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小麦生产历史、现状及发展潜力思考

2015-01-06任永源许剑锋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扬麦单产浙江省

怀 燕,任永源,许剑锋

(1.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2.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0)

浙江省小麦生产历史、现状及发展潜力思考

怀 燕1,任永源2,许剑锋1

(1.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2.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0)

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种植品种和栽培技术5方面的发展演变,系统总结了浙江省小麦生产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了小麦生产中存在单产水平低、生产规模小、种植效益低下等问题,探讨在种植面积和单产上的发展潜力及实现途径,并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对小麦生产发展提出建议。

浙江省;小麦;发展潜力

小麦是浙江省重要的冬种粮食作物。20世纪90年代以前,浙江省的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在农作物中处于第二位[1],之后小麦的种植面积逐年下滑,至2014年仅为8.21万hm2左右。本文在分析浙江省小麦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未来小麦生产发展的潜力,并就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小麦生产,提出建议和意见。

1 生产历史与现状

1.1 种植面积

1949年浙江省小麦种植面积为42.98万hm2,之后经历了下降、上升又快速下滑的过程。第一次明显下降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3年后由于双季连作稻面积逐步扩大,小麦面积逐年减少,1966年小麦种植面积仅21.56万hm2。小麦种植面积的上升阶段起始于70年代,当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偏春性早熟型、适合水田三熟制种植的小麦浙麦1号,小麦种植面积开始回升,1983年种植面积达到36.77万hm2,接近60年代的最高种植面积。80年代小麦的年平均种植面积达到32.53万hm2,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年平均种植面积最高的10年。小麦种植面积再次下滑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受种植业结构调整及种植效益下滑的影响,小麦平均播种面积重新回落至25.91万hm2,1999年小麦播种面积25.79万hm2,至2003年,仅剩7.15万hm2,期间小麦种植面积下降18.64万hm2,下降幅度高达72.3%。尽管2004年以来,为扶持小麦生产,国家及浙江省政府都出台了小麦生产补贴政策,小麦种植面积却在2008年下降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最低水平,仅5.95万hm2。之后小麦种植面积略有回升,2014年种植面积8.21万hm2(图1)。

图1 1949-2014年浙江省小麦种植面积的变化

1.2 单产

浙江省小麦的单产虽有年份间波动,但总体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20世纪50年代的平均单产0.86 t·hm-2,21世纪单产达到3.32 t·hm-2。1978年在播种面积突破26.67万hm2的同时,单产也突破了2.25 t·hm-2,2000年突破3.00 t· hm-2,2014年小麦单产达3.80 t·hm-2(图2)。

1.3 总产量

从浙江省小麦的总产量变化来看,1978-2000年总产量保持较高水平,每年都超过50万t,其余年份产量均低于50万t;20世纪80年代总产量出现高峰,一方面是由于播种面积的扩大,另一方面得益于单产的上升,1984年总产达到101.35万t;2000年后,随着播种面积的下降,总产量严重下滑,2014年,小麦总产量仅为31.17万t(图3)。

图2 1949-2014年浙江省小麦的单产情况

图3 1949-2014年浙江省小麦的总产情况

1.4 种植品种

新中国建立以来,浙江省小麦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随着每个阶段品种的演变和更换,小麦单产也稳步增长。

第一个阶段是从建国至60年代末,这个阶段以地方品种为主,50年代推广面积最多的品种是金华白蒲[2]。50年代末到60年代,引入抗锈病、丰产性好的矮粒多、南大2419、矮秆红、吉利等品种。

