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物看古代岑溪

2015-01-06刘统载

西江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花果山铜鼓遗址

● 刘统载

从文物看古代岑溪

● 刘统载

文物有证史、考史、补史之功。

——题记

以前有不少人认为,岑溪是明清之后才开发的蛮荒之地。1991年5月在岑溪糯垌花果山发现战国墓群,出土了100余件珍贵文物,有鼎、剑、矛、钺、斧、刮刀等青铜器和瓮罐盒杯等印纹陶器,涵盖了兵器、工具、生活用具等。这次重大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岑溪历史的认识。

东汉曲尺式陶屋(出土于波塘镇街北一公里的“石浪尾”)

战国水波米字纹大陶罐(出土于糯垌镇花果山)

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

岑溪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属丘陵地区,史前古人类活动频繁。据考古证实,岑溪的古代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1963年至2011年近半个世纪,岑溪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文物普查和田野考古,分别在糯垌、安平、岑城、马路、南渡的一些河谷低丘山坡上,发现新石器遗址和石器散布点共18处,共采集石斧、石铲、石锛、砺石等文化遗物300余件。比较重要的遗址分别有:安平镇的安平遗址、糯垌新塘村富礼遗址、南渡盘古的丰根遗址等。

安平遗址位于安平镇中学西侧20米处,该处为一平缓山坡,1964年1月,广西文物队在这里普查时发现石斧、石铲、原始陶片达150余件;近年岑溪市文管所在复查该遗址时,亦采集到石斧、石铲等文物20余件。这些文化遗物器型不大,一般长8~10厘米,宽4~5厘米,厚2~3厘米,质料以砾石(河卵石)为主,其制作方法原始,多数是将砾石敲击出坯型后磨制而成,遗物散布面积达800平方米。

富礼遗址位于糯垌新塘村的富礼南坡,石器出土南坡山腰至山脚的坡地上,有石斧、石铲、砺石等。1963年冬,广西文物队在此地调查时发现石器100余件,近年普查发现石器10多件,质料为黄色砂岩,松软易磨,遗物散布面积约600平方米。该遗址保存较好,于1998年5月公布为岑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丰根遗址位于南渡盘古丰根村背山坡,从山脚至山腰均有石器散布,村民在田垌挖泥打砖瓦,有时都会发现有石斧。该处出土的都是双肩石斧,系砾石磨制而成。同时发现石器散布点有10余处,分别是糯垌的古龙坡、界牌山、昙卢山、同心坡、古笠坡、古淡;岑城的思英山坡、百足山;南渡的龙嘴垌山坡、南蛇山、平西村;安平的鱼头岭、罗同村;马路的云松岭等。

遗址和石器散布地,都是在一些河谷的低矮平缓山坡上,背山面水,周围有较广阔的田野或坡地,有河流,自然环境适宜古人劳动和居住。从出土的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经济生活,主要是靠采集和渔猎,肩石斧、石铲的出现,表明已开始出现原始农业生产。据我区著名考古专家、原广西博物馆馆长蒋廷瑜先生研究认为,糯垌古龙坡等地出土的溜肩长身型石斧,其年代已有7000年左右。众多遗址、遗物说明,至少在5000多年以前,岑溪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有先民在这里披荆斩棘、劳动生产、繁衍生息,一直延续到青铜器时代。

春秋战国两汉文物丰富多彩

1987年4月,岑溪发现一只西周时期的青铜甬钟,钟高25厘米、宽15厘米、重7500克。青铜甬钟是古代祭祀或宴飨的乐器,始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经鉴定,该钟距今约2800年左右,是岑溪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器。

1991年,岑溪在糯垌花果山建板厂时,发现了一处庞大的战国墓群,面积约16000平方米,当时仅清理约150平方米的面积,就发现地下有10座战国古墓,古墓分布密集、有序,大多数墓内陪葬有剑、矛、钺之类的青铜兵器,墓葬底设腰坑,坑内置一印纹陶瓮或陶罐,葬式具有独特浓厚的地方特色。

为何古墓内有剑、矛等青铜兵器呢?这与当时尚武习俗有关。岑溪地属百越,汉书记载:“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先秦时期当地的古人比较崇武好斗且喜爱兵器,所以人死后,就将死者生前用过的武器拿去陪葬。

