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战·敢战·能战·善战
2015-01-11岳胜军
岳胜军
慎战·敢战·能战·善战
岳胜军
作者:岳胜军,沈阳军区司令部动员部训练装备处处长,上校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关乎民族振兴、国家存亡和人民福祉,必须慎之又慎,必须作为“最后选项”,不能草率决策、鲁莽行事,更不能怒而兴师、愠而致战。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合作、互惠、共赢成为普遍共识。我国正处在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谋求发展、持续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和头等大事。有人形象地说:“中国像辆自行车,骑着就走,停下就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需要科学研判,洞察秋毫,慎重决策,不为浮云遮望眼;坚持“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有效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利益。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敢战是民族大义、历史担当,也是勇气、自信心和战斗力的重要体现。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念,以“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的奉献精神,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情斗志,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初,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举打败了强敌,打出了国威,打来了“50年和平”。敢于亮剑,往往先声夺人,能够震慑敌人;步步后退,难免底线失守,最终再无可退。
能战方能言和,能战才能避战。具备了打赢能力,往往会令对手望而却步,不战而屈人之兵;相反,没有作战能力,战争往往会主动“找上门”。北宋经济发达,一幅《清明上河图》反映出当时的繁荣景象,但由于武备不力,为金人所破,徽、钦二帝被掠走,给后世子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靖康之耻”。当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实力至上已经成为不二法则,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的“善心”和“仁慈”,在永恒的利益面前他们随时会摘掉伪善面具,露出狰狞。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都是十分危险的。
孙武曰:“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军队不仅要想打仗、敢打仗,而且要会打仗、打胜仗。只有善于驾驭战争之船,才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战争年代,我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创造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借此屡克强敌,屡胜劲旅,屡建奇功。“兵者,诡道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战争永无止境,战法创新永无止境,昨天的战争不会在明天复制,跟在他人后面模仿,永远不能引领时代,赢得主动。要在搞清威胁、对手、任务的基础上,抓好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问题研究,把“打什么仗、打多大规模仗、怎么打仗”等问题研究透,创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符合自身实际的作战理论和战法体系。
(责任编辑:何 荷)
E22
C
ISSN1002-4484(2015)03-00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