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战化军事基础教学训练创新研究

2015-01-09徐维军安永庆胡荣

军事体育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目基础训练军事

徐维军,安永庆,胡荣

(空军工程大学 军事理论教研室,陕西 西安710051)



实战化军事基础教学训练创新研究

徐维军,安永庆,胡荣

(空军工程大学 军事理论教研室,陕西 西安710051)

在“能打仗、打胜仗”思想的指导下,军队院校军事基础教学训练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学员作战能力素质的培养。从以“能打胜仗”为指导革新训练理念,以军事训练转变为牵引创新训练模式,以提高训练效益为目的改革方法手段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实战化军事基础教学训练创新的问题,以探索军事基础教学训练实践的新路径。

实战化;军事基础;教学训练;创新

军队院校军事基础教学训练是培养学员以作战基本能力为核心的军事素质的基本手段。在军队建设全面转型的新阶段,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训练要切实培养学员“能打胜仗”的能力和优良作风,就必须根据军事基础训练特点,遵循军事基础训练规律,不断革新训练理念、创新训练模式、优化训练内容、改革方法手段,推动军事基础教学训练创新发展。

1 以“能打胜仗”为指导,革新训练理念

1.1军事通识教育理念

所谓军事通识教育理念,是指军队院校在实施军事基础教学训练活动中,为使学员顺利完成“两个转变”、具备军人基本军事素质能力,按照统一的训练标准进行军事基础教学训练的理念。军队院校实施军事通识教育,核心是要有统一的标准。2011年7月颁布的新版《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用了“军事基础”来对“军事共同课目”相关内容进行界定。由于“军事基础”这一概念过于宽泛,在《基本要求》中,对具有军(兵)种特色的内容做出了灵活规定,实际上将一些军(兵)种军事训练中可作为专业基础训练的内容纳入了其中,使不同类别的院校出现了不同的军事基础训练标准。落实军事通识教育理念,必须以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基本素质能力为目标,将内容设定为“军人必须掌握”的通用教学训练内容和标准,尽量避免以军(兵)种区分的内容和标准,并以此为理念贯穿于军队院校军事基础教学训练中,将有效推动技术类院校军事基础教学训练水平,提升军校学员整体的军事基本素质能力,为带动部队军事基础训练水平、提升作战基本能力奠定基础。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具有军(兵)种特色的基础训练内容,可单列模块,将更有利于特色课目训练内容的落实和水平的提高。

1.2特种训练理念

所谓特种训练理念,就是特种作战部队为提高官兵的特战能力而特别实施的“高强度、高难度、高标准、严要求”的训练理念。在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训练中引入特种训练理念,就是在学员军事基础训练过程中,适时进行一些有利于培养学员超常战斗素质、高难度训练的“超纲”特设课目,如极端条件下心理适应性训练课目和身体适应性训练课目、近似实战的极端对抗训练课目等。

在军队院校军事基础教学训练中引入特种训练理念,要防止一些错误的观念:一是过于极端,为追求“特”而乱设课目。军事基础训练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员全面的军事素质,为打赢战争奠定基础。因此,引入特种作战理念,首先应着重于已经成熟的训练课目的深化改革上,将传统训练课目特种化。如传统的单兵战术训练、格斗训练等,置于实战背景下,两支队伍实施真正的作战对抗训练,培养学员的战斗素质。其次,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必要的特训课目,如通过水(泥)障、通过绳索、夜间侦察等。要围绕战斗素质、作战能力培养设置,不能偏离核心训练目的设置特训课目。二是“一刀切”。由于特种训练理念的核心是通过“非常规”的训练,快速提升军人的心理、体能、智能水平。但由于人的身体条件及基本素质客观上存在差异,如果在特种训练实施“一刀切”,对部分学员就可能造成“赶鸭子上架”,并出现极端不适应,不仅不利于提高素质,还有可能造成身心伤害等不良后果。因此,对超出教学大纲范围的特训课目,可遵循自愿、尝试等原则,灵活组织。三是标准和配套机制跟不上,使训练流于形式。军队院校引入特训理念,对完成特训内容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并有相应的有激励作用的配套机制配合,使学员有激情、有意愿为此拼搏、尝试和努力。

1.3综合训练理念

综合训练理念是指在军事基础训练中采用多课目相结合训练,即:在适当的分科目训练的基础上,将众多军事基础训练课目进行整合,把零散的多个课目融合于一个“龙头”课目(通常为战术训练或称“军事基础综合训练”)中,使学员进一步明晰各课目训练的根本目的和作战运用。

军事基础训练中贯彻综合训练理念,核心是要适当调整分课目训练和综合训练的时间比例,即压缩分课目训练时间,减少“队列”作业时间和非战斗背景下的训练,将更多的训练时间运用于实战背景下的作战运用训练。例如在战备训练、技能训练(含战斗、防护、射击、手榴弹投掷、识图用图等)、行军、露营、战术行动以及班组战术指挥、作战管理等内容训练中,可在分课目训练的基础上,用尽量多的时间于综合训练中,将这些内容设计于一个训练想定之中,形成合理、系统、完整的综合训练计划,并在实战背景下,通过该计划的顺利实施,使学员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掌握和运用技能和知识,有效培养学员的战术思想,强化作战意识,养成“练为战”思想观念,提高训练效果。

