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湿困型脓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015-01-08卢俊梅余霞杜松涛季谨
卢俊梅余霞杜松涛季谨
脾虚湿困型脓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卢俊1梅余霞1杜松涛1季谨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湿困型脓耳的疗效。方法 65例(70耳)脓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3例(36耳)采用中药+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组32例(34耳)仅采用西医综合治疗,观察2疗程(20天),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8.79%,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治愈率25%,总有效率40.63%。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湿困型脓耳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脓耳;脾虚湿困;托里消毒散;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脓耳是指因脏腑失调、湿浊邪毒停聚耳窍所致的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本次主要讨论的脾虚湿困型脓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单纯性化脓性中耳炎。脓耳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反复流脓,迁延不愈,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因此对脓耳进行及时有效、内外兼治的治疗,尽早获得“干耳”显得十分重要。
我院从2011年8月起采用中药“托里消毒散加减”煎服加西医综合治疗治疗脾虚湿困型脓耳,临床结果较为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病耳和病程组间均衡性比较
1.2 纳入标准
脓耳中医诊断标准参考熊大经、刘蓬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1]中脓耳脾虚湿困型标准。所有病例均有鼓膜穿孔、耳内间歇性流脓、量多少不等,及听力下降的临床表现并经颞骨CT检查排除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纯音测听呈轻度传导性耳聋,均符合中耳炎临床分类和手术分型指南(2012)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诊断标准[2],所有纳入病例都伴有脾虚湿困的一些全身症状如头晕头重、倦怠乏力、纳少腹胀、大便时溏、面色萎黄无华、唇舌淡白、苔白湿润、脉缓细弱等,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
1.3.1 西医综合治疗
①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扁桃体咽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等。
②局部治疗:用3%的双氧水彻底清洗外耳道及中耳分泌物,再用棉签拭干或用吸引器吸净后,用0.5%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病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5~10滴,然后以手指轻轻按捺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处流入中耳,保持病耳朝上约10分钟方可变换体位。滴耳液温度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3]。
1.3.2 中药托里消毒散加减治疗
方药组成:党参10g,川芎10g,白芍10g,当归10g,黄芪10g,白术10g,茯苓10g,金银花10g,白芷6g,皂角刺10g,桔梗10g,甘草6g。
根据电站水库流域内的多个雨量站降雨量过程实测数据,通过计算机模型计算,可得出本流域来水过程线及来水总量;根据本水库现有库容、来水过程线及来水总量可得出电站未来发电出力指导数;水库高水位或发电控制最低水位,系统将发出警告,引起发电人员的注意。预知降雨及来水,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电站发电能力,发挥水电站最大的经济效益。
辨证加减:若纳呆、腹胀,加蔻仁10g、枳壳10g、谷芽15g、麦芽15g;若脓液多可加车前子10g、地肤子10g、薏苡仁10g等渗利水湿之品;若脓稠或黄白相兼,鼓膜红肿,为湿郁化热,可酌加野菊花10g、蒲公英10g、鱼腥草10g清热解毒排脓之品。
上述中药由医院煎药房统一煎煮,每1剂煎煮后分为2小袋,每袋1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1.4 疗程
每疗程10天,治疗2疗程,随访3个月。
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鼓膜穿孔愈合或穿孔明显变小,耳内停止流脓3月以上未复发,纯音测听气导(0.25、0.5、1、2、4kHz)平均听阈提高25分贝以上。
有效:鼓膜穿孔变小或无明显变化,耳内无明显流脓但耳道内经常潮湿,纯音听阈气导(0.25、 0.5、1、2、4kHz)平均听阈提高15分贝以上。
