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国际港务区:陕西、西安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尖兵

2015-01-08苏红义

新西部 2014年5期
关键词:港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陆

苏红义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大构想,为畅通新亚欧大陆桥、实现亚欧经济一体化建设打开了国际通道。因是,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西安,进一步发挥好自己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地缘地理浑然天成和区位交通独具特色等资源优势,遵循向西开放的国家战略,重塑丝绸之路的辉煌,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而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陕西西安发展外向型经济先导区,是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打造内陆地区开放开发战略高地的创新举措,更是身体力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尖兵。西安国际港务区自2008年重组成立并开工建设以来,仅用了六年时间,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国际内陆港,并通过其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等三大核心平台支持,充分发挥陕西西安的区位优势和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上“丝路经济带建设”(中国段)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节点作用,促进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丝路经济新秩序”的重新构建,推动沿桥市场与丝路贸易的互动繁荣,促进产业在转型升级中深度聚合,而这无疑,开辟了一条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新型道路。

什么是内陆港,陕西西安为什么要建国际内陆港,西安国际内陆港对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样的特色优势和比较优势?历史上“丝绸之路”与基于新欧亚大陆桥之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究竟有什么关联?西安国际内陆港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意义是什么?开通“长安号”是落实向西开放战略的关键举措,其开通运行对西安、西安国际港务区有什么重要影响?这些重大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认真探究和仔细筹谋的热点话题。带着这些相关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西安市副市长,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韩松同志,以期探研一条切实可行的创新之路,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

模块一:“古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关联性。

新西部:历史上“古丝绸之路”与基于新欧亚大陆桥之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究竟有什么关联性?

韩松: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文化大通道,沿线国家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经济文化的交融,古丝绸之路承载的是当时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愿景和需求,它以丝绸贸易为端口,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古国如希腊、罗马、埃及、波斯等同中国联系在一起,又把世界文化的发源地如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美洲印加文明和中国文明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连接欧亚的交通大动脉,使沿路各国的文明文化与民间的交流融合交相辉映、溢彩流光。

实际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古丝绸之路由涵义单纯的“商旅路”拓展为内涵丰富“经济带”,这是对欧亚商贸通道质的跨越和提升,辐射范围更大涵盖内容更广。它将联动亚欧涵盖30多亿人口的巨大市场,重新打通阻滞多年的亚欧经济动脉,实现各国在交通、贸易、投资和金融等方面的互通互联,重新建构惠及经济带沿线各国甚而影响更加深远的亚欧经济新版图。

从构筑物流大通道上看,新欧亚大陆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经济带”商贸往来的物理载体。新欧亚大陆桥的关键词是“桥”,他的畅通问题主要涉及到交通、管道、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沿桥国家通关便利性建设,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港口群、城市群的陆路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以新欧亚大陆桥为筋骨,以沿桥各国间的国际商贸、互动交流为血脉,更加强调经济带不同区间段之间的多点合作,崛起之后将惠及包括整个中亚、东亚、西亚和整个欧盟等地,使得太平洋至波罗的海至大西洋间的欧亚大陆“同频共振”,形成“大陆桥飞架欧亚,经济带花香丝路”的共享互惠的多赢格局。

模块二:国际内陆港涵义,建设西安国际内陆港的动因,西安国际内陆港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特色优势和比较优势。

新西部:有关专家认为,无论从国家地缘政治稳定、平衡东西部发展的战略上,还是西部发展的自身需求上,丝路经济带建设都是中国内陆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然选择。西安国际内陆港的建成,是陕西西安前瞻谋划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创新举措,也是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抓手,而西安内陆港模式更为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探索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新路。什么是内陆港?地处内陆,既不临海、也不沿江、更不靠边的西安,为什么要建西安国际内陆港?西安国际内陆港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什么特色优势和比较优势?

韩松:“国际内陆港”是一个同海港、空港并列的独立概念,是以铁路、公路等陆路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与空运、海运相衔接,依照有关国际运输、贸易规则设立在内陆地区,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综合物流园区,是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关键设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国际内陆港”是连接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沿边口岸的桥梁,是对外贸易的窗口,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引擎,是物流系统整合优化的枢纽,是产业发展、要素集聚的平台。同时,有利于促进要素聚集,促进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沿边口岸的互动,加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汇聚,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聚集和扩散,助推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众所周知,陕西、西安是古丝路的东方起点,能源资源富集、科教资源雄厚、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多年的发展,陕西、西安已经具备了推动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础,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位居全国地理几何中心的先天地利,在国家实施向西开放战略以及与欧亚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中,联通东西、贯穿欧亚的交通物流条件最为便利,完全有能力在这次机遇中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西安已经与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城市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真挚的友谊,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市、塔吉克斯坦胡占德市、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市等多个城市建立了友好交流城市关系,与土库曼斯坦马雷市建立了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了许多国际合作;两年一度、永久落户西安的“欧亚经济论坛”,也是陕西、西安与欧亚国家、城市加强联系、共谋发展的最佳平台。