2 以军事训练转变为牵引,创新训练模式

军事基础训练模式创新,可围绕“确立一个目标、依托两个支撑、实现三个标志”的思路实施。所谓“一个目标”,就是以培养“能打胜仗”的复合型高素质军事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提高学员军事基础素质能力,构建起适应军事基础训练需要的组训系统、精确管理系统、集约保障系统,建立全新的训练模式体系。所谓“两个支撑”,就是以军事基础通识教育训练标准体系和军事基础训练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支撑,为军事基础教学训练提供条件。“三个标志”,就是建立形成“学、研、用”三位一体的理论教学模式、技术技能与战斗技能相结合的技能训练模式以及网络化、精确化、集约化的训练管理和保障模式。

在实践中,根据“实战化”要求创新军事基础训练模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组训、管理、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解决教学与管理“分离”的问题。在部分院校中,学员管理单位基本上属于纯粹的行政管理单位,在军事基础训练中,管理干部主要负责人员管理,所有教学及组训均由教员负责。这种体制机制导致“管者不训,训者不管”的现象,影响教学训练效果。因此,应借鉴世界军校中好的做法,将军事教员编入学员管理单位,担任军事主官,同时担任指挥管理和军事基础训练(技能、体能)任务,使训练与管理相结合并与部队接轨,实现组训系统与精确管理系统有效衔接和统一。二是以构建集约化训练保障体系为目标,建设与实战化训练要求相适应的训练设施,保障以提高作战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军事基础训练。军事基础训练旨在培养学员“走、打、吃、住、藏、管”全方位素质能力基础,不仅包含体能、技能的训练,也包括基本作战思想、指挥能力、管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些综合院校由于受传统的“技术军官”培养模式的影响,往往重视专业训练及军兵种技术战术训练,而不大重视军事通用素质能力的培养,训练保障上重视专业及军(兵)种训练设施建设而不大重视军事基础教学训练设施建设,特别是对野外作战技能、战术训练场地、军事基础综合演练场等的建设不足,导致了军事基础训练场地设施不足而影响了训练效果。为此,必须把军事基础训练保障提高到与专业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和提高学员的作战素质能力奠定物质基础。三是构建以训练成绩与训练过程相结合的精确管理系统。军事基础训练管理的核心是评价受训对象的作战基础素质水平。传统的以学习成绩管理为核心内容的教学训练管理,不能最大限度地准确评价受训练对象的作战素质与能力。应当借助“训管一体”的体制机制加强军事基础训练过程的督促管理,在训练过程中磨炼意志、掌握技术、理解战术、形成思想、锻造素质并形成能力,有效提高军事基础训练的效益。

3 以提高训练效益为目的,改革方法手段

3.1改革教学组训模式及教学方法

军事基础训练内容中,除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外,体能和技能课程可分为两部分组织实施:一部分是技术要求不高的一般内容,可由学员管理干部担负组训,如队列条令、战术基础与防护、军人体能、通过障碍、越野等。另一部分是技术要求高、教学内容相对复杂的内容,如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学、体育理论、教学法等课程,应由军事基础专业教员承担教学,学员管理干部参与组训,确保教学质量和训练效果。

军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就是要把现行教学中传统的“老师讲、学生练”为主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教、学、练、用、研”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方式。军事理论教学模块,采用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把教知识和教方法运用相结合,重点突出军事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运用,培养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军事技能模块应突出在作战背景下的技能运用,而军事体育模块教学,在突出身体心理素质的同时,重视培养学员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等精神品质,全面提升学员的作战素质和能力。

3.2改革考核方式

着眼提高训练实效需要,把军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想定作业及综合演练中军事基础课程知识的分析、运用与反馈作为一个闭环的教学与管理系统,实现最优控制,将有关作战的思想、知识、技能、体能进行综合考查,体现考核的综合性和实战运用性。一是对军事基础理论的考试,应重点考查学员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考试时可采用开卷考试等方式,减少死记硬背,增加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考核。在野营训练、拉练、综合演练等课目中,可针对训练内容采用口头问答等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考查。二是军事技能训练考核中,除单项课目结课考核外,应把考核重点放在想定作战背景下实施考核,促使学员将单个课目中所掌握的技能灵活运用于“作战”实践中,将锻炼和考查学员的作战技能与作战思维融为一体,促进学员实战能力的提升。三是体能考核,要注重在实战背景下身体能力的考查,如在长途行军中或行军到达目的地后通过障碍的能力、构筑工事的能力、饥饿或缺水情况下的作业能力(抗饥、耐渴、抗疲劳能力)等,在考核学员体能运用的同时,检验并强化学员的战斗精神和作战意志。

[1] 徐维军,梁小安.“合训”学员军事基础训练模式创新研究[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军事科学版),2013(3):96-98.

The Study on Combat-actualized Military Foundations Teaching and Training Innovation

XU Weijun,AN Yongqing,HU Ro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Military Theory,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710051,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ought “to be competent of fighting a war and be capable of winning a war”, military basic teaching and training in military academies ought to furthe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bat effectiveness qual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to transform the training concep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o be capable of winning a war”, to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l driven by military training transformation and to reform approaches to enhanc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ssue of innovating the combat-actualized military foundations teaching and training in order to find out new ways of practicing military foundations.

combat-actualization;military foundations;teaching and training;innovation

16711300(2015)01009803

20150107

徐维军(1972—),男,甘肃高台人,讲师。研究方向:军事教育训练。

G873

A

注:本文获2014年军事基础教育训练学术研讨征文一等奖。

猜你喜欢

课目基础训练军事
基于Excel的军事体育考核成绩统计表的设计与实现
Module 3基础训练
Module 4基础训练
Module 1 基础训练
Module 2 基础训练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