0.05),且城镇高职新生优于农村高职新生,而两者在总分及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
表1 高职新生学习适应的现状及其差异特征(M±SD)
(二)高职新生的学习倦怠状况
对高职新生的学业倦怠情况进行分析(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学习倦怠总体及其各维度的均分在3.06~3.38之间(得分范围在1~5),说明高职新生的学习倦怠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即高职新生容易产生学业倦怠。本研究为考察学习倦怠的3个因子间的差异状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学业倦怠各维度间的差异显著[F(2,550)=50.09,P <0.001],其中行为不当得分最高,即行为问题成为其学业倦怠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此外,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不同性别及生源地高职新生的学习倦怠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男女高职新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方面及学习倦怠总分上无显著差异,但在成就感低这一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t=-2.71,P<0.01),且男生低于女生;在生源地方面,城镇高职新生在情绪低落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高职新生(t=-2.14,P <0.05),而其他维度及总分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表2 高职新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差异特征(M±SD)
(三)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与学业倦怠的关系
通过对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如表3),结果发现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r=-0.66,P <0.01),学习适应的各维度与学习倦怠各维度间均呈显著负相关(-0.60 < r < -0.16,P <0.01)。
表3 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之间的相关性
三、讨论
(一)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状况
本研究发现,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状况处于中等水平,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12,13],可见,目前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状况尚不够好,其中在学习策略的适应方面较差。其学习适应不良可能与其角色转换滞后有关[14],同时高职新生对高职生活的过高期待与现实间的落差会使其产生失落感、抑郁等消极情绪[15],也不利于其学习适应。同以往研究一致[16],本研究发现在学习适应的总分方面,男生高于女生。这说明学习策略方面性别差异可能是导致学习适应总分的性别差异的一个原因。一般而言,女性在言语表达、阅读理解等任务上展现优势,而男性则更擅长空间操作、数学运算等任务[17],由于本研究选取的是理工类高校,学生侧重计算操作等方面任务的学习,因此男生表现更佳。对于生源地的差异,研究发现来自城镇和农村的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总分及其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维度无显著差异,在身心健康维度方面差异显著,城镇高职新生优于农村高职新生。其原因可能是较差的经济条件引起其强烈的自卑感,从而易导致相关的心理问题。
(二)高职新生的学习倦怠状况
本研究发现,高职新生的总体学习倦怠水平较高,且在其3个维度中,高职新生在行为不当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维度,这与以往研究一致[9,18,19],这说明高职新生出现了严重的学习逃避行为,如不认真听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等。这可能是由于其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等原因。另外,与以往研究相同[18],本研究发现女生相对于男生表现出显著的低成就感,而在学习倦怠总分及其他因子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男生的探索性、冒险性比较强[20],在高校宽松的学习氛围下,他们更能够主动地探索未知领域,增加其成就感。此外,不同生源地的高职新生学习倦怠总分及其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在情绪低落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城镇高职新生高于农村高职新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21]。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农村高职新生的见识相对狭窄,高职“繁华”的景象给其带来更多的惊奇、新鲜感;另外,农村高职新生对于高职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容易在高职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满足感,这些都可能会使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因此农村高职新生的消极情绪低于城镇高职生。
(三)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间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水平越高,其学习倦怠水平越低[22,23]。学习适应良好的高职新生能够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从而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和行为过程[24],因而出现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等情况的学习倦怠可能性降低;反之,学习适应不良会使高职新生的消极心理陷入不良循环,越是无法适应学习,就越缺乏学习兴趣甚至逃课、旷课,产生严重的学习倦怠。
四、对策
根据上述调查的结果及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高职新生的适应性教育
高职学生可能是由于高考没发挥好致使分数低或是分数较高但报考“滑档”而被调剂到高职院校,从而致使其学习情绪、兴趣、动机等存在问题;另外,高职自身的课程设置及学习方式要求理论结合实践,与高中差别大、与行业实践结合密切等都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都为高职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提出了挑战。然而,目前高职新生适应性教育主要在入学的前几个星期,考虑到入学后的军训通常在此期间进行,可见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时间并不长,不能有效地发挥这种教育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延长适应性教育的时间。另外,在适应性教育的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适应教育,辅导员应该在开学伊始的班会课讲解高职的学习氛围、学习策略、教学模式等与中学时期的差异,并邀请高年级的同学对于学习策略方面的差异做重点介绍和汇报,谈谈自己在学习方面如何转变角色、突破以往自己在学习策略方面的限制、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等等内容,帮助新生重新定义高职学习生活,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其次,在学习适应方面要给予女生更多关注,教育教学者可以拓展教学方法,以女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二)突出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新生由于其角色的转变滞后于环境的转变,因此可能会给其带来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包括学习倦怠和学习适应问题。为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专题训练、心理辅导和学科渗透等方面入手[25],其中专题训练主要包括学习适应和学业倦怠2方面的内容,例如让新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阐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协助其发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心理辅导可以针对在学习适应和学业倦怠方面出现严重问题的新生,通过相应的心理咨询技术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学科渗透应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强化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考虑到高职新生个体差异的特点,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有所侧重。例如对于农村高职新生的教育应该突出缓解他们的自卑心理。
[1] 冯廷勇,苏缇,胡兴旺,等.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5):762-769.
[2] 王伟,雷雳.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与教养方式的关系:人格的中介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31-34.
[3] 谭荣波.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业成绩关系的调查[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1):92-96.
[4] Heath N L,Ross S.Prevalence and express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in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J].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2000(1):24-36.
[5] Bender WN,Rosenkrans CB,Crane M K.Stress,depression,and suicide amo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Assessing the risk[J].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1999(2):143-156.
[6] 冯廷勇,刘雁飞,易阳,等.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进展与教育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5-139.
[7] 甘怡群,奚庄庄,胡月琴,等.核心自我评价预测学业倦怠的新成分:集体自尊[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709-715.
[8] Balogun JA,Hoeberlein-Miller T M,Schneider E,et al.Academic preformance is not a viable determinant of physical therapy students'burnout[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96(1):21-22.
[9]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1):47-51.
[10] 周士勤,王峥.高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A].王宇中.心理评定量表手册(1999-2010)[C].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65-70.
[11]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A].王宇中.心理评定量表手册(1999-2010)[C].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45-48.
[12] 周湘莲,张卫良.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教学管理对策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5):91-93,111.
[13] 吴铁钧,王立,刘电芝.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发展及其波动性[J].当代教育科学,2009(21):45-47.
[14] 贾玉霞.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1):9-11.
[15] 刘小东,王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72-74.
[16] 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1):44-48.
[17] 姚本先,陶龙泽.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性别差异研究[J].教学研究,2004(6):508-512.
[18] 杨丽娴.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19] 陈燕.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20] 许国萍,周秋红.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71-75.
[21] 赵淑媛,蔡太生,陈志坚.大学生学业情绪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3):398-400.
[22] 隋丽丽,杨秀文.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学习适应性对其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72-173.
[23] 王敬欣,张阔,付立菲.大学生专业适应性,学习倦怠与学习策略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2):126-132.
[24] 冯廷勇,苏缇,胡兴旺,等.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5):762-769.
[25] 张大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论的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