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筚路蓝缕 玉汝于成”

2015-01-07丁同俊

艺术百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乐舞师范大学图像

2013年10月25日—27日,首届中国音乐图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音乐史学会、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艺术学理论”和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承办,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华侨大学艺术学研究所以及《艺术百家》杂志社等单位协办。在开幕式上,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九华教授代表杜卫校长致欢迎辞,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戴家枋教授、东亚音乐考古学会会长王子初教授分别致辞,会议执行主席李荣有教授向大会报告了会议筹备情况。此次参会的代表,有来自美国、瑞士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省和中国大陆内地艺术学、文化学界的专家学者60余名,大会宣读专题论文40余篇,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图像学的学科发展与理论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刘东升《为中国音乐图像学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认为中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音乐文化,外国人从来不敢小觑。这些年,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大多是在大势所趋中被动地走过来的。时到今日,并无轻松感,而有更多的谨慎和敬畏。中国音乐图像学,任重而道远。

中国艺术研究院秦序研究员《略论音乐学学科性——读何兆武〈历史与历史科学〉劄记》认为,在我国对于音乐学究竟是什么学,现实认识对此仍普遍模糊。作者介绍了何兆武先生《历史与历史科学》等论著中有关历史学非科学性性质的论述,借此希望引发对音乐史学及音乐学在科学性之外的人文学科性质、“非科学”性质的思考。

关于音乐图像学跨学科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是近些年学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杭州师范大学李荣有《论音乐图谱图像学与书籍文献学古今关系》认为,音乐的图谱图像学与书籍文献学同为人类文明传承接续过程中生成的历史文化遗存,二者之间有着历史文明的接续关系,可起到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作用。云南大学王玲《音乐图像研究的跨学科和跨文化价值意义探讨》,文章就音乐图像研究具有音乐舞蹈史、艺术史、文化学等跨学科研究理论价值,在音乐史研究中又有补正、引证和纠正多种功能。此外,东南大学汪小洋《考古图像与音乐图像学》认为,图像学平台可以串联各相关学科已有的成果而带来新的切入点,这正是音乐图像学的研究所缺少的。

杭州师范大学郑祖襄《王维“观图论乐”与音乐图像学》从文献史料的视角来解读一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所见最早的关于音乐图像学的记载,作者认为,王维“观图论乐”并非虚妄,而沈括所言也并非确论。在今天中国音乐图像学方兴未艾的时候,这段史实显现出其学术意义。

关于音乐图像学在中国发展状况的研究,如牛龙菲《音乐图像学在中国》(原载《中国音乐年鉴》1990年卷)主要介绍了“文革”前至1990年这一期间中国音乐图像学的研究状况与成果。高兴、车新春的《中国的音乐图像学研究及其发展前景》,分别对20世纪中国的音乐图像学研究,以及21世纪中国音乐图像学研究的发展趋向加以阐述。

中国音乐学院刘勇《以图证史》指出,在历史研究中,我们应该向图像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东南大学李倍雷《图像:回到艺术本质的中国艺术史学》认为,在众多人文学科作为理论和方法研究艺术史的状况下,提出回到艺术本质研究和描述中国艺术史。

(二)乐舞图像中的传统文化与中国《金石学》研究

汉画像中的乐舞图像是音乐图像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我们可以通过乐舞图像的表象来解读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传统文化内涵。南阳师范学院季伟《从一组四川乐舞画像看汉代宴宾陈伎之风》,对汉代的宴宾陈伎之风进行了分析,认为宴宾陈伎折射了汉代礼制的回归,体现了尚奢侈、尚俗乐、展性情的社会观念。无锡博物院汪洁《汉画像中巾舞类型的多元化及其文化内涵》认为,巾舞作为汉代喜闻乐见的杂舞艺术,不仅是乐舞场景本身的真实记录,也是当时社会、政治、艺术、文化等方面的映射。

湖北省博物馆张翔提出在曾侯乙墓的许多出土器物上都有与音乐有关系的信息存在,他的《曾侯乙墓的几幅音乐图像》分别从“彩漆鸳鸯形盒与五弦器”、“内棺漆饰的主题是蜡祭”、“琴瑟常和以及以人为本”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这些信息与先秦礼乐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央音乐学院朱诗旖的《马王堆一号汉墓乐俑再探》认为,马王堆一号汉墓北边箱出土的歌舞俑及吹竽鼓瑟俑是西汉时期一种类型化的宴飨乐舞品种,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有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

德州学院段文《唐代佛教乐器螺贝源流考》认为,螺贝是唐代宫廷乐队中一件被广泛应用的特色乐器,它不仅是作为一种乐器,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符号特征的体现。中央音乐学院任方冰《明代卫所镇营礼仪及用乐考》认为,明代卫所镇营的地方行政职能化是卫所诸礼和用乐的基础。

