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生态村落体育“曳石”的文化内涵探究

2015-01-09郭学松缪仕晖陈上越

军事体育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倭寇民俗村民

郭学松,缪仕晖,陈上越

(宁德师范学院 体育系,福建 宁德 352100)



原生态村落体育“曳石”的文化内涵探究

郭学松,缪仕晖,陈上越

(宁德师范学院 体育系,福建 宁德 352100)

运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福建霞浦沙江村“曳石”民俗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该民俗体育活动传承的文化内涵。研究结果表明:该活动的文化内涵体现为,纪念抗倭斗争,彰显了积极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化;与中秋节庆文化互融,表达期盼团圆和幸福的生活;与宗教文化相互渗透,体现和谐与和平区域社会场景;活动中所使用的器械的形状、命名,场地设计及服饰色泽等传递着村民们对现实生活的珍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祖国的拳拳爱心。

原生态村落体育;文化内涵;沙江村;曳石

正是由于战争和体育在身体素质要求、使用工具的技能乃至某些战术方面存在高度相似性,不少民俗体育项目就是从军事和战争中孕育而生。福建沿海地区的畲族、汉族经常进行的沙江中秋“曳石”活动是一项典型的由战争衍生出来的民俗体育活动,源头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的抗倭斗争[1]。福建沙江村“曳石”活动历时四百年之久,是该村每年中秋节皆会举办的集体体育活动,是该地域村落文化的展示,是村民们集体精神的寄托和表达,是区域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调节机制。“曳石”民俗体育活动传承四百年而不衰,不仅与“曳石”在抗倭中所展示的军事价值相关联,而且还与该活动开展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课题组成员利用节假日及活动举办时间,在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期间,深入“曳石”活动的发源地,对村落发展情况、开展场所、活动参与人物、活动现场等进行了为期数日的考察,为该项目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1 沙江“曳石”活动的源起

关于沙江“曳石”活动的源起,其正式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编撰的《霞浦县志》“旧传,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八月,倭寇扰宁,戚南塘参将援兵出安(福安)、宁(宁德)两邑,殆尽,郡城几空。倭寇拟于中秋夜乘虚攻城,参将不得已以‘曳石’计疑之。满城灯光,人声、石声隆隆腾于郊野外,倭寇至塔旺街,闻声急退。明日戚营大兵回郡,而城以保全,故曰‘太平石’。”[2]另外,在福建省志中相关记载为:“嘉靖三十二年八月,戚家军主力外调,留驻霞浦的兵力很少。窃踞岛屿的倭寇妄想于中秋夜乘虚攻城,戚继光便想出以曳石之计疑敌。到了中秋之夜,倭寇偷偷地摸到城郊,但见满城灯火,并听到城内喊声震天,石声隆隆。倭寇大惊,以为是千军万马在调动,不战而逃。霞浦城因此得以保全。”[3]明嘉靖年间的倭寇大肆侵扰给浙、闽、粤地域人民、生态等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所到之处,民不聊生。故而,戚继光、俞大猷等民族英雄在闽、浙、粤等地的抗倭斗争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独有偶,他们在抗倭斗争中所使用的相关手段和方法在历史学的研究中也独占一隅,这也是沙江“曳石”民俗体育活动历经四百年而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沙江“曳石”民俗体育活动缘于其在民族危难之时所展示出的特殊价值,在该地域一直以不同表达方式代代传承。民国前,该活动的开展场景格外引人入胜。如清道光举人李大琛的《中秋夜拽石歌》中所描绘:“秋夜月,大石蹒跚横巨鳌,六丈麻绳巧约束,蜂屯蚁聚为爪……一声幺喝千雷鸣,蓦地移山走王屋,又疑广陵生夜涛,万阵狂飙卷怒袱。是时观者如堵墙,满城杂沓相驰逐。”[4]在新中国成立后,每年参与沙江村中秋“曳石”体育活动的队伍多达12支(其中女子队和渔民队为不固定的两队),每支队伍由村内的生产小组自行组队,建队人数基本在48~60人之间,如此庞大的阵容更是其他民俗体育活动无法堪比的。另外,这项民俗体育活动现今的开展盛况仍给人一种原生态村落体育“盛会”的感观。沙江“曳石”活动约在傍晚6点多开始,在11点30左右结束;不过也有例外,1994年中秋节的“曳石”活动,在村民们边活动边补充能量的情况下,一直持续到次日天明。这不仅展示了村民们对该项活动的重视程度,而且还表达了一种对现实和平生活的珍爱。该民俗体育活动场所为整个沙江村外环路(现今的外环已经扩大,被新进入的渔民所居住,十年前这里的活动场地还是石头和沙土所组成,如今已经修建为水泥路),全程约2.5 km。每队每环绕整个活动场地拖拽一周计为一次,由于参与活动的时间没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每队完成的次数基本在3~6次之间。村民往往依环绕场地拖拽次数来衡量参与者的体能状况、意志力强弱等指标,体现了村民们拼搏、竞争和积极向上的心境。可见,该活动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塑造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皆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沙江“曳石”活动中的文化内涵

