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竹斋笺谱》木版水印技艺传承与文化拓展

2015-01-07顾媛媛

艺术百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版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顾媛媛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版画史上成就最高的彩色套印作品,《十竹斋笺谱》被后人称道的多是其创新的技术和精熟的技法,而从文化性的角度对其评判时,定位却是模糊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十竹斋笺谱》为代表的木版水印传统技艺应当积极进行技艺的传承保护与文化理念的拓展创新,其核心价值在于使传统文化资源赋予新的当代文化因素,自然延伸出其身后所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文化理念。

关键词:版画;艺术;十竹斋笺谱;木版水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Technique Inheriting and Cultural Expansion of Woodblock Printing of

“Letter Paper Made by Ten-Bamboo Room”

GU Yuan-yuan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Jiangsu Second Teachers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13)

一、关于《十竹斋笺谱》

《十竹斋笺谱》为明末清初十竹斋创始人胡正言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所刊刻的一部诗笺图谱。其所运用的饾版、拱花彩色套印技术,使中国古代传统水印套色版画达到完美精妙之境,堪称古代版画艺术之杰作,同时也翻开了世界印刷史上的新篇章,成为中国版画史上成就最高的彩色套印版画。

中国的彩色印刷术始于宋元年间。现存最早的朱墨二色套印本为元六年(1340年)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刻的《金刚经注》。彩色套印术发明之后,于明代万历年间达到繁盛时期,与此同时出现了彩印画。直至明代末年,出现了饾版套印术,是由万历年间徽州民间特殊的多色套版叠印法发展而来,是以彩色套印为基础,进一步改良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以色分版的套印技术。印品画面中的物象亦能看出墨色晕染、阴阳向背、色餐深浅,犹如没骨画法一般,其画作神韵几乎与原作相差无几。之所以称之为饾版,是因制版雕版极其琐碎堆砌,木板数量众多,犹如五色小饼的“饾饤”累积入盆中。通过这样繁琐的工序印制出来的印作,原汁原味的保持了中国画的本色和气韵,加之所用国画颜料和宣纸等原材料与原作相吻合,因而极具丹青风貌和民族艺术特色。

胡正言所刊刻的《十竹斋笺谱》,共四卷。其中,卷一分为七类,收图六十二幅;卷二分为九类,收图七十七幅;卷三分为九类,收图七十二幅;卷四分为八类,收图六十八幅。全卷均以饾版、拱花技法印制而成。拱花,是木版水印中一种不着墨的刻版印刷方法,类似于现代印刷技术中的凹凸印刷,用雕好的凹凸两版相嵌合,拱在宣纸上,使版面上能够拱起各类浅色或白色的纹饰,用凸出的纹饰线条来表现所绘花鸟鱼虫之神韵、器物珍玩之精妙、自然山川之行云流水,看起来非常素雅工巧。直至现代工艺美术中,压凸印刷还非常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印刷制作之中。《笺谱》的问世使得自宋、元以来的水印木刻技术产生的质的飞跃,坊间和官方出版机构纷纷采用饾版技法套印书籍。自清代之后,尽管彩色套印技术更趋完善和成熟,但却始终没有更显卓的技艺改进与创新。

郑振铎先生在《中国版画史图录》中提及:“十竹斋所刊画谱、笺谱则纤妙精雅,旷古无伦,实臻彩色版画最精至美之境。”《十竹斋笺谱》刻印精良、流通广泛,而且后人多有翻刻,但是现今存于世的原版却极为稀少,此部珍籍传世原版全帙当时发现的,在国内仅存有三部,一部藏于上海狄氏;第二部原藏于天津兰泉先生处,却经几番辗转,后流入了日本“文求堂”;第三部便是中国版画收藏家王孝慈先生所珍藏。1934年,郑振铎与鲁迅合资重印《笺谱》第一卷,鲁迅亲自撰写了《重印(十竹斋笺谱)说明》,该《笺谱》四册直至1941年6月间终告出齐,只印了二百部,大部分为国外人士所购去,国内已不多见。1952年,在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的提议下,北京荣宝斋召集自家的雕工和印工,还从南京十竹斋请来了能工巧匠进行合作,再次再版了三百部《十竹斋笺谱》,其中约有四十部出口国外,剩余多数被日本雪江堂书店以高价买断,南京十竹斋幸得其中一本,收藏至今,这可能是南京现存唯一一部1952年版的《十竹斋笺谱》了。

二、木版水印技艺的传承与现状

百年老字号南京十竹斋,以名闻天下的水印木刻技艺享誉全国文博界。世界版画史中,明确将明末南京十竹斋木版水印作为彩色套印版画的开端,在印刷史中,也将它作为彩色印刷的开端。其木版水印是从传统的套印技术发展而来的,需要在木质雕版上用水质的墨与色来印刷。其特别之处在于墨汁和水性颜料在宣纸柔和的纤维中舒展、渗透,带着水性的温润气息,呈现出水墨交融的渗化效果。加之印刷所用的纸张、墨色、印泥等素材都与中国画无异,因而逼真地体现、保留了中国画的韵味,这是其它油墨印刷作品所远远不及之处。

