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调查
2015-01-09隋岩陈丽
隋岩 陈丽
摘 要: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实施效果如何?本文采用自编问卷对某校化学化工专业178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存在以下四种问题,一是本导制实施目的不明确,制度定位比较模糊;二是导师资源稀缺,师生比例过大;三是多数导师身兼数职,难有时间、精力指导学生;四是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化学专业 现状调查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其质量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本科生导师制(以下简称本导制)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强有力的改革措施,被认为是培养造就多规格人才、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与机制。我国《教育大辞典》对导师制有这样的定义:“导师对学生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
在我国,导师制一直是研究生的主要教育模式,本科生则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但从2002年开始,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开始尝试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随后逐渐在各高校展开。本科生导师制就其推出理念来说,是为了彰显精英教育的品质与价值,但由于起步晚,本导制仍是不规范、不定型和不成熟的,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为此,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某高校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进行调研。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某高校化学化工学院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7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30人,女生47人,大三47人,大四126人,化学专业49人,应用化学专业82人,化学工程与艺术专业46人。
2.研究工具
调查采用的是《化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评价问卷》,系自编问卷,编制程序和方法如下:先通过文献检索,探索初步形成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评价机制;再根据开放式问卷和深入访谈了解学生对导师制的看法,初步形成本科生导师制的评价框架;在此基础上确定调查项目,编制问卷。再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预调查,征询学生意见,并根据结果对一些易产生歧义的题项进行修改后形成正式量表。该问卷共20题,主要由以下八方面的内容组成:对导师制的认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情况、指导途径、指导频率、指导方式、指导内容、指导效果、问题与建议。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频率分析和交叉表)。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分析
1.对导师制的认识
关于是否了解学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目的,50%的学生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目的,50%的学生不了解。当问到本科生阶段是否有必要实行导师制时,75.8%的学生认为本科生阶段有必要实行导师制。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必要实行导师制,但不清楚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如何运作的及将达到什么成效。这跟目前本导制的实施不规范有很大关系。
关于你觉得导师带几名学生比较适合的问题,所有学生都认为一位导师同期指导的学生数不能超过10人,其中40.4%的学生认为一位导师同期指导5名学生比较合适。据调查,该院导师每人指导学生数大约在20左右。可见,学生的期望与现实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2.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情况
该学院尝试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起来,先进行小范围试点。调查发现,导师同时是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学生占了22.7%,其中对毕业论文满意的学生占83.3%。当问到是否希望导师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同一个人时,54.5%的学生希望导师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同一个人,14.2%不希望,31.3%无所谓。由此可见,学生对毕业论文满意率高,试点效果良好,超过一半的学生希望两个导师合一。
3.师生交流方式与频率
调查发现,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主要是见面交流和电话联系,但是学生更希望以见面交流为主,电话联系为辅。导师现在的指导方式主要是不定期的集体约见(33.1%)和定期的集体约见(21.9%);学生希望的指导方式主要是定期集体约见(26.4%)和不定期的个人约见(23.6%)。当问到导师指导学生较为有效的途径时,排在前三的依次是个别辅导、集体座谈和专业研讨会。就师生交流方式而言,学生希望以面对面的个别辅导和定期的集体座谈为主。
从导师和学生现有的交流频率看,随意性比较大,交流次数较少,排在前三位的是半学期一次(21.9%),其次是一学期一次(19.7%),第三是一月一次(16.9%)。再看看学生希望的交流频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一月一次(32%)>不固定次数(14%)>一周一次(12.9%)。很显然,大多数学生渴望增加与导师交流的次数。
4.导师指导内容
导师在指导学生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以答疑为主,导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解答相关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答(47.8%),二是由导师讲,学生只是听或写(16.9%),三是随便聊聊,没有什么答疑释惑(12.4%)。
导师在学习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排在前三位的是:专业情况的介绍、咨询,学习方法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导师在生活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主要体现为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51.7%)和解决生活上的难题(25.3%。导师在心理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的谈心、交流(46.1%),关于困难、压力和挫折等方面的指导(37.1%),人际关系指导(23%)。
5.指导效果评价
对于该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29.8%的同学评价良好,34.8%的同学认为效果一般,12.9%的同学评价为较差,还有22.5%的同学没做评价。学生认为影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是:一是制度不完善,学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监督和鼓励机制没有落实(41.6%),二是导师平时工作很忙,联系上了也没有很大作用(24.7%),三是寄希望于导师联系自己,不好意思主动找导师(18%)。
三、进一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与出路
本导制在我国实施也就十多年的时间,属于新生事物,教育部没有相关文件规定本导制应如何实施。因此,各高校在实施本导制的时候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
本次调查发现,化学专业本导制在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本导制实施目的不明确,制度定位比较模糊。该校把导师制贯穿所有本科生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均配备导师,并进行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指导。这看似全面、实际难以落实的导师制,混淆了同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职责边界。丁林[1]认为,定位模糊是本导制碰到的首要、最大困境。导师制究竟是管理与教育制度,个别指导的教导制度,还是咨询制度或顾问制度?由于导师制的定位问题没解决好,导致导师制的目标、功能及导师的职责复杂化。
二是导师资源稀缺,生师比例过大。由于该院导师制是覆盖所有本科生的,因此一个导师平均带大约20个学生。每位导师指导多少学生效果最好?这涉及管理学问题。从国外一些大学的做法和经验来看,每位教师指导的本科生在5~10人为好,如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生师比分别为3∶1和6∶1,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均为9∶1。而我国每位导师带的学生普遍达10~20人[1]。可见,要保证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科学合理,较低的生师比是前提条件。对于这个问题,各高校采用不同方法弥补,如社团导师制、项目导师制、论文导师制或英才导师制。该校试点的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和本导制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论文导师制。就化学专业来说,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本科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参与到导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改变现有学生在大三下学期甚至大四才着手准备毕业论文的运行模式,改善现有导师制的运行状况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个有益探索。
三是多数导师身兼数职,难有时间、精力指导学生。多数导师身兼教学、科研、班主任管理、行政事务等于一身,加上指导学生多,指导往往流于形式。调研发现,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单一,每学期面对面交流一两次。刘敏[2]认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缺乏必要规范,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指导,这是导师制实施的主要问题。
四是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有研究指出,现行管理制度不适应导师制的进一步发展[3],对导师的工作效果难以做出一致性评判[4]。现有导师制评价属于粗放型,没有严密的评价指标,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激发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如只规定每学期与学生见面的次数,对于具体指导内容和方法及效果都没有明确规定。
本导制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在借鉴国外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应该立足各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规章制度。不同层次的高校(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其导师制的定位应该有所不同。正如丁林[1]所说的,科学合理地定位是本导制健康发展的根本,创新实现范式是本导制突破重点的关键,健全体制是本导制取得实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5.
[2]刘敏.对本科教育中推行导师削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
[3]赵吉勇.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6(3).
[4]王艳锋.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
基金项目:江西省2011年高校省级教改课题(项目编号:JXJG-1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