2.1纪念抗倭:颂扬爱国主义精神文化

沙江“曳石”活动被用于抵御倭寇、保护福宁府城(今霞浦县)而急中生智所创造的一项集体活动,正是由于这种集体活动给倭寇造成了一种城内拥有千军万马的假象,使得倭寇不战而退,城中数千官民得以保全。该民俗体育活动之所以能在市井经久不衰,突出反映了倭寇对本地域的危害之深。历史往往在矛盾的陈述中被还原真相,一些看似久已成为定论的问题,经过学者们的深入探索,可以发掘出在前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新论。“倭寇”便是一个至今仍引人入胜的课题[5]。倭寇的大肆侵扰给中国沿海地域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有史可鉴。谢肇氵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为“倭至嘉靖末,抄掠浙、直、闽、广,所屠戮不可胜数。即以吾闽论之,其陷兴化、福清、宁德诸郡县,焚杀一空”[6]。谷应泰的记载更是惊人,倭寇在闽中建巢七八载,“所破城十余,掠子女财物数百万,官军吏民及俘死者不下十余万”[7]。倭寇罄竹难书的罪恶,激发了民众的反抗斗志,在爱国将领戚继光的领导下,闽东人民根据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设了沙江“曳石”活动。因此,开展这些活动便饱含了积极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这也是沙江“曳石”活动缘起和兴盛的主要动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也始终成为该项目举办的主要目的。

沙江“曳石”活动自抗倭斗争胜利后,一直在村民们自发、自愿、自觉的情感驱使下组织发展为一项民俗体育活动,四百多年从未间断过,这一现象不仅表达了村民们对抗倭历史的深刻解读,对抗倭英雄们的颂扬,对现实和平幸福生活的珍视,而且更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文化的传递。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文化的巨大正能量,才使得其虽流落市井,仍凸显出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即便备受近代的“西学东渐”、西方竞技体育冲击,这一活动仍然没有发生质变和转型,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项活动是被完全禁止的,但村民们的爱国激情仍没有被阻断,他们仍然坚持自发开展这项民俗体育活动。这一现象展示了“曳石”民俗体育活动在村民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每年一次的“曳石”活动寄托了村民们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理念,表达了他们至真至诚的爱国情怀,时刻激励、警示人们要牢记历史教训,珍视美好生活,发扬吃苦耐劳、拼搏奋斗的精神。不仅如此,村民们还专门建成了供祭拜抗倭英雄和这一事件的庙宇,以传承历史和颂扬文化。另外,抗倭斗争及“曳石”民俗体育活动还被霞浦县文化局作为文化广场中心的标志而雕刻成墙画进行宣传,这不仅代表一种历史的纪念,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诠释。

2.2依托中秋:表达团聚文化

节庆是展示民族文化的大舞台,民族的衣食住行、社会关系、传统艺术、民间信仰等在节庆中都能得到集中的展现。而节庆本身便属于一种文化传统的“储存器”与重要载体[8]。民俗体育必须依附于民俗节日、庆典、信仰而生存发展,使之文化复合体[9]。沙江“曳石”民俗体育活动发展至今,逐渐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水乳交融,它是以中秋节庆为载体和依托而开展起来的,正是由于节庆的人力、物力、精神等因素才使得这项活动能够衍承到现在。

