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教学的几大意识
2015-01-09张燕
张燕
一、目标意识
略读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粗知文章大意,捕捉重要信息;掌握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自主阅读获取信息,提高提炼并概括信息的能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课内外联系,扩大知识面。
(一)比较精读,扣住略读
相对于精读课文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知识角度来说,它更多的是观其大略;二是从能力上说,要运用和迁移精读课文学到的方法自己会学习;三是从方法上着眼,它主要是采用默读、速读和自学批注等自学方法;四是从情感方面看,精读课文中的渐进和内化应该转变成体会和感受。
从同一篇课文作为不同课型的教学目标来看,略读课文教学的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简约。如:生字词的学习,略读课文没有要求会写的生字词,只是认识几个字;朗读、背诵以及学习写作方法上,略读课文教学目标中略去了方法呈现,意在说明略读课文应该是在精读课文方法掌握的基础上学习的。
(二)两层目标,同时推进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显性目标层面,即“学前导读”中提出的阅读应解决的问题。二是隐性目标层面,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提升。所以我们在制订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时,要把“学前导读”中的要求转化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有能力提升目标。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槐乡的孩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学前导读”里出示: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和同学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根据导读的提示及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可以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略读课文的学习特点;
2.初步学习常用的略读方式:整体读、默读和速读;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1)整体读懂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感受劳动是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2)快速读懂重点词句,并体会这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和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彼此联系、相互照应,共同围绕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进行。当然,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最好能让学生在阅读之前明确阅读目标,学后能评价一下目标的达成。
二、整体意识
略读课文一般都编排在一个主题单元中精读课文的后面,它相对独立又与精读课文互有关联,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所以,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应该有整体意识。这种整体意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单元的整体意识,二是教学一篇课文时的整体意识。
(一)单元意识,整体推进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说:“略读课文教学要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这就充分说明了略读课文在单元整体意识中的重要性。
略读课文教学中的单元整体意识是自然地把略读课文归入一个统一的主题,把一个学习训练组作为一个整体,注意略读课文与其他课文之间的联系,把握略读课文在整组中的位置和作用,学生在阅读、交流课文时就能很快抓住重点,不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浪费时间。
(二)了解概貌,整体探究
崔峦老师曾经指出:略读课文教学更需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略读课文教学应注重阅读的整体性,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基本原则,从而达成“概览文本大意,完成与文本整体的、初步的对话”的目标。可见,当略读课文作为一篇单独课文时,它也应该有整体意识。这种整体意识主要是如何了解文本概貌和如何从整体上探究全文。
所谓的“整体探究”,就是在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有引导性的大问题引领,避免上课一问一答的零碎现象。一般来说,略读课文前面的“学前导读”都已经明确指出了阅读探究的问题。在教学时,应把握“学前导读”的问题进行提练探究。如《花的勇气》把“学前导读”的要求提练成三个方面:读,了解事件;想,情感变化;说,交流感受。《刷子李》也一样,“了解技艺高超,感悟写作方法,体会精彩句段”可以作为整体探究的方向。这样学生学习时就更加明确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或合作探究,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一起交流、反馈、提升。
三、语言意识
“语言习得”是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本质。略读课文不能因为教学的“略”而略去语言学习。略读课文讲究的是“教略学丰”,这个“丰”就是要体现在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习得上。
(一)语言习得,贯穿始终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要关注语言学习,要多给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的实践平台。
如《夸父追日》,在初读课文环节,要求学生自读自悟后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学生交流概括为:向往光明、追赶太阳、狂饮河水、化作大山等),然后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如《火烧云》:“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这句话中的“烧”字用得非常传神,既写出了火烧云的绚丽色彩,又让人联想到火烧云的动态变化和气势。对《珍珠鸟》中“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一句,冰心曾经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悦。”这是语言训练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后,也尝试在习作中将表达情感的简短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在找到《刷子李》中描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后,要求学生概括成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用语言概括的能力。这些例子都提醒我们教学时,要特别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捕捉语言点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智慧取舍,精准聚焦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说:“略读课文教学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绝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至于抓哪一点,单元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前都有‘导读,这既是学生的阅读提示,也是教学的依据。”总的来说,我们应该把学习内容聚焦到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层面。聚焦一些言义并举、文质兼美、表达独特的语段,细细品读,达成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自主意识
略读课文的核心理念就是:自主探究,自读自悟。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当然在关键处也应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板块行进,自主实践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同时,教学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略读课文教学的一般板块:速读,自由阅读;对读,同伴交流;研读,老师引领。
(二)先学后教,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这一点在略读课文中尤为重要。如果说精读课文像数学课的例题,那么略读课堂就像是数学课中的习题,应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独自去实践。正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略读课文教学时的学生实践主要通过学生圈、画、评注、做学习单等方式,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老师进行点拨、引领,以提升学习的效果。
五、拓展意识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般要求一课时完成,它更多的是拓展学生学习的宽度和广度,而不提倡深度。所以在教学中更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等语文课外综合性学习与实践,实现从“个”到“类”的迁移。
(一)不同时段,不同内容
教学中的拓展并不是固定在课尾的,在课堂教学的很多时段都可以加入相应的拓展内容,这完全看教学的需要和拓展的有效性。拓展链接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相似语段;二是背景材料;三是同类文章。课前拓展一般是拓展背景材料,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灯光》,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很是陌生,更是难以理解人们对灯光那种强烈的渴望。因此,课前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引领学生对文本的体会显得尤为重要。课中拓展一般是拓展写法上的相似语段,如有教师教学老舍的《猫》时,在课中相机拓展精彩描写动物的类似文章;如丰子恺的《白鹅》片段,让学生通过比较,更广地认识到各种描写的精妙之处;教学《金钱的魔力》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写“笑”的句子,拓展了很多描写笑的句段,这种丰厚是语文学习中一种很好的积累。课后的拓展一般是对作者整本书学习的拓展,如学了《草船借箭》,推荐学生课外去看《三国演义》,或是同个作者的相关文章,从读一篇课文引到读一本书的阅读理想境界。课堂中,不同时段、不同的内容拓展,灵活自然,充实文本,让40分钟的课堂无限量地扩大容量。
(二)拓展有法,以求实效
一是要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阅读兴趣,产生阅读的强烈欲望。如虞大明老师在教《祖父的园子》结课时,呈现《呼兰河传》,在学生还沉浸在作者的美好童年时,出示茅盾的评价:它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其中的“凄婉”两字和学生的美好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冲突,于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去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阅读时也会特关注这个冲突点,阅读就有了一定的思考深度。二是要精心设计和用心实施,来点燃阅读期待。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冯骥才的《花的勇气》时,在课尾的拓展很有艺术性。他紧扣住作者写了三个月维也纳的景色,对写五月和三月的部分语句进行了艺术处理,再加以呈现。
如:“我无意中扭头一瞥,看见了一个无论多么富于想象力的人也难以想象得出的画面——你说,还有哪个春天的画面,比这更迷人、更诗意、更浪漫、更震撼?”——《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三月》
“它趁我熟睡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更能如此震动人心?”——《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五月》
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这到底写的是什么景呢?因为这些句子的“不同凡响”,跳出了常人对景物的欣赏视角,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拓展不是轻描淡写,不只是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是有一定实效性的。?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