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作战岗位操作号手的心理契约模型及训练策略研究
2015-01-09刁华
刁华
(1.30201部队 政治部,北京 102200;2.特种作战学院 研究生队,广东 广州 510500)
二炮作战岗位操作号手的心理契约模型及训练策略研究
刁华1,2
(1.30201部队 政治部,北京 102200;2.特种作战学院 研究生队,广东 广州 510500)
在分析心理契约理论的基础上,以遂行作战任务为背景,探索二炮各作战岗位操作号手的心理契约模型与心理契约训练策略,为相关心理训练提供参考。
第二炮兵;岗位操作号手;心理契约;心理训练;模型
随着我军新型作战力量的不断壮大和军事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炮兵部队(二炮)在装备操作和官兵身心训练方面也不断创新,特别是操作号手的心理素质训练逐渐受到普遍关注。本研究试图利用心理契约理论探索在遂行联合作战任务背景下,二炮岗位操作号手的心理契约模型与心理联训机制。
1 心理契约的内涵及作用
1.1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专用术语,最早由心理学家阿吉里斯(Argyris)提出,他认为,“组织成员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正式契约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组织成员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这个心理因素可称为心理契约。”[1]概言之,心理契约就是组织和个人双方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
1.2心理契约的作用
一是凝聚作用。组织内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提高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彼此合作关系,增强成员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国外军事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重视心理契约关系的管理可以获得官兵的心理认同,使战斗力、凝聚力增强。二是激励作用。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责任感、忠诚度和热情及其在工作中得到的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心理契约具有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并不断激励成员的作用。这也是现代组织中心理契约最重要的功能。
1.3二炮部队作战人员心理契约的重要价值
二炮部队岗位号手之间的一体化联合要求很高,因此各岗位号手在遂行具体作战任务时的心理契约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和思考。
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的成功战例中可以看到,作战人员的心理契约对于战斗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湾战争中,伊军的一个装甲旅突袭美军海军陆战队的一个轻型装甲步兵营,在作战力量上美军处于相对劣势,但陆战队官兵临危不惧,沉着应战,相互配合,在空中力量支援下,迅速实时地形成了联合作战能力,击退了伊军的进攻。美军联合作战参谋部阿瑟·塞布罗夫斯上校所说:“除了武器装备的精良配置外,更有效的是取决于作战官兵良好的心理协作和心理契约。”[2]
二炮部队是“千人一箭”的协同作战力量,其作战效能依赖于各岗位间的精确联合和高度配合,即各岗位操作号手在联合作战的背景下,协调一致,相互支援,彼此配合,快速反应,实施对目标的攻击。也就是说,信息化条件下的二炮部队作战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任何单一力量都难以成为战场的主宰。作战团队与内部成员只有在高度的心理契合背景下,在战斗人员之间形成良好心理契约的基础上,实现功能互补,在多维战场空间形成综合优势,形成联合作战体系,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为此,在构建二炮部队作战力量时,不仅要重视联合力量的配置问题,更要重视作战人员良好心理契约的形成,只有发挥二者合力,才能形成联合作战的高能量,取得战斗的胜利。
2 二炮岗位操作号手遂行作战任务的心理契约模型
2.1“以人为本”模型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尊重每个成员在团队中的位置,认同每个成员的内在需要和社会价值。形成心理契约的前提是团队成员的彼此认同和激励。二炮各岗位操作号手之间心理契约的建立,指挥员应改变严格的上下级观念,关注每个岗位操作号手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彼此成为生死与共的战友,让他们参与到需要共同决策的作战过程中,从而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到组织的认可与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各岗位操作号手的心理需求。在这一模型下,成员之间能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的良好氛围和空间,增强各成员奋勇向前的热情与信念。同时,指挥员要为各岗位操作号手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机制、得力举措及和谐的组织氛围。这样指挥员与各岗位操作号手之间才能上下同心,有效落实战斗指令,建立作战共识,履行战斗使命,达成作战任务的有效完成。
2.2“远景价值”模型
对于二炮各岗位操作号手来说,岗位职责与人生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训练和作战的动力来自于对人生远景的价值期待。当然,这个远景的“价值”也是组织为每个岗位赋予的。其中,“挑战性”的远景目标更具价值,这不仅是各岗位操作号手展示自我能力的时机,同时也意味着指挥员的重视与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如果指挥员能构建共同的远景价值,在心理上引起官兵的共鸣,就能有效地使官兵最大限度地奉献他们的忠诚与才能。
2.3“信任与亲密”模型
心理学家Gaodren F.shea指出,组织成员之间信任与亲密的关系是“组织生命中产生奇迹的因素——有效减少摩擦的润滑油,是把不同部件组合到一起的粘合剂,有利于行动的催化剂。它对工作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3]。组织中的信任是交互的、双向的,这对于组织与成员心理契约构建非常重要。营造充满信任与亲密感的文化氛围,让成员在组织中有平等感与责任感,心甘情愿地为组织的发展贡献才智,成为组织竞争的核心力量。在二炮各岗位操作号手的特殊系统中,成员之间、成员与组织之间更需要形成信任与亲密的战斗心理契约,促成大大超越个人的战斗组织力量,从而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
3 基于心理契约的二炮各岗位操作号手的心理训练
3.1在专业合作训练中融入心理契约训练
二炮各作战岗位的专业合作训练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契约因子,突出地体现着各岗位操作人员之间的心理默契和心理协同。指挥员在组训的过程中,如果善于从专业合作训练中分离出其中的心理协作训练内容,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二炮各岗位专业训练的实际效果,还能有效地形成团队精神和团队凝聚力,提升各岗位操作号手之间的相互配合、彼此协作的良好氛围,在价值观、战斗精神、作战适应、作战能力发展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心理默契,在作战心理、战场协作、战场环境认知等方面得到有效训练,从而达到全面的训练效果。
