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性教育观下的数学教育原则

2015-01-08李倩倩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教学原则主体性教学模式

李倩倩

【摘要】主体性教育观下的数学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教师身上,关键是回归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文章结合当前我国数学课改的一些实际,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大前提下,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主体性 教学原则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52-02

200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了“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要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是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一、学生主体性的特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是作为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应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體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学生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主体性教育观下的数学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让学生全面性发展原则

通过数学教学,要努力让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全面发展。无论对于什么样的教学,“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都是“教育四个支柱”,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这其中就包含主体性。主体性教育有两层涵义,一是发挥主体性,二是发展主体性,发挥是基础,发展是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按不同的层次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些不同层次的要求,既要体现出知识的多少与深浅,也要反映出思维成份的多少和思维水平的高低等,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使学习树立自信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要心中有数,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切合自己实际的参与机会。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成功的学生,哪怕是很小的成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尤其对后进生更应如此。这样才能让各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树立自信心,逐步激活参与意识,养成参与习惯。

(二)教学的连续性发展原则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主体性教学,要做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数和形的一个认识过程,这个认识过程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贯穿于这个过程的主体性教学也就有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性是逐步形成的。数学学习总是从表面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中不断深化的。教师通过对概念的形成、定理的提出与证明、问题的探讨与解决等教学活动,既要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会与不会、能与不能、熟练与不熟练等问题,更要解决好学生的数学思想的内化问题。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出发,从整体上考虑和设计教学方案。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品质形成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方案。

(三)教学的深刻性原则

数学教学应着眼于实质性与深层次的思维训练。数学教育首先是教育,是教师按社会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为了保证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性教育的深刻性,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用目标去激励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教学中的每一堂课,每一道题,都可以用来开发智力和发展人的思维品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完善人的思维品质,发展人的智力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方面,都要注意并善于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向深处的东西。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原则

“课程标准” 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我会把他们分成八个小组,首先给出几道题告诉他们明天要讲,每个小组会抽一人上来解答,答对了本组可以每人加一分,用这种方法刺激学生合作的想法,体会合作的乐趣。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贯彻主体性教育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宙,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广西电大学报2002年第二期

猜你喜欢

教学原则主体性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现代中职英语教学方法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小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