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有效解决数学问题
2015-01-06蒯跃兵
蒯跃兵
摘 要: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以一定的艺术手段,促使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思维,比较顺利地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本文所谈及的顺利解决数学问题的探索值得借鉴。
关键词: 学生思维强化 数学问题 顺利解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那么让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就是我们必须探究和实践的话题。笔者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探讨和实践,感悟颇深。尤其对学生能够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说是情有独钟,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努力营造学生思维强化的氛围。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思维强化的自主态势
从笔者平时所接触的一些学生来看,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完成,但作业的正确率总不是很高。有学生所发生的错误还显得相当离奇,往往有不思其解之感。事实上不是不思其解,而是我们忽视了学生自主思维的缘故。学生学习数学离开了思维或者就是没有了思维,也就失去了课后训练的基础,因为他们没有在课堂上比较理想地通过自己的思维形成数学思想,课堂上相关数学问题的解决都很少有学生思维的参与。由此,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数学课堂学习应当是学生广泛而全面参与思维的课堂。教师应当做的就是运用一定的手段促使学生高质量地进行思维。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思维,从一定程度上讲,还需要学生依赖一定的直观形象进行思维,这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上显得尤其重要。譬如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到中学,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就必须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自由自主地学习。多给初一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显得十分需要,注意多让初一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可以使得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能够在观察中培养思维的兴趣,提高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多让学生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实践性操作,显得尤为重要,更是学生科学思维的必然渴求。学生站的角度不一样,看的方向就有一定的区别。当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看,在课堂上就显得比较自由,可以来回走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和探究,就会比较轻松。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就会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努力探寻知识的奥秘。
二、让学生合作交流形成思维强化的合作态势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偶尔看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探究,看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那多是些形式或者就是作秀,缺乏合作探究的味,也完全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从平时学生数学学习及实践活动情况看,即使我們偶尔给学生合作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合作的空间,即便不谈合作的效果,学生的笑容也完全可以证明合作学习的必要。因此,数学课堂应当成为学生合作探求的学堂,也正因为如此,让学生合作探究应变成比较理想的追求。在让学生进行合作时,笔者也注意考虑一定的时机,需要合作,理所当然,不需要合作,绝不做表面文章。尤其要关注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思维火花的迸发,关注学生合作思维所生成的资源的利用。让学生在合作中产生新的合作探求着力点,这着力点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的教学活动的直白,每个学生的愿望都可能实现的基础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心心相印,可以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个着力点也应当是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的表现,在小组活动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着力点更应当是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棘手问题,是某个学生所不能解决的棘手问题,也是少数学生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当是必须凝聚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的问题。还可以是些比较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合作解决数学问题,从相关意义上讲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每个学生都张开思维的翅膀,形成激烈的思维碰撞,那么解决数学问题将会更顺利。
三、让学生实践创新形成思维强化的创新态势
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这对人才培养也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我们需要的是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学生,更需要的是具有合作交流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总不以发挥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为己任,而是以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领和技能为满足。殊不知这是有悖人才培养和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所以,数学教师必须把让学生实践创新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创新实践,笔者的追求。尤其对那些创新创造之资源因素广泛而又深刻的教学内容特别关注,譬如和学生一起探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断》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去创造、去发挥,更有意义地考虑到学生所学习的这部分内容的承上启下性。所以,在教学中大胆尝试让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再设置问题,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在让学生认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时,笔者从学生探求的角度考虑:让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这可以说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创新水平和能力的一个比较有效的举措。如让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进而让学生说出实践所得到的△ABC所具有的特征。这就从一定意义上使学生把实践行为转化成数学语言。
参考文献:
[1]黄丽君.生成性课程观下的资源开发路径.教育教学研究,2008.
[2]吴全会.转变知识教学观.新课程改革的诉求,2008.
[3]章龙珠.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初探.数理化学习,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