无效:鼓膜穿孔无变化,耳内流脓无减少或耳内停止流脓未满3月又复发,听力无改善,纯音听阈气导(0.25、0.5、1、2、4kHz)平均听阈提高15分贝以下。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均通过SPSS 13.0软件完成。所有患者根据就诊次序编号,利用SPSS 13.0软件随机数字生成器生成随机数字,并采用区组设计进行随机分组。入选病例所有原始数据根据数据分析特征进行数据转换,保存为PASW Statistics(*.sav)格式。计数资料采用描述统计中交叉表(即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参数检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或Radit分析),二元数据采用二元数据Logistc的回归分析。
结果
治疗组33例,治愈26例,有效4例,无3效例,治愈率78.79%,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32例,治愈8例,有效5例,无效19例,治愈率25%,总有效率40.6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数据和统计量(见表2)。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讨论
1 脓耳的中、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
脓耳发病外因多为风热湿邪侵袭,内因多属肝、胆、脾、肾脏腑功能失调。脾虚湿困型脓耳,因脾气虚弱,运化失调,容易致水湿之气停留,水湿不走下窍,而泛滥于耳窍以致耳内流脓,加之脾气虚弱,气血不足,正气不胜邪,邪毒滞留与湿邪困聚耳窍,以致脓耳缠绵难愈。治宜健脾渗湿,补托排脓。方选托里消毒散加减。托里消毒散出自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一书,是补托法的主要代表方剂,具有补养气血、健脾祛湿、托毒外出的作用。针对脾虚湿困型脓耳主要用其托里排脓之功。其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以益气分;当归、川芎、白芍以滋血分;银花、白芷、皂角刺、桔梗以解毒排脓。若纳呆、腹胀,加蔻仁、枳壳、谷芽、麦芽。若脓液多可加车前子、地肤子、薏苡仁等渗利水湿之品。若脓稠或黄白相兼,鼓膜红肿,为湿郁化热,可酌加野菊花、蒲公英、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之品。
本次选取的脾虚湿困型脓耳属于西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范畴,多由于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经咽鼓管侵入鼓室,细菌感染中耳乳突腔黏膜、骨膜、骨质后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反应,中耳乳突腔内以白细胞、巨噬细胞、感染的细菌为主构成脓性分泌物。由于炎性介质的存在,刺激黏膜在中耳乳突腔产生纤维肉芽组织并对骨质产生侵蚀,如持续性流脓则为活动期,否则为静止期,部分病例可伴有病灶内上皮组织增生合并形成中耳胆脂瘤。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间断性耳流脓,听力下降。耳镜检查可见鼓膜紧张部穿孔,鼓室黏膜可正常或水肿、肉芽增生;听力学检查存在气骨导间距,咽鼓管功能检查可正常或不良;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鼓室乳突密度增高影,可伴有骨质的吸收破坏。其转归包括鼓膜自行愈合,鼓室乳突黏膜可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鼓室乳突可残留有密度增高影,听力可不同程度恢复或残留永久性气骨导间距;另一转归是临床干预治愈[4]。本次讨论的病例都是排除了骨疡型和胆脂瘤型的慢性单纯性化脓型中耳炎患者,治疗原则为消除病因,控制感染,消除病灶,通畅引流,以及恢复听功能。
2 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只选取脾虚湿困型脓耳是因为现在很多人多坐少动、饮食不节致湿浊内生,脾阳不振,运化失调,再外感风热湿邪诱发脓耳,水湿邪毒留滞与耳窍,致脓耳缠绵难愈,流脓日久又耗伤阴血终致气血不足,正气不能胜邪,流脓迁延数月或间断流脓数年不愈。临床上此类患者有逐年增多趋势。西医治疗仅能去除诱发病因,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却不能改善患者体质、增强免疫力,“治标而不治本”,难以彻底治愈,复发率高,从而导致对照组无效率统计结果较高,而治疗组与中药配合治疗,则能健脾祛湿,补养气血,培养正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内外兼治,从而减少流脓复发,提高治愈率。
1 熊大经,刘蓬.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3.
2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耳科学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耳科组,中耳炎临床分类和手术分型指南(201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48(2):5.
3 田勇泉.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53.
4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耳科学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耳科组,中耳炎临床分类和手术分型指南(201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48(2):7.
(收稿:2015-04-14)
10.16542/j.cnki.issn.1007-4856.2015.05.021
1 江苏省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25321)
卢俊,副主任医师.Email:19440999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