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与推进策略
2015-01-09丁玉祥俞泰鸿洪蕾
丁玉祥 俞泰鸿 洪蕾
摘要:课程建设是学校办学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区域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区域课程建设需要从课程经验维度、课程资源维度、课程保障维度进行现状分析,注意顶层设计,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可以采取行政发动、机制引动、课题带动、活动促动、专家推动、模式驱动、评估拉动、他域借鉴等策略,并借助项目推进的方式来优化区域课程建设的品质。
关键词:区域 课程建设 维度 项目推进
课程是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重要载体。大面积提升区域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则是推进区域内的学校课程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课程品质的优化,为办学特色的提炼和打造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学科智慧。区域课程建设的成功标志之一,就是实现了区域内校际之间的课程质量差异的最小化,区域内学校的质量发展达到高位、优质、均衡的状态。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目标,把优化学校课程品质作为区域均衡发展的生长点,以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为切入点,以提升学校管理者的课程领导力为着力点,并始终坚持立意高远,着眼于学校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着力于课程管理运行的机制构建,着手于课程内涵的品质优化,立足于课程规划的精心编制,落脚于特色校本课程的品质建设,致力于课程专家的示范引领,依托于课程质量的评估推动,持续推进学校均衡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有效提升了校长的课程管理水平,增强了一线教师的课程意识。通过对区域内学校课程品质的持续优化和课程领导力的着力培养,不仅推动了区域内各类学校的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而且强化了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基础建设,初步实现了区域课程特色化、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的发展。
一、深掘摸底,厘清区域课程建设的基本现状
课程建设的方向有赖于对课程现状的明晰,并能准确把握区域课程发展的定位。我区首先进行课程建设现状的排查摸底,具体了解全区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现状,为区域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奠定课程基础。为此,全区通过三个维度进行课程现状的摸底分析。
1.课程经验维度
通过个体访谈和学校课程的文本分析,了解全区学校对课程内涵的认识以及课程领导领悟程度,准确定位区域内学校管理者的课程意识与水平,为后续课程深化和课程顶层设计奠定认识基础。比如: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从已有的课程实施经验出发,设置了艺术、体育、科技、人文四大类的校本课程,《我们的老校长陶行知》《精彩的瞬间》《“无线”科技无限精彩》《为国争光的三中排球》,这4本校本教材已列入学校高一新生必选校本课程。
2.课程资源维度
通过地域文化特点分析,社区课程资源分析、学校课程资源的梳理,了解学校课程资源的现状基础,为区域课程的建设汲取养分。比如: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以校内的“曾公祠”为依托,构建“责”文化,以“责任”教育培育学生“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成负责任的人”。开设《曾公祠的植物多样性》《曾公祠的故事》《“曾国藩家书”研读》《公民道德》等校本课程;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立足于小班化背景下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办学,学校开设特色课程——民乐,成立了“小凤凰民乐团”,乐团成员全都由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组成,学校善于整合区域文化资源,邀请文化馆5名志愿者担任民乐课程教师,每周义务为学校孩子来上民乐课。每年学校民乐社团和民乐课程的专场汇报表演,得到省市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再如:南京市第十八中学联合南京市旅游营养中等专业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南京晓庄学院教育学院签订合作教育基地、与“扬子晚报”小能人合作活动基地,引入教育资源,打造滑轮、手工、羽毛球等特色活动课程,有效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
3.课程保障维度
初步梳理区域内有关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以及学校有关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为后续的课程制度建设与课程保障机制的完善,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比如:根据省市规定,我区明确了每学期学校课程计划的网上公示,保证课程实施规范化和正规化;建立区域课程质量评估机构,定期开展学校课程常规的专项督查;根据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评估结果,实施课程奖励。
二、顶层设计,明确区域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
区域课程建设品质与特色打造,有赖于区域对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如果对区域课程总体规划和设计不够到位,必将影响区域课程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也将阻碍区域特色课程建设内涵提升。为此,我区着力于区域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主要是明确区域课程建设的七项基本策略。
1.行政发动
全区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成立区域课程建设的实施机构,建立区域课程建设指导中心,内设在区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区域课程领导力的校长全员培训,强化校长的课程意识;制定区域课程管理方案,通过课程常规制度规范区域课程体系。比如我区明确要求各学校,需在专家培训和专业指导的基础上,按期编制完成“一校一品”的课程规划,从而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丰富奠定制度基础。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着力构建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飞翔”课程,探索以“航空航天科技”为特色的教育体系,打造航空航天科技高中;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探索人文学科群建设的校本研究,并建成了鸿志厅(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凌云厅(知名校友的作品),营造学校人文环境。