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到90年代,由地方品种向育成品种和引进品种演变。70年代开始,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杂交育种、原子能辐射等方法,先后选育出浙麦系列、钱江系列、核组系列、温麦系列等一批新品种。同时,浙江省种子系统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也从江苏等省市引进适宜浙江省种植的扬麦系列新品种。这一时期,浙江省小麦主要种植品种有浙麦l号、浙麦2号、扬麦5号、扬麦4号和钱江2号等品种。其中浙麦1号1984年栽培面积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50.1%[3]。小麦品种的更换,特别是早熟矮秆、耐病、丰产、适应性广的浙麦1号、浙麦2号的迅速推广应用,改变了历来品种多而乱,以迟熟、高秆为主的被动局面,形成了浙江省三熟制发展所需的以早熟品种为主、中迟熟品种合理搭配的布局,促进了小麦单产大幅度增长。

第三个阶段从90年代末至今。这一阶段,浙江省的小麦育种进入低谷,由江苏引进的扬麦系列品种逐渐成为主栽品种。据浙江省农业厅统计资料,2013年,扬麦12、扬麦11、扬麦158、扬麦18、扬麦13和扬麦20分别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30.6%,13.3%,12.8%,12.3%,5.0%和4.9%,合计占全省播种面积的78.9%。

1.5 栽培技术

浙江省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也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后至70年代末。这一阶段改变了之前小麦粗放的生产方式,技术上主要体现在播种质量的改进、施肥效率的提高及间作技术的应用3个方面。播种方式一般为稻田采取点播,旱地推广条播或密点播[2],麦田整地适当增加耕作深度。在施肥技术上,60年代对小麦的生育动态,提出“发、粗、挺”的形象指标,基肥根据土壤性质、前作物和总施肥量的不同来确定用量,基追肥的比例也有所不同。间作技术主要是小麦和豆科作物的间作,在同一块地上形成混合的群体结构,混合群体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及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总产量增加。

第二阶段是80年代至90年代末。这一阶段在栽培技术上的2项成果分别是稻田免耕种麦(稻板麦)的推广和以小麦叶龄促控技术为主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稻板麦目前已经基本普及,播种稻板麦受天气因素制约小,即使稻收获后遇小雨,仍能照常及时播种,有利于小麦充分利用光、温资源,为壮苗足穗奠定基础。稻板麦先播种后覆土,特别是机械开沟覆土的推广,使覆土一次完成,地平土碎,上虚下实,种子深浅一致,有利壮苗早发。叶龄促控技术为主的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全面了解小麦叶龄与生育期对应关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叶龄时期生育特点和主攻方向,抓住促控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因苗管理,采取叶龄促控技术措施。该技术首次有计划、有面积、有领导的大面积推广是在1986年,之后,各地在深入开展吨粮工程建设中,全面实施小麦等春粮高产模式栽培等丰收计划活动,大大促进了小麦栽培技术的提高。

第三阶段是21世纪以来,这个阶段小麦种植面积急剧下降,相应的栽培技术也得不到重视,各地栽培水平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退。目前,在小麦栽培中,普遍存在耕种粗放、播种量过大、施肥偏重前期忽略后期等问题。

2 存在问题

2.1 小麦单产水平低

浙江省小麦的单产虽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远远低于全国小麦平均水平,也低于周边省份。2012年浙江省小麦平均单产为3.64 t·hm-2,低于全国平均单产4.99 t·hm-2,也低于周边省份安徽5.36 t·hm-2、江苏4.92 t·hm-2、上海4.00 t· hm-2(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小麦单产低一方面是由于浙江省地理位置原因,大部分地区适合种植春性小麦;另一方面也和品种及栽培技术有关,浙江省的小麦品种更新慢,很多地方还在种植老品种扬麦158,另外抗赤霉病品种缺乏,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雨量、雨日、空气湿度和气温稳步上升,极易发生赤霉病,赤霉病对产量影响较大,它的发生已成为阻碍浙江省农民种植小麦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小麦的栽培管理普遍较粗放,播种质量低,施肥不科学,也影响了小麦单产的提高。

2.2 生产规模小,技术农民缺乏

由于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推进缓慢,目前浙江省小麦生产还是以单家单户为主,种植规模小,生产管理粗放,小农生产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限制了技术传播、机械发展、灾害防控等。