中国美术学院孔令伟《鉴古——端方旧藏柉禁的称谓及图像纪录方式》从图像学的角度对我国古代礼器柉禁加以研究,文章指出,自从晚清端方旧藏柉禁面世之后,学者开始对实物形态的“禁”有了新认识。杭州师范大学卜友常《汉代宗资墓前的卫士——天禄、辟邪研究》主要从天禄、辟邪的渊源、寓意、造型艺术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提出了天禄、辟邪并非域外传来,是本国方仙教的产物。

(三)东西方音乐图像学历史与现状比较研究

关于西方国家音乐图像学的研究,如美国的国际音乐图像学学会会长布拉热科维奇《中世纪晚期的舞蹈在波斯尼亚和黑塞戈维那墓碑上的表现》一文指出,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等地有三千多块墓地和大约七万块墓碑,在风格和形式上保持着很高的一致,文体上跟随罗马形式,其图像上所表现的东西对于舞蹈实践和象征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瑞士的欧洲音乐图像学学会会长安东尼奥(Baldassarre Antonio)《在“东方学”之前:伦勃朗的〈音乐寓言〉》通过不同角度分析了勃朗特《音乐的寓言》这幅画的各种情境。

关于古西域和“丝绸之路”上的乐舞文化交流,有论文:台北教育大学赵琴《从图像中考察丝路上的乐舞交流:以唐代西域“胡旋舞”在欧、亚、非舞蹈中的传承为例》,杭州师范大学温和《丝绸之路上的凤首箜篌——传播与释名》,沈阳音乐学院贺志凌《箜篌图像探微》等。endprint

(四)音乐图像及其区域特征研究

就目前掌握资料而言,我国各地均蕴藏着大量古代音乐图像资料,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尤为集中。中国音乐学院王军《看得见的盛唐音乐文明——唐李憲墓壁画研究》就陕西李宪夫妇合葬墓惠陵的“墓中壁画分部及乐舞壁画情况”以及“壁画中回荡的唐代音乐文化信息解读”展开阐释。山西省博物馆梁勉《试析昭陵陪葬墓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就李思摩、韦贵妃、李勣、燕妃墓有关乐舞场面的壁画进行了研究。

徐州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出土地之一,近年来出土了大量记载表演艺术的画像石,如李爱真、吴跃华《徐州贾汪区青山泉白集汉画像石墓田野调查随记》,以田野调查随记的形式对徐州贾汪区青山泉白集的汉画像石进行考察与调研。广西艺术学院陆彬《以无声刻有声,以凝固展流动——徐州汉画像石中的建鼓舞舞容研究》就以徐州汉画像石中记载的建鼓舞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和艺术学的方法对徐州建鼓舞画像石进行梳理和研究。

另外还有台北屏东教育大学李美燕《云冈石窟乐舞图像中的“琴”初探》,河南省博物院王歌扬《山东沂南画像石墓乐舞百戏画像新考——兼论两汉时期礼乐制度的演变》,云南大学唐应龙《音乐图像的意义:以三件出土乐器的考证为例》,四川宜宾学院刘宇统《略论音乐图像的调查、记录和采集方法:以僰人岩画中的音乐图像研究为例》,长江大学杨帆、陈欣《浅析湖北枝江出土魂瓶体现的当地音乐民俗》等。

(五)中国古代乐舞图像与当代艺术创作研究

北京璃墟国际艺术中心熊宁辉《“音乐联觉鱼骨图分析法”———种音乐视觉化的思维模式》首次提出用“音乐联觉鱼骨图分析法”来“包罗”音乐联觉感受的“万象”,无论对东西方艺术史涉及音画联觉的美学分析,还是当今艺术创作都是一种可以用来探索的有效方法。杭州师范大学丁同俊《论音乐与图像两者之间的合成互生关系——以德彪西与谭盾音乐创作为例》认为音乐图像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它在当下对艺术创作领域起到重要的影响。

(六)音乐图像学与美学研究

山东艺术学院田川流《论音乐图像的审美特征》认为,音乐图像是人类将音乐美与造型美融为一体的呈现,透过对音乐图像美的考辩,为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启示。浙江理工大学金雅、应丹《丰子恺音乐漫画研究》从漫画与美育的角度阐释了丰子恺的音乐漫画以日常生活场景为主要背景,传达了热爱生命、关怀生存的诗意情怀。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林萍《黎锦晖出版作品图像的艺术风格——从儿童歌舞作品的分析》,通过文字刊物和唱片音像的图像上体现了黎锦晖的“平民音乐”和中西美学结合的思想。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本次会议推选了中国音乐图像学第一届理事会,成立了中国音乐图像学学会。音乐图像学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期待着新成立的中国音乐图像学学会能够勇敢担当起历史使命和责任,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学人的沟通交流,力争为中国音乐史、艺术史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责任编辑:徐智本)endprint

猜你喜欢

乐舞师范大学图像
韩邦奇《苑洛志乐》的思想来源与乐学诉求
A、B两点漂流记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彩版作品(1)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作品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作品
沅水流域傩仪式活动中的乐舞研究
学前教育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