这些都是西安自身无与伦比的优势,但要把它们转化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力量,需要一个支点,这就是陕西、西安全力打造的中国内陆港。通过中国内陆港的平台,这些自身条件才能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把陕西、西安推向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让内陆经济与世界经济产生互动。中国内陆港搭建的大物流、大交通、大协作的互动平台,实现了陕西省乃至西部的国际贸易企业聚集式发展,拓宽了陕西和西安参与国际市场的渠道,增强了西部地区国际贸易商品融入世界经济的机会和能力,这也是陕西西安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利用率先开放的政策优势、联通海外的区位优势,创造了以“港口经济模式”带动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书写了东部传奇。但是当今,东部地区的资本已经相对饱和,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的供给趋紧,产业容纳量饱和,产业结构固化,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及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的现实生态,加快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的迫切需要已刻不容缓,因此,无论是平衡东西部发展战略上,还是中西部自身发展需求上,亦或是国际竞争的地缘生态稳定上,向西开放都是一种必然趋势。

内陆地区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积极探索向西开放的路径。陕西虽然是一个内陆省份,但多年来走出三秦,拥抱世界的梦想未曾中断,期望世界的敞怀也拥抱陕西,并与世界进行经贸物流深度碰撞、密切交流、广泛合作。陕西、西安以“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开创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最大“国际内陆港”的宏伟目标,努力使不沿海、不沿边的内陆地区也能享受到和东部沿海一样的发展机遇,让内陆地区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和品位,充分体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运筹帷幄、未雨绸缪、前瞻考量的西部雄心和全球视野。这样,西安国际港务区便应允而生。

国家指明了方向,省市做出了部署,定下了目标,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设者只是按照要求坚定不移的具体扎实的开展工作,并高效的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国际内陆港。我们只是一个执行团队,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模块三: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西安国际内陆港”的价值作用体现。

新西部:从一个宏观的历史角度讲,中国内陆港的兴起尤其是“西安国际陆港”模式的出现,作为完善国际运输线路的基础性战略,进一步加快顺畅便捷的物流贸易通道构建,对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所产生的前所未有作用和形成的巨大冲击对于西部陕西西安乃至全国而言都可以说是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安国际港务区无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尖兵,而加强欧亚经济合作,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无疑需要构筑物流大平台,开辟贸易大通道,实现经济大合作,“西安国际内陆港”价值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

韩松:我认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西安“国际陆港”的价值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区域物流环境,构建物流大平台,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基础性支持。

建设丝路经济带,需要构筑加快贸易大通道建设的物流大平台。经济合作,商贸引领;贸易畅通,物流先行。畅通的物流建设不仅对企业的强大、行业的繁荣有着决定作用,更对国民经济命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更需要畅通无阻的物流通道、物流集散的枢纽节点,要有信息化支撑和系统化服务的集疏运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包括物流基础业、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系统业、第三方物流业、货主物流业等。而国际港务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综合性商贸物流园区,依托西安“国际内陆港”可以有效整合辐射范围的物流资源,优化物流业产业布局,积极推广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通过硬件软件设施的提高和现代管理经验的外溢和示范,提升和促进西部物流业规模的壮大和质量的提高。同时,西安“国际陆港”的辐射区位于中国地理中心区,具有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区域优势,多条铁路、公路、航线、管线交汇于此,是全国交通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门户,便捷的交通和物流体系不仅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经贸往来提供最佳的物流解决方案,形成大物流平台的良性生态圈,而且必然会带动区域相关产业发挥作用,提高区域内物流活动的效率,引导区域产业整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经济带区域经济更加活跃、贸易更加繁荣。

2、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开辟贸易大通道,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关键性的支持。

