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2015-01-06刘德茂

考试周刊 2014年92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体育教学

刘德茂

摘 要: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義。本文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出在体育与健康备课中贯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五个设定,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创新实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教学组织中,把创新精神通过适宜的教学组织发挥出来,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承担着光荣且艰巨的历史使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下几点是我根据自己多年体育教学工作实践,对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普遍性。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性。可从两个层面理解。从社会学层面来看,普遍性原则既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决定的;从心理学层面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潜能。创新潜能不是少数人或者少数尖子生才具有的,每位学生都有创新潜能。从这两个层面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有个认识误区:只有身材高大、成绩好的学生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对于体育成绩差的学生,认为他们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学会,还谈什么创新呢?因此,老师教授较高难度动作时,总习惯找素质好的学生;在分组教学中总喜欢让体育骨干、性格外向、热情主动的学生组织。这样一来,那些功课差的、不是干部的、内向的学生难得有“闪光”的机会。事实上,体育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唯一标杆。小个子、不出众的学生也渴望有机会“露一手”,可是老师往往把他们放在被遗忘的角落。这种不公正、不科学的做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常常埋怨“老师偏心”。因此,我提倡这样的口号: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您满意的微笑让每一个孩子分享。

二、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备课教案中,教案做到“五个设定”。

1.设定创造性思维点和实践机会。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和提炼。如队形、队列练习,以往由教师统一规定动作、统一指挥、统一练习。备课中可以采用分组练习,只要求练习时由起点处出发,最后回到起点,让各组同学在集体商讨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并通过实践体现出来,那么同学们的练习形式必然多样化。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思维空间和实践时机。

2.设定创造性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根本。以往教学目标的设定较呆板,强调动作标准规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可对教学目标做出适当调整。如障碍跑:以往要求学生按传统方式跨越障碍,那么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就“厌学”、“烦练”,造成学生有“体”难“育”,学生运动实践的主动性大打折扣。通过改进目标,只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完成障碍距离,能力差的学生遇到障碍时,可采用创新方式越过,如钻过障碍或爬到高处跳过障碍,这样的教学目标既锻炼了身体,又使小个子学生“乐练”、“爱练”。

3.设定学生创新和实践的教学环节。应为学生提供创新和实践的机会,让创新思维结合实践操作。如准备部分的徒手操练习,每节课可由一名学生在课前自由编制一节徒手操,并由该生传授给全班同学,教师只提少许规则和要求不能雷同。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通过教导其余学生的机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如果老师认为上课效果良好对该生有表扬,这位学生就有很高的成就感,同时在体育课中得到“成功体验”。

4.设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案中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内容应做具体安排,以免出现创新和实践变成混乱的情况,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可多样化,如讨论、分析、实践操作等。教学内容应具有广阔的实践空间,从中学体育教学目的看,应有利于牢固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在运动的基础上围绕课题选择内容,内容要重视实践意义,编排内容要渐进深化。

5.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备课中还应关注测量和评价研究,编制出一套符合我校学生特点的体育测量方法。通过有效的测量验证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水平,是开展创新性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如在“跨越式”跳高课堂的备课中的评价和测量,记评成绩占60%,测量成绩占40%,对于小个子学生可降低高度。

三、在教学方法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创新实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应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给学生思考问题和独立创造、实践留有余地,主张由“注入式”模仿教学转向“启发式”创造教学,强调教法的多样性、独立实践的实效性。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单纯灌输,学生机械重复练习的教法,侧重于采用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有用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采用帮助、诱导他们形成最佳学习心理素质的教学方式。如“侧向滑步推铅球”课中,教师不采用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教学方式,只提出两个问题,即“最后用力”和“超越器械”,这两个问题较抽象,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可采用引导方式,让学生讨论、分析和实践练习,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并示范动作,这样的教法可使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如果直接教给学生,则或许有部分学生可以接受,但大多数仍不能提高成绩。所以,我认为经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点”,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而不是书本和考试的奴隶,需转变教学模式,将单一的继承型、维持型和守成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拓型、发展型和创造型的多种教学模式。我们多年一直按照讲解、示范、练习、防止和纠正错误、巩固与提高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疲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似乎成为一个“机械人”,而没有时间感受和体验健身运动的乐趣;教学组织过于强调“统一”,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实践缺乏动力,体育课缺乏生机,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从而使学生丧失对体育课的兴趣,自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学生被局限于一个“框框”中,即使偶尔有创新的思维火花也被教师扑灭了。

我认为体育课程组织方式应根据需要给予简化,只要能实现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目标,不仅其高度可由学生量力选择,练习形式也可因人而异,小个子学生跳不上,可以爬上跳下,运动技能好的学生可以加转体或落地滚翻。因此,练习形式不要一刀切,不要求大家一个样,要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树立“人人皆有创造潜能,皆可成为创造型人才”的思想。

五、把学习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创造性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获得增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六多一有”,即努力使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有创建。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的传授、实践能力的培养、技能的形成和学生思想的巩固与创新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并注意使之符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科学性的要求。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针对学生在知识、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品质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个体差异,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分层授课、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估等有益探索,实现多渠道、多层面的分层教学,分类推进,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把创造力水平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组织和方法上充分考虑创造水平因素,建立激励机制,对运动能力较低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好的学生,给予奖励,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而言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每个学生力所能及的,而且是他们天生就有的。但这需要有好的老师给他们引路,使他们步入正轨,知道怎样考虑问题乃至解决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从而获得知识。社会发展来自于创新,创新精神要从学生时代培养起,如果单从学有所用的角度来看,则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相当重要。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体育教学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议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