3.2在岗位素质训练中融入心理契约训练
二炮各作战岗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作战素质的复合性和多样性。因此,二炮各岗位操作号手的岗位素质要求高,训练内容十分复杂,不少训练课目既有常规的作战技能训练、体能素质训练、专业素质训练,也有遂行作战任务要求的战场环境适应能力训练、协作能力训练、武器装备操作技能训练、身体抗疲劳训练、快速反应训练以及战场信息分析处理训练等。而这些内容在单兵训练上具有较大的难度,只能通过彼此的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开展。通过多元化和复合性的训练,可以在各岗位操作号手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约水平,达成有效的心理协同和联合,使各岗位操作号手的心理配合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夯实各岗位操作号手之间协同作战的心理契合基础。
3.3在作战要素集成训练中融入心理契约训练
二炮部队的作战是体系化作战,作战要素依托作战平台高度集成,因此各岗位操作号手的训练也涉及作战要素的集成化训练,这其中包含着更多、更突出的心理契约要素集成。基于遂行作战任务的心理契约训练需以集成化和体系化的方式来进行,不能单纯地就作战技能训练来构建团队成员间的心理契约水平,而应当思考二炮各岗位操作号手间、团队与各岗位之间的心理契约和军事技能训练的有机融合,探索心理契约培养与作战技能训练的相互渗透。在作战要素集成化训练过程中,将心理协作训练与身体训练、军事技能训练、心理适应力训练、军事战术意识和战场信息获取能力训练融合在一起,既有针对性,又有适应性,在作战力量要素的集成化和体系化中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水平,从而使心理契约训练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3.4在团队训练中融入心理契约训练
一体化联合训练强调的是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团队行动,在团队中每一个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优势,才能形成卓越的团队力量。因此,在团队训练中融入心理融合和协作训练的组训内容,将在二炮岗位操作号手的能力素质培养上大有作为。基本思路是在组训方式上改变单纯的单兵训练模式或以单个个体练习为主的训练课目,以团队或小单元协同练习的训练课目和方式为主,通过团队(或小单元)的协同训练达到心理契约的培养。如此反复的训练,可以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联合作战的心理协作能力,达成战斗心理契约模式化的目的,使号手与团队间的心理契合不断得到培养和积淀。
此外,在团队训练融入心理契约训练的过程中,应注重团队骨干的培养,充分发挥骨干在训练中的组织作用,积极鼓励骨干带领团队成员开展自我管理、自我协调和自我组训,使每个人在团队中感受、感悟和体验心理契合的意义,这对于构建良好的作战心理契约素质具有重要的价值。
3.5在客观公正绩效考评中融入心理契约训练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发现,要建立更符合组织成员心理需要的激励机制才能极大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4]。因此,在构建二炮各作战岗位操作号手的心理契约时,指挥员必须根据各作战岗位的职责,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定量方法,对各作战岗位操作号手的作战效能及其贡献进行考评。还要求考核者克服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避免降低各作战岗位操作号手对指挥员或组织的满意感和忠诚度。考评的结果应及时地反馈给各岗位操作号手,,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训练绩效以及存在的不足与努力方向。对考评优秀的号手必须给予及时的奖励,以激励其进一步努力拼搏。
[1] Rousseau D. M.(1989).Psychological and implied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2: 121—139.
[2] 柯春桥.美军“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与伊拉克战争[J].北京:外国军事学术,2003(7):1—5.
[3] Robinson S.L, KraatzM. S, Rousseau D. M.(1994). Changing obligation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 longitudinal stu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 137—152.
[4] 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Research about the Second Artillery Combat Post Operation-Puller Psychological Contract Model and the Training Strategy
DIAO Hua
(1.Political Dept.of 30201 Unit,Beijing 102200;2.Graduate Students Team of Special Operations Academy,Guangzhou 510500,China)
The Second Artillery post operation members cooparate with each other together to implement tasks. this process needs to be established between specific operational staf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relationship which can quickly form efficient fighting force.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eory taking combat mission as the background,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second artillery of each operation post operation bugler model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n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raining strategy,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training.
The Second Artillery;post operation-puller;psychological contract;psychological training;model
16711300(2015)01007103
20150110
刁华(1977—),女,重庆合川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场身心适应力训练研究。
G804.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