在如今的十竹斋门市部的二楼艺术研究部内,存放着一箱几十块棠梨木制成的木版。这些木版上大多刻着画,少部分刻着字,其中内容最复杂的是一块刻于晚清的“愚园全景”,山水楼台,亭阁草木,无不细致入微。还存有刻于民国与解放初期的木版,包括十竹斋自创的梅、竹和信笺以及瓦当联等。除此之外,还藏有一些零散的单色印刷品,如部分“金陵四十八景”和一些1990年前后十竹斋自己制作的信笺。1952年北京荣宝斋再版《笺谱》,当时从十竹斋请来了木版水印的能工巧匠作为技术力量。为了重拾古老技艺,十竹斋于1988年和1989年派专人前往北京,向荣宝斋的几位老师傅学习水印木刻。回到南京后,十竹斋成立了木版水印木刻工作室,继续着精研技艺,同时进行十竹斋信笺的制作。信笺上印着清新淡雅的梅兰竹,被装在宣纸制成的信封里,上面同样用水印木刻印上“南京十竹斋”字样和一株竹子的图案。如今,十竹斋水印木刻产品成了文人雅士竞相收藏把玩的小众产品。

以《十竹斋笺谱》为代表的木版水印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理念,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了保护与传承,拓展出一片新天地。endprint

北京的老字号荣宝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再版了《十竹斋笺谱》,一度成为国礼珍品,海内外市场供不应求。于是荣宝斋便在20世纪90年代又重新翻刻了200套。几十年过去了,荣宝斋积聚、传承了木版水印的技术力量。直至今日,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制作的师傅们仍沿袭着古法制作方式,技艺精湛,闻名海内外,被称为艺林翘楚。

在木版水印技艺上占据着半壁江山的上海老字号朵云轩,至今仍保留着传统“饾版”技艺。2007年,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入选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朵云轩所传承的木版水印技艺,代表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入选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

作为后起之秀的杭州十竹斋艺术馆,为传承与弘扬木版水印技艺,专门与中国美术学院设立了“木版水印”专项奖学金,专门奖励学院优秀木版水印的莘莘学子,以唤起更多年青的有志之士对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关注与延续。前不久,十竹斋木版水印入选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木版水印技艺驰名中外。

木版水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在世界版画史中,明确将明末南京十竹斋木版水印作为彩色套印版画的开端,在印刷史中,也将它作为彩色印刷的开端。笺谱制作艺术自创立初始,历经繁荣鼎盛之兴盛,继而因时局而陷入萧条,而后又恢复技艺、重拾再版,再到如今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内涵价值的延伸,古老的技艺必将开辟出一片富有历史文化理念的新天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拓展

笺谱,不如古董玉器那般历史悠久,不似金陵云锦那样华丽隽永,但它凭借着渐显渐变的色彩以及神韵生动的凹凸花纹,含蓄的展现出自身的艺术魅力。木版水印技艺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应当得到技艺的传承与文化理念的拓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积极推进保护和传承工作。

1960年前后,江苏的版画家们开始了对水印木刻的探究,成立了“南京十竹斋水印木刻研究室”,介绍、保存十竹斋艺术,为复兴木板水印技艺起到了积极作用。1962年江苏省文化局恢复老字号十竹斋,1965年移交南京市,“文革”被迫停业,1987年元旦于太平南路复业,成立了十竹斋艺术研究部和研究学会,举办了十竹斋水印木版及年画、书画展览,组织了海内外十竹斋研究专家50余人,召开了十竹斋360周年专题研讨会,编印了画册和研究文集,对十竹斋文物和史料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许多文人学者、海内外专家都曾对十竹斋水印艺术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

在南京十竹斋,有着一份关于恢复水印木刻的“五年计划”。其中包括资料、木刻版的收集整理,十竹斋雕版技法、技艺的恢复和传承,以及与艺术院校联合开办十竹斋雕版木刻技法研修班,培养后继人才,并建立水印木刻产品的开发创新制作和销售全面经营机制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一方面需要抢救保护,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开发创新。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要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创新,在相对合理的开发中积极保护继承。对待文化遗产,必须在抢救和保护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地给予其新的生命力,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的传承与创新,使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得以进一步的延续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应当积极对待,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本,与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融入,和谐构建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产业。

作为中国古代版画史上成就最高的彩色套印作品,《十竹斋笺谱》被后人称道的多是创新的技术和精熟的技法,而从文化性的角度对其评判时,其定位却是模糊的。对十竹斋的回顾,并不是对传统的简单缅怀,而是以科学的发展观将传统艺术创作与当代文化拓展的问题思考。《笺谱》的意义并不仅在其本身,而是在其身后所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文化理念,核心价值在于使传统文化资源赋予新的当代文化因素,与时俱进地将当代人文内涵与传统技艺风范相结合,自然延伸出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新文化理念。(责任编辑:徐智本)endprint

猜你喜欢

版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版画作品选登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