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英语课堂“有效倾听”的检测

2015-01-09宫文胜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语气国王内涵

宫文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对课堂有效性的呼吁越来越强烈,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小学英语课堂只有真正落实生本才能有效。然而,目前最令一线英语教师困惑的是,“有效性”具体指标的缺失。换句话说,也就是英语课堂的“有效性”到底可不可以检测?我们认为,在足够关注学情的基础上,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是可以检测的。而且这种检测并非来自于课后的相关练习或相关考试,而是来自于课堂本身的“发生”,即当堂的、即刻的生成。

小学英语课堂本身的“发生”比较多的是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产生。通过对阅读研究课The kings new clothes(内容见右框)的课堂观察,对师生互动中的“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学生回答的达成度”和“问题内涵分析”等四个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The kings new clothes一课主要问题出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倾听上。

表1 师生互动片段一

从表1中发现:5答与6问、6答与7问之间的关系很不和谐。针对问题:What kind of clothes are they? 学生立足不同的角色立场回答: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 clothes. 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Theyre very soft and light.Theyre beautiful.这无疑是正确的。此时,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倾听和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便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分析故事的人物。例如:当学生回答“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 clothes. 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时,教师立即追问:Do you believe that?便能揭示骗子的狡猾;当学生找到“Theyre very soft and light”时,教师略作提示:Can the king see the clothes? 便能暴露国王的虚伪;当学生读出“Theyre beautiful”时,教师稍加点拨: Why do they say like that?便能洞悉路人的胆怯。然而,从6、7问可以看出,教师无法迅速地捕捉、梳理、整合学生回答中的有效信息,对学生的回答束手无策,只好让它“淡淡而过”,但为了继续下一个教学环节,教师不得不生拉硬拽地把学生拉到了故事的结尾。造成师生互动之间的不和谐就是因为教师没有有效地倾听。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问与前一个学生的答之间的关联来检测教师是否有效倾听。

表2 师生互动片段二

从表2中可以看出:24问与24答之间的关系表面上是和谐的。教师24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谈谈学完这则故事后的思考”,学生的回答有4个:生1、生2、生4都关注到了“诚实”;生3关注到了“在衣服上乱花钱”,可惜的是没有进一步拓展延伸。

教师预设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这个故事有所思考,并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一般的思考有以下几个深度:一是诚实(Be honest, dont cheat others);二是要智慧(Be clever, dont be cheated);三是不要追求虚荣(Dont be vain);四是不要玩物丧志(Dont sap your will by seeking pleasures);五是要相信自己(Believe in yourself. Trust your judgment)。24问的问题内涵是“思考和拓展”,然而教师的预设并未达成,主要原因也是没有有效倾听。在生1、生2的回答之后,教师如果能概括并提示一下“刚才两位同学思考到的都是有关诚实方面的,不错,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思考?”那生4的思考就不会再和生1、生2处于同一水平。从生3的“Dont spend too much money on clothes.”来看,这个学生的思考已经到了第三个层面,应该相当不错了,缺少的只是进一步的停留与深化。如果此时教师能够有效倾听,能停下来,并进一步追问“What else shouldnt we spend too much on?这样课堂就有深度了。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问题内涵与学生回答的对应度之间的关系来检测教师是否有效倾听。

表3 师生互动片段三

教师设计这个版块的目的是通过人物特征的分析、故事内涵的挖掘以及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充分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真正欺骗自己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然而,从表3呈现的15这一组问答来看,关系十分牵强,达成度也较低。学生的回答(诸如:Sanlu milk,地沟油, 碰瓷)仅停留在“诚信”的层面,而较为恰当的答案buying cheap fakes(明知便宜不可能买到好东西,仍然要买)、cheating in the exam(明知作弊对学习有害,仍要作弊)却均是出自教师之口,由此可见学生对故事的深层寓意仍是茫然未知。