沙江“曳石”活动开展的初衷纯粹是为了纪念抗倭斗争的胜利,表达一种爱国情怀,与中秋文化关系不大。之后与中秋文化渐行渐近,不仅与该活动的活动宗旨息息相关,而且也与村落文化、村落经济、人口流动等因素关系密切。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农村经济都是以自给自足为主要方式,这样以来便形成了村落人口流动不大、相对比较稳定的格局,像“曳石”活动这样需求几百人共同参与的民俗体育运动,固定的人力资源成为其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保证。但是,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不断腾飞,城市吸引力的不断增强,沙江村的人口不断开始外流,给“曳石”活动顺利开展增添了许多障碍。幸运的是,中秋节在村民们心目中的文化地位使得这种村落民俗体育活动的衍承得以继续。

中秋节团圆活动为“曳石”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基础。中秋节最主要的文化蕴意是表达一种团圆的意向,这种见月圆而激发对万事如意、完美无缺的追求,对合家团圆及幸福美满的祈盼,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心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团圆”文化为沙江“曳石”活动开展召集和吸引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使其得以顺利沿承和发展。正是人们对这种中秋节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久而久之,沙江中秋“曳石”民俗体育活动同样被赋予了中秋节庆文化内涵。如一些石头的形状被做成圆形,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村民们对节日的眷恋,对家庭团圆的期盼,对和谐社会的珍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当然,这种对团圆文化的追求也与抗倭历史有着重要的关联。典籍载“曳石”诞生于倭寇侵犯的中秋之夜。而且,在倭寇侵扰时期,别说过节喜庆之事,就连日常生活的安全都很难保证,村民们为了生存,他们或组织反抗,或携家眷逃生,过着居无定所、寝食不安的漂浮生活。倭寇被驱逐之后,不仅“大家”得以安宁,且“小家”也得以保全,家庭的团圆、村落的团聚、区域的和谐发展无一不以中秋“曳石”民俗体育活动的喜庆气氛而尽得彰显。12支600多人参与的队伍及千余人的观众,参与者之间的通力协作和观众的呐喊助威,使得整个活动场景灯火通明、爆竹延绵、人声鼎沸,这也是一种对团圆、和谐、力争上游等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更好的阐释,及对民俗体育“团结协作”“社会和谐”“天人合一”等文化内涵的诠释。

2.3宗教融入:凸显和谐文化

沙江村中秋“曳石”民俗体育活动在发展衍变过程中与宗教文化逐渐相互融汇。与其他源自宗教的民俗体育活动所不同的是,“曳石”民俗体育活动是该地域三个不同宗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天后宫)派系人士轮流主持或共同参与的集三教文化或“土洋文化”为一体的特殊活动。基督教和天主教是清末才由外国传教士传播至此地,此两教文化可归属于“洋文化”;而天后宫所推崇的宗教文化却是地地道道的盛行于闽台、东南亚一带的被称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信仰文化和被称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信仰文化,该信仰与当地的民生有很大的关系。沙江地域民众的主要经济皆源自于海洋资源,妈祖这位海上保护神几乎成了每家每户都必须祭拜的女神,沙江渔民信奉临水夫人,是因为她不仅是儿童的保护神,还是送子使者。

由于宗教信仰文化的差异性促生了不同宗教之间存在着一些价值观、仪式、活动等方面或显著或隐性的相异性,沙江村“土洋”宗教文化之间同样有着这样的尴尬境遇,他们平时的活动都是相互独立进行的,唯独“曳石”民俗体育活动“三教合一”,那么是什么样的活动宗旨促进了三个宗教能够搁置歧见而共同去参与这项民俗体育活动呢?显然是活动开展的主要宗旨——传递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此,课题组深入访谈了每年均参与该民俗体育活动的三个宗教相关人士,访谈对象认为:虽然参与这项民俗体育活动的村民来自三个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宗教文化信仰,但是他们的先辈们曾在这片被倭寇长期侵扰的土地上刻下了光辉的印记,一代代以这种活动的方式传递了这种民族精神,创造了灿烂不朽的自强文化,这是他们内心能够形成共鸣之所在。“曳石”活动中的12支队伍中几乎都有来自不同宗教信仰的村民,但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他们之间并没有彼此感到尴尬、不和谐,而是相互协作、忘却你我的拼搏向前共进,皆是对三教文化互融的最好解读和诠释。

