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2015-01-09李新芳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美育教育浅谈语文教学

李新芳

【摘要】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也”。这一定义基本概括了美育的特点,说明了美育就是以情为主,用活生生的形象来陶冶受教育者的感情。使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就应在语文课中挖掘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教育,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浅谈 语文教学 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88-01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也”。笔者结合教学情况,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观点。

第一、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即自然中存在的美。语文课中所指的自然美,即是那些描写大自然美丽风光的篇章作品,科学地说,是自然美被人们头脑所反应,经过加工形成的艺术美了。但其作品反应的内容,则正是和我们进行自然美教育的很好内容。一套语文课本,就是一幅自然美的花卷。我们从《天山景物记》中,可以领略到美丽富饶的天山美景;从《雨中登泰山》可以观赏到雨中泰山那如诗如画如梦般的景致。石钟山的神奇使我们留连,天姥山的莫测令我们忘返。这里不仅有山,还有水。汹涌澎拜的大渡河,“惊涛拍岸”的扬子江,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绿绿的梅雨潭,静静的月色荷塘,每一篇课文都带我们去游览了一处大自然胜景。除此之外,还有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让你观赏。这些景物,或优美,或壮美,或静中露美,或动中露美,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无不使学生产生追求美的欲望。

常言道:山水无情,人有情。无情的大自然美景,只有在人的面前,才被赋予了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如此,同一自然物,在不同作者笔下,由于思想感情不同,也被赋予了不同内涵。了解了这些,有助于我们很好地欣赏自然美。作为老师,就要在课文的讲解、赏析中,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去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从而使他们感到祖国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都十分可爱,油然产生一种热爱祖国、热爱自然、改造大自然的责任感。

第二、社会美的教育

社会美即是社会现象的美,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美,即人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美。语文课本中,体现社会美的内容比比皆是。学习《挥手之间》 、《一次难忘的航行》、《 清贫》、《 梅岭三章》等,我们可以认识毛泽东、周恩来、方志敏、陈毅这些美的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革命家的胆识、气概和大无畏的壮美情怀。学习《 梁生宝买稻种》、《百合花》、《茶花赋》等课文,我们可以从梁生宝、小媳妇等普普通通的人身上,看到其心灵美、行为美。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中的美育,就是要为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服务,所以教师应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以革命的、进步的、真正美的东西来熏陶学生的灵魂,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以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由此看来,社会美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切不可把社会美的教育弄成说教式灌输。

第三、艺术美的教育

如果说,在语文课进行自然美、社会美的教育侧重于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培养的话,那么进行艺术美的教育则侧重于美的创造力的培养了,这主要是通过作文教学的手段来完成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后,他们就开始试着写作了,通过观察、思考,对大自然中的景物、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描绘。

比如,针对学生作文时易出现的“直、露、快” 的毛病,进行意境美的教育。告诉学生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切不可为写景而写景,同时还要注意含蓄,因为含蓄是一种更为深沉的美。此外,针对学生作文结构不当的情况,还应进行比例美、和谐美、形式美教育。形式美虽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形式美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因而形式美反又作用于内容。所以作文时,切不可只重内容,而轻形式,一篇好的作文,也要求比例合度、匀称、和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文课中的美是多方面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情感性原则 美育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审美教育,教师只有先受到了美的感染,发了真情,才能引导学生去审美,这是由美育的情感教育性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慷慨陈词、娓娓动听的言教当然好,但教师是否真地受到了内容的感染,是否进入了美的意境,学生是能看得出来的。学生若看到教师吐了真情,露了真心,那他们也会随你进入美的境界,从而受到陶冶,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反之,学生看到教师是在做戏,虚情假意,那审美教育就失败了,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被欺骗了。这就要求教师深人扎实地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抒真情、露真意。

2.适时性原则 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审美教育的契机,掌握好分寸,尽量让学生发挥审美主体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时,能明察学生审美思维的火候,及时点拨,加一把火,学生若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语文学习中自发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那美育的效果远比教师的说教高得多。

3.切近性原则 在教学中除把握好审美教育的契机外,还应尽量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周围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让学生从审美对象上看见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东西使他们在真挚、强烈的美感共鸣之中得到审美教育。因此,把课文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及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更易接受,更易触动他们的美感神经。当然,这里说的“联系”,决非“一切为了现实斗争服务”,而是把作品中的思想同现实中的人事适度地联系起来。

猜你喜欢

美育教育浅谈语文教学
浅谈Schwarz引理及其推广和应用
浅谈ICP-MS的使用与保养
为诗浅谈
浅谈圆锥曲线中的创新题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潜化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探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