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50例临床观察

2015-01-06李宏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李宏杰

【摘 要】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期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经桡动脉途径行PCI,对照组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比较两组手术时间、PCI成功率、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PCI成功率方面,差异无计学意义(P>0.05);但在并发症方面,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3-0064-02

伴随我国逐步踏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因冠心病诱发的急性心衰及死亡人数呈正增长,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介入治疗被逐步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并取得满意效果,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传统途径是股动脉途径,在上世纪90年代,由荷兰医生Kiemenij研制成功,在临床得到广泛推广,但手术恢复时间长,患者痛苦大,容易诱发并发症的发生,传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操作中,手术入路出血占出血总数的70%[1],而严重出血是恶性心血管事件的一项独立预测因子。近年来,学者通过该技术延伸,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出血发生率得到显著改善。桡动脉位置表浅、邻近没有重要组织器官,腔隙细小容易压闭,桡动脉压迫器能快速而安全的止血。与传统股动脉途径对比,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对患者体位要求低、住院时间短等特点,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备受医生及家属青睐。我院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进行PCI,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45~85岁,平均(67±5.5)岁。疾病分类:心绞痛25例,心肌梗死25例;合并症:高血压10例,高血脂10例,糖尿病10例,吸烟 10例,遗传史5例,既往服用阿司匹林5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8~82岁,平均(62±3.5)岁。疾病分类:心绞痛20例,心肌梗死30例;合并症:高血压12例,高血脂11例,糖尿病13例,吸烟 7例,遗传史4例,既往服用阿司匹林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术前口服氯吡格雷0.5g、阿司匹林0.3g,患者Allen试验阳性,治疗组患者经桡动脉途径,临床首选右侧桡动脉为穿刺插管最佳部位,嘱患者平卧位,常规消毒右侧腹股沟区及右上臂,手臂平伸外展,手腕过伸位,与身体保持45°,常规铺巾,对所用物品进行消毒,1%利多卡因1ml局部浸润麻醉,进行桡动脉穿刺,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一般情况下,选择腕横纹下3 cm左右的桡动脉,此处搏动感最强。用手术刀尖切开穿刺点处皮肤,使用桡动脉穿刺包在患者手背腕关节处放置垫子,以利于桡动脉充盈,在桡骨茎突上1.5厘米处穿刺,成功后将导丝送入,进针方向与桡动脉走行保持一致,与皮肤呈30°,置入6F动脉鞘,当带鞘穿刺针见回血后,继续向前推送,穿透血管后撤出针芯,缓慢回撤塑料套管,待针芯喷血后放入导丝,送入5F造影导管,成功后经桡动脉鞘内注入硝酸甘油,避免桡动脉痉挛,给予肝素2000U降低血栓及血管闭塞的可能。根据患者的情况不同,选择不同的导引导管、导引导丝、球囊及支架进行PCI。术后立即将鞘管拔出,用桡动脉专用止血器或使用弹力绷带压迫止血4h。注意观察局部血液循环及有无局部渗血的情况。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途径,嘱患者平卧,选择右股动脉、腹股沟韧带下2cm处为穿刺点,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碘伏消毒,胫骨动脉穿刺后送入导丝,沿导丝插入6F动脉鞘,为了减少血栓的发生给予肝素钠注入,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给予肝素6000~10000U,术后拔出鞘管,局部按压15min后,用纱布或弹力绷带压迫止血,穿刺点下肢制动24h,密切观察局部血液循环及出血情况。

1.3 观察项目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PCI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上述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呈正态分布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PCI成功率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4 ±0.13)h,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21 ±0.14)h;在PCI成功率方面,治疗组为92%,对照组为94%,两组在手术时间、PCI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对比 治疗组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发生局部出血2例,穿刺部位感染1例,腰痛1例;对照组经股动脉途径穿刺,发生血栓1例,导尿2例,动脉痉挛2例,穿刺部位感染2例,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1例,假性动脉瘤2例,局部出血1例。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的诊疗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临床备受推广,曾一度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最佳途径,由于股动脉的管颈较粗,内径较大,不易痉挛,体表标志比较明显,介入操作比较方便,因此,穿刺的成功率也很高,但此路径也存在一定缺点,冠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股、髂动脉往往迂曲严重,血管并发症相对较多,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多发区,出血风险更高,进行介入操作时,容易引起粥样斑块脱落,甚至破裂。近年来,学者们研究发现[1],对于需要强化抗栓药物治疗的PCI患者,出血是诱发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经股动脉入路手术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出血风险。自我院开展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以来,半数以上冠心病患者完成支架植入术。如今人们更加重视降低医源性出血并发症,对于高龄人群,采用经桡动脉入路人数逐渐增多。桡动脉由肱动脉分出,位置表浅,正中神经独立走行,在前臂近端进入前臂后部,没有重要静脉,可有效避免经股动脉途径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即便桡动脉闭塞也不影响手部供血。同时,桡动脉具有管径细、方便压迫、出血容易受控制等优点,但伴随治疗例数的逐渐增多,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如桡动脉输送导管困难等。经桡动脉途径PCI,避免了压迫股动脉过程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术后不必制动,桡动脉不在关节周围,可以减少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引起的腰痛、排尿困难,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低,从而也减少了诱发肺栓塞的可能,增加了介入的安全性。冠脉介入治疗的目的是在冠状动脉靶病变处成功植入支架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患者术后必须平卧,增加了患者的不适,诱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增加,而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对于股动脉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但在复杂病变、左主干病变等情况下,橈动脉内径较细不能满足病变的要求,应首选股动脉路径。术前应对患者进行综合评定,分析病情,选择适宜的入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任何入路操作均应动作轻柔,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动脉搏动情况,从而促进桡动脉介入治疗不断完善及得到更好发展。

本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PCI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满意,术后不限制活动,减少了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费用减少,患者更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托波尔.介入心脏病学[M].5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316-582.

(收稿日期:2014.05.08)

猜你喜欢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低剂量低对比剂冠状动脉CTA个性化扫描方案的研究
蒙医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9例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冠脉分叉病变分支球囊保护技术与分支导丝技术的对照研究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提高成功率的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