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陕西和西安打造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的创新举措和开放型经济先导区,已经具有完备的国际港口运行机制和通达全球的国际物流条件,并通过“港口内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内陆港模式,为内陆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提供了最佳的物流解决方案。向东通过整合沿海港口强大的航运能力,与日美韩市场相互结合:向西通过霍尔果斯等沿边口岸与中亚乃至欧洲经济紧密连通,这一国际贸易网络大大拓宽了西部地区产业经济参与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国际分工与经济合作,可以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通了西部产业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贸易通道,从而提高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辐射带动作用已经初步显现。随着欧亚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逐步走入现实,中国和中亚、欧洲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必然会更加频繁,区域经济贸易及产业纵深推进的潜能会加速释放,而西安就是物资流通、经贸往来的中转枢纽。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在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际陆地中转枢纽港,充分发挥陕西、西安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强化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港口优势,同时内陆港辐射区借助国际陆港,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将区域的资源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竞争优势,实现了以大物流促成大贸易,大贸易构建大产业的目标,推动西部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彻底改变了内陆地区由于不沿海、不沿边,难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局面,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及辐射区内陆外向型经济区的形成。

3、推进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形成经济大合作,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核心性的支持。

西安国际陆港是国家明确的这一内陆经济区建设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随着国际陆地中转枢纽港功能的充分发挥,与各口岸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联网互动而构建的国际物流网络体系能够有效解决物流、运输、通关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提升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减少了辐射区进出口货物的中转环节,加快通关速度,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辐射区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能力和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打通国际贸易通道,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彰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活力,成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内能。随着国际陆地中转枢纽港功能的充分发挥,西安将进一步强化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的引领作用,为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担当起中国与中亚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引擎,助推陕西和西安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实现经济外向度更高,区域辐射能力更强,国际化大都市和西部强省建设步伐更快的目标,使陕西省、西安市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具活力的金融商贸物流中心。

模块四:“长安号”开通运行对西安、西安国际港务区的重要影响。

新西部:对于陕西而言,向西开放是一片“竞争的蓝海”, 随着“西安港”功能的进一步发挥,西安的城市功能将更加完备,产业体系更完善,产业门类更齐全。2013年11月,“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开出,驶往哈萨克斯坦。开通“长安号”是落实向西开放战略的关键举措,其开通运行对西安、西安国际港务区有什么重要影响?

韩松:“长安号”的开通是陕西、西安落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要的务实之举。西安开行“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在交通区位、货运市场竞争、与中亚地区的产业互补、基础货源支撑等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通过中国内陆港的港口功能,让这些优势实现“聚合”,为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建设提供有力的节点支撑,为西安提供了一条面向中亚、欧洲等地的物流大通道。目前,“长安号”已经开行4列,被国家列为“中欧快线”计划,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为陕西打造经济带上最大的国际陆地中转枢纽港奠定了基础,为建设丝绸之路新起点提供了支撑。

“长安号”的开行,是西部、陕西提升经济外向度,实施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对东部港口的“引流上线”效应已经显现,这将推动西安国际港务区国际中转枢纽功能的实现,也为西安进一步实现向东开放、加深与沿海港口合作、建立连东接西的双向物流大通道提供了有力支撑。从经济板块上看,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向东开放相比沿海地区物流便利性较差、成本较高,向西开放反而更具物流优势,而陕西在气候环境、产业基础、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又较为突出。因而,开行“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则是进一步发挥陕西西安辐射带动功能、助推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转型发展、落实向西开放战略的关键举措。

开行“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是促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运筹。该班列的开行,将进一步发挥陕西承东启西的交通区位优势,推动生产要素向西安乃至西部流动和聚集,并使陕西、西安成为中国向西开放进程中重要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枢纽平台,中国出口中亚的货物在西安统一集结运往中亚,中亚出口中国的货物在西安统分拨发往全国各地,进一步彰显了“西安港”作为陕西、西安建设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引领功能,奠定了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改善了国际港务区的投资环境,并有效提升了陕西、西安甚而西部地区发展环境,促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长安号”的开行,是陕西、西安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重要推手。将西安、西安国际港务区由原来在国际贸易与运输中的支线点变成为了国际贸易与运输中的主线港,深刻改变了陕西、西安的物流环境和贸易方式,进一步实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从“商旅路”到“经济带”的升级优化,发挥其承接生产、启动消费的重要功能。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排头兵,是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重要板块,以此为起点,构建起连通亚欧的物流大通道,将重新打通阻滞多年的亚欧经济动脉,实现沿桥国家从交通、贸易直至投资、金融的互联互通,促进要素聚集、形成产业链条,让传统意义上的欧亚廊道形成以点带面、以线到片的区域合作纽带,为促进丝绸之路沿途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源头活水,注入新鲜元素。

猜你喜欢

港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陆
黑河中游内陆沼泽退化湿地芦苇栽培技术研究
新时期港口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对福建省沿海港口整合的思考
宁波舟山港港务翻译语料库的建设及应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培育开放型服务业发展新优势的重点领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