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队组织趋同初析

2015-01-09闫晓峰

国防 2015年4期
关键词:军队

闫晓峰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支撑。军队组织理论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军队组织趋同现象的研讨,对进一步深化军队组织体制改革,加速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组织是由规范体系、等级系统、信息沟通体制、有关组织成员行为的调整程序等构成的集合体。1在组织的发展过程中,组织趋同逐渐成为近几十年组织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趋同(convergence)作为一个学术术语最早来自生物学。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定义,趋同是指由于生活习性或环境相似,导致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获得形态相似或功能相同的特征的演化现象。如翼龙、鸟类和蝙蝠的翅膀。20世纪40年代后,西方学者将“趋同”的概念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组织趋同一般是指“不同类型的组织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在面临着相同的诱因与压力时,采取相似的策略、组织结构与行为模式,最终将会使彼此的形态趋于相同的一种组织现象”2。从不同的角度,趋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美国学者迪马久和鲍威尔将组织趋同分为三种,包括强制趋同、模仿趋同和社会规范趋同。“强制趋同性来源于政治影响力和合法性问题;模仿趋同性产生于对不确定性所作的合乎公认做法的反应;社会规范性趋同与专业化相关联。”3豪斯查尔德与曼纳从模仿的角度将趋同分为三种:“基于频率的模仿,组织实施先前许多别的组织所采用的实践;基于特征的模仿,组织模仿具有特定特征(诸如规模大)的许多别的组织先前所采用的实践;基于结果的模仿,组织效仿那些别的组织过去所实行的看起来具有好结果并避免坏结果的实践。”4军队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不仅具有一般组织的普遍特性,同时又具有军队的特点。本文试图从多维角度对军队组织趋同进行归纳区分,从而有助于对军队组织趋同现象的概括认识和深入分析。

从趋同样式的角度,军队组织趋同可以归为三种类型。一是制约性趋同。“强制性的趋同来源于所依赖的其他组织和社会文化期待施加于组织的正式和非正式压力。”5这种趋同的特点是产生于外部不可抗拒的压力,具有强制性。各国军队对军事同盟、国际组织和国际军事条约存有依赖,并接受来自它们的压力,从而产生制约性趋同。强制性趋同还来源于所处的限定环境,包括限定的地理环境、技术环境、政治制度环境等,它们都有强制性趋同作用。例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化武公约》等国际性军事条约,使得各签约国军队的核武器、生物、化学武器的发展受到限制,相关兵种的规模和部队编制普遍较小。二是模仿性趋同。通过模仿先进国家军队组织来提高自身水平。这是最普遍的一种趋同形式,具有主动性的特点。模仿性趋同产生的原因在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当组织的技术难以理解时,当目标模糊时,或当环境产生象征性的不确定时,组织就会根据其他组织来塑造自身。”6各个组织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最佳方案时,通过模仿那些已经成功了的组织的做法,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正是不确定性诱导了模仿的行为。类似的过程在军队组织发展中也不断发生。当后发国家军队急需提高自身组织建设水平时,模仿是最快捷和最保险的手段。对包括军事在内的某一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对多数国家军队或者先进国家军队进行模仿,既能减小落后于多数国家军队的可能性,也能减少组织改革的成本。例如国防部制度最早出现在美英等西方国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这一制度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至今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建立了国防部。三是社会规范性趋同。社会规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它会使社会组织的发展形成趋同,其特点是间接性和长期性,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规范性趋同强调专业化导致的趋同。当专业人才的培养均来源于类似的教育模式,从而导致每个组织中的专业人才都具有相似的教育背景、思维模式和专业习惯,组织学将这种相近的理念称为“共享观念”,正是共享观念促进了组织的趋同。各国军队在军事行动中也会衍生出一些共同的军事规范,产生军事的“共享观念”,导致军队组织的规范性趋同。例如中国国民党军队大批军官的英美军事教育背景与国民党军队的美式体制密切相关,同理适用于解释中国共产党军官的留苏教育背景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苏联痕迹。

从趋同范围的角度,军队组织趋同可以分为地域性趋同与全球性趋同。地域性趋同是处于相近地理环境中的军队组织的趋同现象。类似于达尔文所说的,不同类的动物生活在相同的环境里,常常呈现相同的形态。鲨鱼属于鱼类,鱼龙属于爬行类,海豚属于哺乳类,种类不同,但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故外貌类似,身体都是梭形,都有胸鳍、背鳍和尾鳍。同理,包括军队在内的社会组织由于地理上的相近,也会出现相同的形态。地域性趋同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地理位置相邻便于军队间交流学习。显而易见,地域相邻的军队间交通便利,交流渠道较多,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前交通工具不是很发达的时代,相邻国家军队间更为熟悉了解,也更容易相互学习模仿。甚至在某些国际关系较为缓和的年代,邻国军队组织的学习模仿达到了较高的融合程度。二是相似的地缘政治环境促进军队组织的趋同。临近的国家间往往面临类似的安全威胁,处于类似的国际政治格局中,为适应类似的外部环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军队组织发展的趋同现象。三是相似的文化传统促进趋同的发生。地理位置临近的国家由于历史上的长期相互交流融合,彼此的文化传统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基因又会影响军队组织的发展变化,所以会造成某种趋同。全球性趋同更多地是由模仿所造成,具有趋同范围广、趋同过程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它跨越了邻近地域的束缚,是各国军队更为主动的行为。根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可以发现,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及其引起的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军队组织全球性趋同的根本原因。开始于十八世纪的工业化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改变了军队组织形式,先进军事技术、装备和战法在全球广泛传播,原本各自封闭的国家联系在一起,使世界各国成为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整体,军队组织的趋同随之发生。地域性趋同与全球性趋同的差别不仅表现在范围上,还表现在相互作用上。它们有时是相对而行的。地域性趋同有时会阻碍全球性趋同,造成世界的“板块”结构。而全球性趋同有时又会消弭、淡化地区内的趋同。