2.机制引动
为推进全区课程成果的固化,全区制定了“特色校本课程质量评估”方案,完善了区域课程常规管理的基本制度,强化了区域课程建设经验的分享机制,以及特色课程成果的奖励机制。
3.课题带动
为了提升课程品质,丰富课程内涵,全区各中学结合办学特点,通过申报省市“十二五”规划课程,通过课题研究,丰富学校课程经验,提炼和固化课程成果,从而将课程建设从经验化、随意化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比如:南京第三初中“三活”课程体系建构,立项为南京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始终追求富有人文色彩的办学特色,以培养儒雅通达的学生为办学目标,坚持以课题为引领,立足南京本土秦淮文化,打造了校本精品课程《水月秦淮文化行》,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组织学生沿着秦淮河行走、赏析古诗美文、写文化随笔等教学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丰厚学生人文素养,该课程荣获南京市首届初中校本精品课程展示评选一等奖。
4.活动促动
全区定期组织课程建设的现场会、交流会和成果展示会,让校际之间学习兄弟学校课程优势经验,反思自己课程建设薄弱环节,通过课程建设的专题活动,不仅促进课程经验的交流,而且实现校际之间的课程经验分享。
5.专家推动
全区高度重视专家的课程指导和专业示范,通过专家丰富课程经验的引导和推动,进一步促进学校立足课程品质提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全区通过邀请全国知名的上海教科院的杨四耕教授、江苏省邗江中学省特级教师徐金才校长持续为全区校长进行课程规划、课程结构优化、学校课程管理等专题讲座,邀请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陆静主任对全区学校课程规划进行案例诊断与分析,帮助学校认识自身课程建设薄弱环节,为学校课程的后续建设指明发展方向。
6.模式驱动
我区作为南京中心城区,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为此,我区根据区域高位均衡发展的办学主导思想,兼顾学校的办学特色,设计的三类课程建设的推进模式,从而保证区域课程建设有序性、持续性和丰富性。这些模式包括:区域共建模式、校际共享模式、整体联动模式,比如:校际共享模式,为了推进区域特色课程的整体建设,2013年12月,组织全区初中校长到秦淮区外国语学校观摩特色校本课程的现场展示,通过专题介绍、实地观摩、学生汇报、现场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区域内学校管理者课程建设经验的交流与分享。
7.评估拉动
为了激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中,全区定期组织校本特色课程的专项评估,通过课程评估,有效拉动和持续激励全区学校主动参与课程建设。
8.他域借鉴
为了丰富学校校长课程建设的主观体验,强化课程建设的真实感受,把握特色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全区聘请兄弟区域的课程建设富有成效的学校校长、教研部门管理者,直接到我区进行课程建设的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比如我区邀请玄武区教科所、南京第九初级中学校长为全区校长进行课程建设经验分享与交流。同时,还精心组织全区校长到天一高级中学、锡山高级中学专题进行课程建设的经验调研和学习,通过兄弟学校校长专题讲座、现场解说、互动答疑,有效地解决了全区校长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问题,加快了全区校长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成果提炼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技术。
三、项目推进,演绎区域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课程体系建设是课程领导的核心要素。推进区域特色课程建设,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实施推进,不是一次简单的行政与管理过程,而是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如何实现从行政领导走向专业领导,如何有效推动课程一般性管理向课程品质内生性增长,需要引导各方通力合作,立足于区域的课程建设的持续推进,共同应对。因此,区域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采取“项目推进”。
采取基于“项目推进”的课程建设方式,不仅有利于整合与课程相关的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优势,而且为学校课程的深度开发和特色建设奠定了专业基础。为此,我区将“项目推进”作为课程实践的重要抓手,把问题解决作为课程实践的目标与导向,至始至终地围绕求真务实的工作要求,在行动上汇聚市、区课程专家资源,合力攻坚制约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的难点和特点问题。比如:我区要求各学校围绕“课程规划编制”的核心要素,分解课程项目,突出阶段重点,持续进行课程项目建设,有效降低了课程建设的难度。2013年暑期,我区邀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四耕教授围绕“学校课程规划的编制”进行专题培训,通过专家引领、案例剖析、现场互动、专家答疑,进一步厘清了校长对课程规划编制的难点与疑惑点。
课程的“项目推进”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深入的工作策略。我区依托“学校课程规划的编制”项目,分阶段要求,分时段指导,分片段培训,帮助学校逐步梳理已有的课程结构体系,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稳步推进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比如:2013年11月,全区实施“校本特色课程质量评估”项目,通过先培训指导,专家点评;后评估甄选,反馈意见;再补充完善,形成品牌,有效地推动了区域校本特色课程品质建设。2014年1月,秦淮区推荐10个特色校本课程项目“参加南京市初中校本精品课程展示评比”,获一等奖5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个,获奖数量和等次位列全市第一。
课程的“项目推进”需要重视样例示范,典型引路的操作方法。近年来,我区坚持将各级获奖的校本精品课程作为学校的课程样例,进行校本示范,推动精品课程的校本化建设,为学校课程品质的提升提供真实、鲜活的案例,从而使得区域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不再是神秘抽象,高高在上,而是变得具体实在、贴近身边。
此外,我区还将通过各类课程项目的特色建设,持续推进区域内学校特色课程的整体性建设与制度性完善,从而真正提升区域内学校管理者的课程建设水平,丰富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内涵品质,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办学品牌塑造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