另外,三个宗教能够抛开歧见而共同参与这项民俗体育活动也凸显了一种区域社会和谐的景象。佛教和天主教在沙江地域的衍传过程中,有机将国外一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该教派的共同的精神寄托和信仰,使得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一些活动,探讨理想和生活,增加了村民们相互交流的频率,激发了人们发展生产经济和改造生活的积极性,填补了思想的空虚,减少了社会犯罪率,对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精神文明社会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宗教活动来举办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文体活动,不仅是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一种很好的表达、继承和发扬,而且在历史学习、英雄缅怀中发挥了积极的社会教育效应。与此同时,宗教中的信仰理念和精神力量也为该项目的成功举办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能量。“曳石”活动是三个宗教所共同信赖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其“教主”的倡议下,教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有了宗教文化的融入,该项目的发展自然被寄寓一些宗教人文理念,也逐渐成为三教活动核心要义。被寓意了特殊文化内涵的民俗体育活动也毫无疑问地增添了举办的“资本”,发展的平台也逐渐拓宽。

2.4“曳石”活动中的器物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使用器具所蕴涵的文化是先民用有形的事物表达某些抽象意念的一种手法。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用器具这一具体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展开研究,可以透视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与转型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10]。沙江村“曳石”民俗体育活动不仅具有积极的精神表达,而且活动中所使用器物同样被赋予了形而上的文化因子。主要体现在器材形状和命名、服装色泽、场地布置等方面。起初“曳石”活动的选材体现为就地取材,参与人员一般用磨米的盅、条块石头和圆形石磨盘等石具在未经打磨就投入到这项活动中。目前,沙江村“曳石”活动中所拖拽的石头有圆形的、方形的、还有“心”字形的。对村民们口述整理得知,活动所使用的不同形状的石头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不仅与该项目的传统理念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与中秋节庆习俗有着莫大关联,像圆形与中秋的月饼、月亮等文化寓意有着密切的关联,代表圆满、完整等文化意蕴;心形表达了爱心、爱国心、进取心等内涵;方形体现着团结、富贵、安全、和平等文化内涵。这些石头形状表达了村民们对现实和平、和谐、幸福生活的珍视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曳石”活动中,12支队伍(包括女子队和渔民队)所使用的石头几乎都有自己的名称,如“八卦石”“太平石”等。这些名称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如“太平石”就与倭寇侵扰中国沿海而导致动乱有关,它展现着人们对历史的缅怀,对和平生活的期盼,其他的命名还被赋予了吉祥、兴旺、发达、健康、平安等文化内涵,其中的“八卦石”之名的由来更是别具一格。“八卦石”俗称阴阳八卦石,该石材制作和命名约有300多年的历史,且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清康熙年间(1662~1723),村民们采集到一块巨石,将其用凿子分割成两块用作“曳石”活动之材,在打制的过程中,石头被分成较为完整且相互对称的两块,且这两块石头被分割后,阴阳八卦的图形就印在上面(课题组在考察过程中发现,由于摩擦、侵蚀等作用,图形有所残留,但很难辨认),故而村民将这两块石头命名为“阴阳八卦石”。该石器是目前所存的历史最为悠久的“曳石”器具,其直径64 cm,由于长期拖拽中的磨损,现存厚度仅为18 cm。该器具的命名主要用以凸显阴阳和谐、身体健康、风调雨顺等寓意和愿望。

