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佛教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2015-01-08杜双双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审美趣味中国文学禅宗

摘要:佛教的禅宗,自菩提达摩东传以来,于六祖慧能始盛,中晚唐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核心思想对后世的修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空灵洒脱、不拘一格、平淡朴实、清凉智慧的宗风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禅宗的传入不仅为文学词汇增添了新的内容也创造出独特的文体,并在思想内容和审美趣味上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活力。

关键词:禅宗;思想;影响;中国文学;审美趣味

一、 禅宗及其思想

(一) 简述禅宗

禅宗禅法由菩提达摩东传,而禅宗一名是在中国创立的。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通过收摄心念,平息妄念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禅宗在世界上大致分为“大乘禅”与“小乘禅”,两者修习目的不同。中国的禅宗,是“大乘禅”。“大乘禅”是以艺术化的生活为目的。

(二) 禅宗的主要思想

1、 自力修持——独立洒脱,不拘一格

佛教宗派之中的修持方法,大致分为主要靠自力与主要靠他力。而禅宗修行主张以“自力”为主。而“自耕自种,自食其力”更是禅僧所倡导的修行与生活方式,所以禅宗高僧大德,自古以来在行住坐卧之间都流露出自信自尊又洒脱不拘的气派。

2、 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内观自省,坦荡磊落

禅宗强调佛圆净土在自己心中,不必向外寻求,而人与佛在本质上无有差别,佛是觉悟人,人是未来佛。“佛”在自己心中,向内反观自省即见未来面目。这不仅蕴含着慈悲平等的基本佛教思想,也把修禅者的人格修养推到一个新高度。

3、 万法皆空,空有不二——出世入世浑一体

禅宗参学目的之一,旨在彻悟“万法皆空”之理。此处的“空”,绝非一般人所理解之虚空,而是从因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发现一切都不实在,都在无常变动,缘聚则成,缘散则灭。这种无常谓之空。《维摩诘经》充分阐释了“空”与“有”的关系,两者并不对立,所以也论述了出世与入世的统一问题。

4、 渐修与顿悟——持之以恒与单刀直入

渐修,以神秀为代表,强调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修持,登堂入室而开悟。顿悟,以慧能为代表,强调直入本心,立地成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修证方式,在禅宗里被大量提及,也是后世做学问所通常采用的两种探究方法。

二、禅宗对文体的影响

(一)禅宗语录的创立

禅宗语录指记录禅宗六祖以后历代禅师法语的书籍,大都为禅师口语,由亲随左右的入门弟子笔录编辑而成。禅宗独有的“机锋转语”经清新活泼片、言简意赅的文字记录下来,深入浅出、启迪智慧,使人豁然开朗,促人明心见悟。

(三) 开悟偈的流传

偈语,佛经中的唱词,每句三字到七字乃至多字,常以四句为一偈。禅师在开悟后,通常会留下一两首开悟偈,以作纪念。如宋代禅师摔跤开悟,写下了“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又如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三、 禅宗词汇对文学词汇的补充

“心心相印”一词,出至禅宗经典“六祖坛经”,原指师徒之间传法,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现指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相互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羚羊挂角”,禅宗语。出至《景德传灯录》 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荃的妙语,也形容言有尽而意无穷昂的空灵玄远的意境。而“鹦鹉学舌“也是出至《景德传灯录》,记载曰,有行者问:“有人问佛大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由无智慧故。”禅宗强调直指人心的“顿悟”,反对在语言文字上拾人余唾。

四、 禅宗思想对文学内容的影响

(一) 禅宗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古人认为“学诗如参禅”,其中暗示了禅宗的“渐修”与“顿悟”的思想。大量阅读,积累词汇;琢磨韵律,反复删改,持之以恒是为“渐修”;而积累到一定程度,灵光乍现,神来之笔是为“顿悟”。所谓“知识的学习可以如登台阶拾级而上,而智慧的开展则必须如金刚宝剑裂开丝帛,是应声而开”。

(二) 禅宗对文学思潮的影响

唐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王维、苏轼皆喜修佛法。谈禅论道。王维其诗空灵悠远自然清新无拘无束诗中有禅,对细节的描摹细致入微动人肺腑,被称为诗佛。而苏轼一生数度沉浮,却能看淡得失,于被贬后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川烟雨任平生”的豪放又不淡然之语,足见其充分接受了禅宗里倡导以入世为出世,以出世为入世的观点,充满通透的智慧。

而魏晋时期的玄学,宋明时期的理学,皆受到禅的影响,发展而来。

五、 禅宗对文学审美趣味的影响

(一) 空灵洒脱、崇尚自然的朴素美

禅宗讲不加修饰,直视未来面目,这带动了文学朴素平实的审美倾向,而禅学里所讲的“空性”又锻造出诗文词赋中空灵洒脱的意境美。古如王维,今如林清玄,其诗风文风无不深受禅宗文化影响。

(二) 虚静清幽,宁静淡泊的意蕴美

“静”是禅学永恒的主题。参话头,打坐无一不是为了让人回归到静的状态。在静止中才能生发内心智慧,故后世受禅学影响的文学作品无一不贯穿一股“静”气。如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便给人留下悠远的静意。

(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境界美

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诗人之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观之;出乎其外,故能写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他强调文人做诗人,应当能出能入,既有生气又有高致。这是写诗著文的境界之美。

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通过上面几点论述,可窥一隅。佛教自传入中国两千多年间,在潜移默化中染上浓重的中国特色,而禅宗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尤其深远,不仅在词汇上大大丰富了文学,也从思想内容上深刻影响了创作,形成独特的带有禅意和佛教意味的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杜双双(1993—),女,汉族,四川省南充市人,汉语言文学本科在读,单位:四川文理学院,研究方向:佛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趣味中国文学禅宗
禅宗软件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趣味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析《桃花源记》的审美性体现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