2.3 种植效益低下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统计,我国小麦每667 m2产值从2008年的663.06元上升到2013年的901.93元,成本从2008年的498.55元上升到2013年的914.71元,由于成本上升大于产值增加幅度,小麦每667 m2净利润从2008年的164.51元下降到2013年的-12.78元(图4),如果没有国家补贴,小麦生产将出现亏损。由于田租和劳动力成本高,浙江省的小麦生产在2000年就出现了局部亏损现象[4]。据宋正群[5]对嘉兴市南湖区18个村180户农户调查数据显示,不计人工成本、田租成本、国家补贴的情况下,2013年小麦收益仅为5 460元·hm-2,即每667 m2收益364元。种植效益低下是制约浙江省小麦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图4 全国小麦每667 m2的收益情况

3 生产潜力

3.1 种植面积发展潜力

浙江省小麦种植面积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低值5.43万hm2,之后虽然种植效益有所下降,种植面积却出现了回升,至2014年种植面积达8.21万hm2,这可能和小麦便于机械化操作有关。随着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紧缺及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进一步推进,种植技术相对简单、机械化较高的小麦种植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3.2 单产增长潜力

小麦生产发展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种植效益的问题,增加单产是提高种植效益的有效方法。浙江省的小麦单产远低于周边地区,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提高浙江省小麦单产要从引进种植高产、优质、抗病品种,提高栽培技术水平等方面下功夫。

4 发展建议

4.1 加强政策扶持,降低小麦种植成本

2004年国家出台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之后对浙江省陆续实施了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浙江省政府还自主制定并实施了规模种粮补贴、订单粮食奖励、大小麦政策性保险、种粮大户贴息贷款等多项农业直接补贴政策,逐步加大对小麦种植的补贴支持力度。虽然补贴额度加大,但农民的小麦种植成本并没有下降,主要是由于土地流转成本的增加。不少种植大户反应,增加的种植补贴还没领到,土地租金已经上涨。部分地区由于土地流转后种植经济作物效益较高,带动土地租金的上涨,上涨幅度远远超过补贴增加额度。为确保降低小麦种植成本,建议对种植小麦的土地流转资金给以适当补助。

4.2 开展小麦品种研究、引进与示范

70-90年代,浙江省小麦育种工作颇有成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了不少新品种。其中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浙麦1号在1973-1997年累计种植面积达236万hm2[3],成为当时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目前,大部分科研机构停止了小麦育种工作,建议相关农业职能部门恢复开展小麦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整理及新品种引进选育工作,着重开展高产、优质、抗病小麦的筛选和选育、引进与示范工作。

4.3 开展小麦优良品种配套生产栽培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

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重点解决目前生产中存在的播种质量低下、播种量过大、施肥不合理等问题,总结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结合浙江省小麦高产创建,加强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小麦生产效益与生态协同发展。

[1] 杨崇力.对浙江省小麦生产和育种的思考[J].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96(5):2-4.

[2] 浙江省农业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农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4:635-638.

[3] 朱国荣,丁长命.浙江省小麦种植品种的演变及主要品种稳定性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1999(1):15-17.

[4] 许德信,王岳钧.浙江省小麦生产的现状和建议[J].种子世界,2000(11):28.

[5] 宋正群.嘉兴市南湖区小麦生产经济效益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4(7):1103-1104.

(责任编辑:侯春晓)

S 512.1

:A

:0528-9017(2015)10-1535-03

文献著录格式:怀燕,任永源,许剑锋.浙江省小麦生产历史、现状及发展潜力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0):1535-1537,1541.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1002

2015-06-06

怀 燕(1972-),女,浙江杭州人,博士,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592778787@qq.com。

猜你喜欢

扬麦单产浙江省
2021-2022年潢川县稻麦轮作区优质小麦品种展示试验
晚播对苏州南部地区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扬麦系列小麦品种的饼干品质分析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扬麦系列品种品质性状分析及育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