在场地的布置方面,不仅要求体现庆祝胜利及节庆喜气融融的气氛,而且还要传递历史,彰显时代爱国情怀(此处主要指戚继光抗倭历史及活动现场随处可见的“维护钓鱼岛主权”标语)。在“曳石”活动的着装方面,每个队伍都有自己的统一服装,有黄色、红色、白色、蓝色等颜色,黄色是龙的象征,展示着人们追求光明、寄托希望、向往高贵、表达愉快等意蕴;红色是火的色、血的色,传递村民们的热情、节日的喜庆、生活的幸福;蓝色是天空和大海的色彩,彰显了村民们期待已久的和平、生活的安宁、心灵的纯洁等;白色凝聚着村民们的朴素作风、高雅的生活节操。在整个“曳石”活动过程中,几乎都可听见延绵不断的鞭炮声,村民们以此表达一种节庆喜悦、欢庆胜利及美好生活的祝愿。

3 结语

沙江村中秋节庆中的“曳石”民俗体育活动缘起于明嘉靖年间的抗倭斗争,是村民们为了纪念“曳石”在保家卫国中的特殊作用缅怀民族英雄们的抗倭贡献而自发组织的一项民俗体育活动,历时四百余年从未间断。他不仅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展示和升华,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文化的弘扬,更是一种村落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化内涵使得本来存在文化矛盾的不同宗教搁置歧见、共同参与、融为一体,促进了区域宗教的和谐发展,为区域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无论是以“抗倭斗争”为基点的“爱国”文化的传承模式,还是以中秋节庆为依托的“团圆”文化的传承模式,还是以宗教活动为特征的“和谐”文化的发展模式,皆凸显了一个鲜明的主题——传承和弘扬蕴含在这个项目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这三个维度的发展模式在时空上有着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时间层面上,抗倭斗争是源起,借助中秋节庆次之,到了近代才有多个宗教元素的共同介入。在空间层面上,抗倭斗争贯穿始末,节庆依托相伴相随,宗教文化拓展而来。三个维度模式的传递和互融更加凸显了这项民俗体育活动的重要价值和历史使命,同时也为这项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和弘扬拓宽了平台,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更为宽泛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向。不同的文化寓意也促进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他们为发展经济、建设美好家园与和谐社会而不断创造、勇于拼搏。

[1] 郭学松.沙江中秋曳石活动的体育价值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52—55.

[2] 徐友梧.霞浦县志·礼俗志(影印本)[M].台北:成文出版社,1928:188.

[3]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民俗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4] 李大琛.中秋夜拽石歌[A].见:霞浦县志·艺文志[M].(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28:221—222.

[5] 樊树志.“倭寇”新论——以“嘉靖大倭寇”为中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7—46.

[6] (明)谢肇氵制.五杂俎·卷四·地部(2卷).

[7] (清)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沿海倭乱.

[8] 陈奇,杨海晨,沈柳红. 一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广西南丹拉者村“斗牛斗”运动的田野报告[J]. 体育科学,2013,33(2):30—37.

[9] 王若光,孙庆祝,刘航. 民俗体育研究的方法论探索[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 28(3):224—228.

[10] 胡建文,王文斌,李玉文,等.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用器具的象征人类学阐释[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 35(5):17—20.

A Study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Original Ecological Village Sports Drag Stone

GUO Xuesong,MIAO Shihui,CHEN Shangyue

(D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352100,China)

Wi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research group, the article takes “drag stone” activ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results of study show tha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activities contain that thougths of the Anti-Japanese struggle commemoration. It highlights a positive culture of the patriotic spirit and expresses the hope reunion and happy life mixed with the mid autumn festival culture. It reflects a harmonious and peaceful regional social scene because of the infiltration of religious culture. Its names and shape, the activities of the instrument, the site design and clothing color that transfer the cherish of life, hope for a better future and sincere love for the motherland of the villagers.

original ecological village sports; cultural connotion; ShaJiang village; drag stone

16711300(2015)010014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福建原生态村落体育研究”(14CTY022); 服务宁德经济与产业资助项目(2013F60);宁德师范学院创新团队资助项目“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体育研究”(2013T15)

20140929

郭学松(1983—),男,安徽六安人,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G852.9

A

猜你喜欢

倭寇民俗村民
冬季民俗节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民俗中的“牛”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巧借潮水灭倭寇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民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