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当△=0,即a=±4时,由A?哿B得a=4;当△>0,即a>4或a<-4时,A?埭B.
综上可得,当a∈(-4,4]时,A?哿B.
【注】此题研究对象是一元二次方程x■-ax+4=0的根的判别式△,分成大于零,小于零和等于零这三种情况,这种分类符合同一性原则,没有遗漏任一情况.
二、解决函数与不等式问题
例2:已知a是实数,函数f(x)=2ax■+2x-3-a,如果函数y= f(x)在区间[-1,1]上有零点,求a的取值范围.
【解】若a=0,则f(x)=2x-3=0时,解得x=1.5∈[-1,1],所以a≠0.
当a≠0时,若△=0,即抛物线与x轴有唯一的一个公共点,此时:
-1≤-■≤12■-8a(-3-a)=0解得-2≤■≤2a■=■,a■=■,则a=■.
当抛物线与x轴在[-1,1]上有唯一的一个公共点,此时:
f(-1)·f(1)≤0,即(a-1)(a-5)≤0,解得1≤a≤5.
因为当a=5时,△=2■-8×5×(-3-5)=324>0,抛物线与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所以1≤a≤5符合要求.
当抛物线与x轴在[-1,1]上有2个公共点,此时:
Ia>0-1<-■<1f(-1)≥0f(1)≥0△>0或Ⅱa<01<-■<1f(-1)≤0f(1)≤0△>0,解Ⅰ得:a≥5,解Ⅱ得:a<■.
综上,a的取值范围是(-∞,■]∪[1,+∞).
【注】题目叙述虽然简短,但是对考生的思维深刻和严谨性要求很高.既考查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又考查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利用图形的直观性是指导分类的依据.
三、解决数列问题
例3:在数列{a■}中,a■=2,a■=λa■+λ■+(2-λ)2■(n∈N■),其中λ>0.求数列{a■}的前n项和S■.
【解】由a■=λa■+λ■+(2-λ)2■(n∈N■),λ>0,可得■-(■)■=■-(■)■+1,所以{■-(■)■}为等差数列,其公差为1,首项为0,故■-(■)■=n-1,所以数列{a■}的通项公式为a■=(n-1)λ■+2■.
设T■=λ■+2λ■+3λ■+…+(n-2)λ■+(n-1)λ■,①
λT■=λ■+2λ■+3λ■+…+(n-2)λ■+(n-1)λ■,②
当λ≠1时,①式减去②式,
得T■=■-■
=■.
这时数列{a■}的前n项和S■=■+2■-2.
当λ=1时,T■=■.这时数列{a■}的前n项和S■=■+2■-2.
【注】对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由于公比的取值不同而需要分类讨论。
通过上面例题分析我们可看出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题的基本步骤:(1)确定讨论对象和确定研究的全域;(2)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类;(3)逐类讨论:即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4)归纳总结,整合得出结论.
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思想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徐望斌.对解题教学中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探讨.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