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2015-01-08刘钢生
刘钢生
【摘要】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困惑和制约因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通过实施新课标,突破制约数学教学的“困惑”. 1.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2.小组合作流于形式,3.滥用激励语言。
【关键词】新课程 困惑 合作
【中图分类号】G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61-0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师生双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学得技能、发展智力、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相应的品质,目前课程教学正呈现逢勃发展的势态,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我们偏僻的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下面将根据事实情况和教研体会,谈谈农村中学课堂教学留下的困惑。
困惑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最近从听到的39节课中发现,有15.4%的教師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以“问”代“灌”,一是“灌”材料,二是“灌”学生,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较大,缺乏精心安排,问的听课教师不知所以然,问的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适时点拔、诱导,不能留给学生通过自学、尝试、探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反思]新课程理念教师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还是难以摆脱“教教材”“灌学生”传统习惯,不这由得使我想起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他首创的“苏格拉底问答法”较好的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思想,培养出了柏拉图等一批杰出人才。“谈话时,他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正确的结论。”这不也是我们现今课堂所需要的吗?
困惑之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这是一节科学课的教学片段,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溶解》。老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实验、观察食盐、面粉、白沙糖、沙子、高锰酸钾等物是否溶解于水,并完成课前发给学生的实验报告单。当老师宣布小组合作实验,前排学生刷地转身,满教室都是嗡嗡声音,有的小声你地言我一语,都是张嘴,都伸手,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也不知道谁在干什么,只见每个小组的几个烧杯里的水都红、、、、、、几分钟后,教师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但举手的只有几个同学。回答是:我是这样做的,我发现了什么、、、、、其余的同学根本不知道怎样倾听同学的发言,有的伸手还想做,有的低头擦桌子上的水,有的交头接耳、、、、、、十几分钟的实验操作,有的学生甚至不能顺利完成实验报告单。
[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转变成新课程倡导的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合作、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关健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反被忽视了,更谈不上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上述现象中教师角色定位不当,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己却站在讲台上若无其事地观看或走马观花地在小组之间走动,等了几分钟,听了几位代表汇报发言,不加评点就匆忙结束,不问学生是否真地弄清所要解决的问题,造成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在使用合作学习方式时,教师要扮演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等多角色,准确引导调控,真正做到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重组者,这样才能使孩子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困惑之三:滥用激励语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表扬作为最廉价、最易于使用的激励方法,受到教师的重视,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听到“啪、啪、啪”的掌声。低年级一节语文课,老师评价学生“你很聪明”“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喜欢你”。40分钟的一节课教师评价学生共有43次,这种谦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使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浅尝辄止。
[反思]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时适的肯定的激励,让学生积极性得以发挥;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应明确地指出.过去的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种批评指责,而现在的教育又似乎有太多的表扬,其实过多的奖励并不利于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没有惩办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味批评一味赏识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论是采取何种评价,都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把握一定分寸,使评价符合实际,让学生心悦诚服,这样才会激发他们去努力,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