探究一下:如表3所示,从10答“Two tailors;The people in the street”和11问后的“冷场”,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只是没有意识到“真正欺骗国王的是国王自己”。此时,教师应抓住契机,稍加点拨(诸如:Does the king cheat himself?),组织学生讨论并揭示内涵。然而,由于教师没能有效的倾听,片面地认为冷场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故事内容的了解和对国王这一人物特征的分析,由此抛出了12、13问,试图借助对国王的所见(There arent any new clothes.)与所说(Theyre very soft and light.)之间的矛盾分析,揭示主题。然而,接下来的14问却再次出现了偏差,不再追问:The king doesnt believe in himself. Who exactly cheats the king? 而是转而分析国王的人物特性,根本无法使学生洞悉:“真正欺骗国王的不是别人,正是国王自己。”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某一组问答”的“问题内涵与学生的达成度”来检测这组问答中教师是否有效倾听,也可以通过“好几组问答”中“问题内涵与学生的达成度”来检测在某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是否有效倾听。

从上面的三个片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效倾听是可以作为检测课堂“有效性”的一个手段。我们不妨用此检测手段来检测一下本堂课上的“有效的教学环节”。

教师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通过指导朗读故事人物的话语,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洞悉故事的深刻寓意。其教学实录如表4:

表4 师生互动片段四

教师的19问“不同的角色说的话语气能一样吗?要读出人物的特性和心理。”这就是教师对18答中学生的朗读偏差“缺乏感情、语气平淡且声音较小”的捕捉、分析、整合之后生成的。教师的20问“谁来说一说国王和路人说话时内心是怎样想的?”是在敏锐发现19答中学生的朗读误区“生2用威严的、赞许的语气朗读国王的话语:Oh, yes. Theyre very soft and light;生3用激动的、羡慕的语气朗读路人的话语Theyre beautiful.”的基础上生成的。这样答问之间的环环相扣,到最后学生活灵活现地用尴尬的、装模作样的语气读出了国王的内心世界、用嘲笑的、讥讽的语气表达出了路人真实的想法,这是对前面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概括提炼。

从表4中我们可见:问题的内涵与学生的对应度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和谐。如19问“不同的角色说的话语气能一样吗?”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意识到了前面同学的朗读方式是不妥的,很自然地迁移了自己的认知,尝试立足不同的人物特点来读。又如20问“谁来说一说国王和路人说话时内心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在分析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再读,提示后学生的朗读也很到位。可见在18-21这个小环节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尝试立足故事人物的特点和内心来进行有效的朗读,根据课堂实际分解主问题,通过“提问—查找”(初读)“质疑—讨论”(二读)“追问—分析”(三读)成功地令学生自主地品读理解。而这一系列有效的教学行为,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有效倾听。

通过上述四个“师生互动”截选片段的分析,我们认为教师的有效倾听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问与前一个学生的答之间的关系”和“问题的内涵分析与学生课堂达成度之间的关系”来检测。有效倾听有助于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所教的学生深入了解(学情了解);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对个别学生的需要作出反应;有助于教师为继续执行或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准备,以帮助所有学生达到高标准。?筻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某一组问答”的“问题内涵与学生的达成度”来检测这组问答中教师是否有效倾听,也可以通过“好几组问答”中“问题内涵与学生的达成度”来检测在某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是否有效倾听。

从上面的三个片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效倾听是可以作为检测课堂“有效性”的一个手段。我们不妨用此检测手段来检测一下本堂课上的“有效的教学环节”。

教师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通过指导朗读故事人物的话语,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洞悉故事的深刻寓意。其教学实录如表4:

表4 师生互动片段四

教师的19问“不同的角色说的话语气能一样吗?要读出人物的特性和心理。”这就是教师对18答中学生的朗读偏差“缺乏感情、语气平淡且声音较小”的捕捉、分析、整合之后生成的。教师的20问“谁来说一说国王和路人说话时内心是怎样想的?”是在敏锐发现19答中学生的朗读误区“生2用威严的、赞许的语气朗读国王的话语:Oh, yes. Theyre very soft and light;生3用激动的、羡慕的语气朗读路人的话语Theyre beautiful.”的基础上生成的。这样答问之间的环环相扣,到最后学生活灵活现地用尴尬的、装模作样的语气读出了国王的内心世界、用嘲笑的、讥讽的语气表达出了路人真实的想法,这是对前面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概括提炼。

