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再造胶囊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15-01-08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武汉430060
张 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武汉 430060)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一种糖代谢异常与生殖功能障碍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其重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雄激素过多与持续性无排卵,是导致生育期女性月经紊乱的最常见原因[1-3]。PCOS 导致患者无排卵或稀发排卵,约70%伴有月经紊乱,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闭经、月经稀发和功血,占月经异常妇女的70% ~80%,占继发性闭经患者的30%,占无排卵型功血患者的85%[4-5]。雄激素过多则表现为多毛和痤疮,高雄激素为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素生成(FSH)比值增大达2 倍以上。PCOS 药物治疗的目的为通过调理内分泌变化,使月经正常来潮,使内分泌逐渐恢复正常,包括雄激素、LH/FSH 水平等。本研究对比观察了妇科再造胶囊、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治疗与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单药治疗PCOS 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患者为2012 年2—8 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34 例PCOS 患者,均为短期内无生育要求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随机数字表法将134 例患者分为治疗组(n=66)与对照组(n=68)。治疗组患者年龄19 ~59 岁,平均(28 ±6.3)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3 ~55 岁,平均(32 ±5.8)岁,2 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PCOS 不孕患者的诊断标准参照2003 年欧洲人类生殖和胚胎与美国生殖医学学会的鹿特丹专家会议推荐的标准:(1)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和或高雄激素血症;(2)稀发排卵或无排卵;(3)超声表现为多囊卵巢;(4)符合以上2 条者可诊断为PCOS[6]。
1.2 方法
在PCOS 患者月经周期第3 ~7 日进行B 超检查,如果未见优势卵泡,则于第2 日上午8 时对患者进行空腹静脉抽血(抽血量5 ml),分离血清,零下70 ℃保存待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睾酮(TSTO)、FSH、总胆固醇、LH 水平。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服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用药方法:(1)青春期患者:于月经周期第1 日开始服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1 日1 次,1 次1 片,连续服用21 d,间隔7 d 后进行第2 个疗程,治疗3 ~6 个月,同时使用B 超检查患者的子宫大小、卵巢变化、子宫内膜厚度;(2)功能性出血者及月经正常患者:阴道出血或月经来潮第5 日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1 日1 片,连服21 d,在患者出现停药并撤退性出血第1 日重复服用3 ~6 个周期;(3)闭经或月经稀发患者:在孕激素撤退性出血后第1 日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1 日1 片,连服21 d,在患者出现停药后撤退性出血的第1 日重复服药3 ~6 个周期。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妇科再造胶囊(贵阳德昌祥药业有限公司,0.41 g ×36 粒/盒,300 盒/件),1 次口服6 粒,1 日2 次,经期停用。观察并记录2 组患者月经来潮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2 组患者血液性激素水平变化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TSTO、FSH 及LH 水平均显著下降,LH/FSH 比值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各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治疗后,2 组患者TSTO、FSH、LH 水平及LH/FSH 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2 组患者月经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组66 例患者中,62 例月经恢复正常,4 例未恢复正常;对照组68 例患者中,52 例月经恢复正常,16 例未恢复正常。治疗组月经恢复正常患者的比例(94%)高于对照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血液性激素水平变化比较(n=68,¯x±s)Tab 1 Sex hormone levels i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n=68,¯x±s)
表2 治疗前、后治疗组患者血液性激素水平变化比较(n=66,¯x±s)Tab 2 Sex hormone level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n=66,¯x±s)
3 讨论
PCOS 是一种临床表现呈多态性且发病多因性的内分泌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为雄激素过多及持续无排卵,其病因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有关。在育龄妇女中,PCOS 发病率约为6% ~10%[7]。PCOS 的发病机制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发生紊乱,下丘脑对垂体分泌的性腺激素的反馈作用呈现稳定、不变状态。PCOS 的病理生理特征为与长期无排卵,由于LH 的脉冲分泌及合成的频率、幅度增加,导致LH分泌增加,卵泡刺激素分泌低于正常或正常,过高的LH 可以促进雄激素分泌过多或卵泡膜及卵巢间质细胞增生。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是第3 代口服避孕药,每片含炔雌醇0.035 mg、醋酸环丙孕酮2 mg。其中,炔雌醇能够通过提高患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活性,来减少游离TSTO 水平;并通过抑制卵泡膜细胞高雄激素生成,抑制垂体、下丘脑LH 分泌,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恢复正常功能[8-11]。醋酸环丙孕酮可以抑制P450c1717-20 裂解酶活性,并可使患者雄激素合成减少;还可通过在靶器官中与雄激素竞争结合受体,阻断雄激素的外周作用。
妇科再造胶囊主要成分为香附、熟地黄、茯苓、黄芪、当归、白芍、阿胶、党参等,具有补益肝肾、暧宫止痛、养血调经的功效。胡颖等[12]观察了妇科再造丸对实验性大鼠子宫肌瘤的作用,结果表明,妇科再造丸的作用可能与改善性腺轴的功能状态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妇科再造胶囊辅助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PCOS 的疗效佳,具有明显的临床价值[13-15]。本研究中,采用妇科再造胶囊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可明显降低PCOS 患者血液性激素水平,调整患者月经,使其规律性来潮。但是,妇科再造胶囊在临床的应用较少,其对PCOS 的治疗效果需进一步观察,对于其能否单独用于PCOS 的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
[1] 乐杰. 妇产科学[M].7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15-318.
[2] 李小平,林舒,叶双,等.滋癸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8):1070-1073.
[3] Boztosun A,Açmaz G,Ozturk A,et al.Clinical efficacy of low dose flutamide plus diane-35 in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hirsutism and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Ginekol Pol,2013,84(4):258-262.
[4] Azziz R,Woods KS,Reyna R,et al.The prevalence and features of 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an unselected population[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4,89(6):2745-2749.
[5] Li X,Guo YR,Lin JF,et al. Combination of Diane-35 and Metformin to Treat Early Endometrial Carcinoma in PCOS Women with Insulin Resistance[J].J Cancer,2014,5(3):173-181.
[6] 乔杰.多囊卵巢综合征[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57-128.
[7] 高金玲.多囊卵巢综合症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6):151-152.
[8] 徐耀宏,王玲,邹颖刚,等. 达英-35 联合诱导排卵及卵泡穿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性排卵障碍的效果[J].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6):5224-5225.
[9] 彭爱萍,张水仙.达英-35 配合促排卵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的疗效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9):1699-1700.
[10] 付晓倩.达英-35 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内分泌代谢紊乱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6):94.
[11] 罗茜.达英-35 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临床医药实践,2010,19(10):591-593.
[12] 胡颖,黄能慧,沈祥春,等.妇科再造丸对雌、孕激素负荷诱导实验性大鼠子宫肌瘤的实验研究[J]. 陕西中医,2009,30(3):352-354.
[13] 肖青,郭勇,刘妍.达英-35 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3):89-90.
[14] 蔡红.用口服达英35 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4(15):172-173.
[15] 王永红,王洪丽,张永洛,等.复方甘芍贴剂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模型性激素及肝脏转氨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3):394-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