从趋同发生时机的角度,军队组织趋同可划分为社会变革后趋同、战争后趋同和“风向后”趋同。社会变革往往会引发军队组织的趋同,两者具有发展的同向性,例如今天社会变革的“全球化”特点促进了军队组织的全球性趋同。社会变革为军队组织趋同提供了一定条件。首先,军队作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组织,其发展变化需要相应的环境,社会变革为军队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环境,政治、经济、思想理念等其他方面的变化为军队组织趋同创造了条件,多方面的变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社会变革带来生产力的发展,为军队组织趋同提供了物质基础。无论主动的趋同还是被动的趋同,都必须以适宜的物质基础作为条件,否则军队组织任何发展都是无本之木。战争之后也是军队组织趋同的高发期。“所有的军队在打了几场败仗以后,都是非常善于学习的。”7战争产生的客观结果之一就是让人们发现真正具有优势的军队制度,进而更多的军队对其进行模仿。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可以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就是一部战争史,并不是每次战争都会带来军队组织的趋同,只有当影响趋同的多种因素聚集起来时,趋同才会在战争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下涌现出来。当战争结束时,往往是趋同的开端。这类趋同主要以学习战胜国军队的组织体制为主,同时,也可能学习某些其他军队的优秀组织体制,并按照本国军队实际情况加以改造融合。战争结束后发生趋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和平时期有利于军队组织的改造和模仿。正如美国军事理论家菲茨西蒙茨所说:“在和平时期,由于需要更有效地使用紧缺的资源和适应安全环境的重大变化,或者由于认识到当时的新发明和新技术可能对军事产生的影响,各国军队都致力于革新。长期的和平能为试验提供实践和资源。同样重要的是,和平时期如果做出错误的选择,其风险也最小。所以,没有大规模战争的长期和平时期通常会发生最伟大的军事革命。”8总之,每次战争结束,不仅参战国,许多中立国家的领导者、军队将领和军事学者都会孜孜不倦地研讨战争,吸取教训,学习经验。“风向后”趋同是在一种军队制度开始蔓延于各国军队时发生的。如果一种军队组织制度已经广泛存在于各国军队中,那么可以说后来继续采取这种制度所导致的趋同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示范作用的影响,特别是大国军队的示范作用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因为此时这种制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制度,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较少地思考“为什么采取它”,更多地思考“谁在采取它”,当世界上主要的大国和强国纷纷采纳这一制度时,一个“跟风式”的趋同现象就会在此时出现。

结语:组织趋同是一种普遍现象,军队作为组织的一种同样存在着趋同。趋同的客观性决定了它的存在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主观上是否愿意,趋同都会或早或晚、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在深化我军组织体制改革中必须按照组织趋同的规律筹划思考,顺应普遍发展趋势,积极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已经证明闭关锁国的封闭思维是阻碍我国、我军发展的最大障碍。“当今世界,任何一支军队,如果关起门来搞建设,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9所以要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好后发优势,加强军事交流与合作,快速缩小我军与发达国家军队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现实中言必称美、言必称俄是一种狭隘的学习,应该站在世界军队组织发展历史的高度,放宽视野,把握一般趋势,无论古今中外,只要对我们有利的,就坚决地吸收借鉴加以利用,不能局限在一国一隅、一时一刻。另一方面,顺应军队组织趋同的大势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东施效颦。由于历史、社会、政治、科技、传统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同一个趋同现象也会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除了本文提到的趋同类型,现实中可能存在更多种类的趋同,所以不能简单的笼而统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准确把握我军在世界军队组织趋同发展中的定位,找准宏观趋同发展与自身现实情况的平衡点。

引文:

1.金东日:《组织学》,13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陈文娇:《我国大学组织趋同现象研究——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21页,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3.张永宏:《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张永宏:《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张永宏:《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张永宏:《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29~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3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高志文:《关注世界新军事变革》,载《军事记者》,2006(2),58页。

9.《江泽民文选》第2卷,2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2]张永宏.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金东日.组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英]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1-3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1.

[5][以]马丁·范克勒韦尔德.李阳,译.战争的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猜你喜欢

军队
论军队审计目标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德国军队使用的手枪套及其附件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民主制度在军队推行的由来
论新世纪以来当代军旅剧军队形象塑造
体育与军队“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