从表4中我们可见:问题的内涵与学生的对应度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和谐。如19问“不同的角色说的话语气能一样吗?”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意识到了前面同学的朗读方式是不妥的,很自然地迁移了自己的认知,尝试立足不同的人物特点来读。又如20问“谁来说一说国王和路人说话时内心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在分析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再读,提示后学生的朗读也很到位。可见在18-21这个小环节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尝试立足故事人物的特点和内心来进行有效的朗读,根据课堂实际分解主问题,通过“提问—查找”(初读)“质疑—讨论”(二读)“追问—分析”(三读)成功地令学生自主地品读理解。而这一系列有效的教学行为,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有效倾听。

通过上述四个“师生互动”截选片段的分析,我们认为教师的有效倾听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问与前一个学生的答之间的关系”和“问题的内涵分析与学生课堂达成度之间的关系”来检测。有效倾听有助于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所教的学生深入了解(学情了解);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对个别学生的需要作出反应;有助于教师为继续执行或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准备,以帮助所有学生达到高标准。?筻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某一组问答”的“问题内涵与学生的达成度”来检测这组问答中教师是否有效倾听,也可以通过“好几组问答”中“问题内涵与学生的达成度”来检测在某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是否有效倾听。

从上面的三个片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效倾听是可以作为检测课堂“有效性”的一个手段。我们不妨用此检测手段来检测一下本堂课上的“有效的教学环节”。

教师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通过指导朗读故事人物的话语,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洞悉故事的深刻寓意。其教学实录如表4:

表4 师生互动片段四

教师的19问“不同的角色说的话语气能一样吗?要读出人物的特性和心理。”这就是教师对18答中学生的朗读偏差“缺乏感情、语气平淡且声音较小”的捕捉、分析、整合之后生成的。教师的20问“谁来说一说国王和路人说话时内心是怎样想的?”是在敏锐发现19答中学生的朗读误区“生2用威严的、赞许的语气朗读国王的话语:Oh, yes. Theyre very soft and light;生3用激动的、羡慕的语气朗读路人的话语Theyre beautiful.”的基础上生成的。这样答问之间的环环相扣,到最后学生活灵活现地用尴尬的、装模作样的语气读出了国王的内心世界、用嘲笑的、讥讽的语气表达出了路人真实的想法,这是对前面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概括提炼。

从表4中我们可见:问题的内涵与学生的对应度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和谐。如19问“不同的角色说的话语气能一样吗?”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意识到了前面同学的朗读方式是不妥的,很自然地迁移了自己的认知,尝试立足不同的人物特点来读。又如20问“谁来说一说国王和路人说话时内心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在分析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再读,提示后学生的朗读也很到位。可见在18-21这个小环节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尝试立足故事人物的特点和内心来进行有效的朗读,根据课堂实际分解主问题,通过“提问—查找”(初读)“质疑—讨论”(二读)“追问—分析”(三读)成功地令学生自主地品读理解。而这一系列有效的教学行为,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有效倾听。

通过上述四个“师生互动”截选片段的分析,我们认为教师的有效倾听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问与前一个学生的答之间的关系”和“问题的内涵分析与学生课堂达成度之间的关系”来检测。有效倾听有助于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所教的学生深入了解(学情了解);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对个别学生的需要作出反应;有助于教师为继续执行或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准备,以帮助所有学生达到高标准。?筻

猜你喜欢

语气国王内涵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语气不对
当当吃国王饼
语气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会飞《像国王—样吃早餐》
木木相册
国王的爱好 ——原载“伊朗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