从花果山古墓密集有序、方向基本一致等现象分析考证,专家认为花果山很可能是生活于这一地区的西瓯部族中的一支,他们最早融合于华夏民族。

花果山战国墓先后发现文物100余件,发现的青铜器有剑、矛、斧、钺、镞等,印纹陶器有瓮、罐、碗、杯等,还发现原始瓷器,品种十分丰富。其中一件水波米字纹大陶罐,被国内最权威的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曾专程送到广西博物馆进行展览,此文物如今已成岑溪市文管所的镇馆之宝。

秦汉时期设郡县,岑溪在秦属南海郡,汉属猛陵县地。秦汉时期,由于大批中原人南徙,与岭南人民共同开发,岑溪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从出土的两汉文物也可窥其一二。

1992年7月修建岑罗二级公路,在大埌路路段发掘出一批西汉文物,出土印纹陶罐、陶钵、陶盂、三足陶盒、陶纺轮、琉璃珠等。东汉时期的出土文物更为丰富,早在1964年,广西文物队在糯垌大竹村附近,就发掘了一座东汉砖室墓,出土陶罐、青瓷碗、铜片、银饰、五铢钱等器物23件。

1990年10月,波塘镇农民莫品良在波塘至合水公路的山脚挖砖窑,发现一座东汉墓,文管所获讯后从莫家征集回陶器文物19件,有陶屋、陶仓、陶灶、陶井、方格纹陶罐、三足陶釜、直身罐等。2004年6月岑溪高速公路穿过新塘村的古墓群,广西文物队、梧州博物馆、岑溪文管所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发掘,共发掘东汉墓九座。有土坑墓和砖室墓,砖室墓早年被盗一空。在土坑墓发现一批文物,有铜镜、铁环首刀、五铢钱、陶罐、纺轮等。

东汉中晚期,厚葬之风盛行,墓葬规模的大小以及陪葬品的多少,是墓主身份的一种标志,建砖室墓也较为风行。当时人们认为人死后就会羽化飞升到另一个世界,仍然能够如同生前一样生活,所以在波塘的墓中发现随葬品有较多的罐、釜、坛、壶之类的日常用具,内还装有谷粟等作物种子及食物。而无法随带的房屋、仓、井、灶,就制成模型入葬。模型陶屋内有俑舂米,后院养有肥猪,生活所需的井、灶,这些模型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从侧面反映了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当地已步入较为稳定的农业经济时代。

据记载,自明清以来,岑溪共发掘15面铜鼓,最为著名的是一面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五铢钱纹铜鼓。五铢钱纹铜鼓的出土,也证明了汉代时期岑溪曾经的辉煌。这面鼓是1953年在县城附近修路时发现的,1954年调入广西博物馆,1959年又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该类型铜鼓目前全国仅存一只。它高大凝重,浑身黝黑发亮,尤显光滑。其鼓面、腰足部装饰5圈五铢钱纹,纹饰精美独特,它是铜鼓铸造发达时期的典型。当时拥有铜鼓者,是统治一方的豪强,正如《隋书·地理志》记载:“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太平御览》记载:“有鼓者极为豪强。”拥有以五铢钱作为装饰者更是独一无二,它也是古人“以富为雄”思想的反映。在全国3000多面铜鼓中,仅岑溪出土的这面五铢钱纹铜鼓脱颖而出,获出国参展的殊荣。1976年3月,这面铜鼓作为国宝级文物,被选送参加在日本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青铜器展览》,历时一个月,前来参观的人数达40多万,轰动东瀛,蜚声海外。

唐宋元明清文物异彩纷呈

岑溪在秦汉时设郡县,直到唐至德二年(757年)始有岑溪之称。1963年,广西文物队专家在南渡义新发现了一处窑址,几十座马蹄窑分布于黄华河边的田垌中。1989年建沙砖厂,发现一批有明显唐代特征的碗、盘出土,后经专家鉴定,应是南渡窑的早期产品,其中5件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碗有四种式样,都比较厚重,碗内有支钉痕,足部为实心圆饼形,为典型的唐代产品。2002年4月,在岑城思孟村庙岭发现一处宋代窑址,为斜坡式龙窑,长约20米,依山而筑,在四周发现许多红砖、残匣钵、垫饼和碗足残片,遗物俯拾皆是。从采集到的瓷器残件看,当时庙岭窑烧制有碗、碟,瓷胎薄而轻巧。碗的造型多为敞口,小圈足,并且有葵口碗、瓜棱罐等北宋时期的典型品种出现。据此推断,庙岭窑址烧造年代当在北宋(960—1127年)时期。因当地人口增长较快,商业日益繁荣,人们对日用瓷的需求大大增加,因而庙岭窑也应运而生。

东汉雷纹铜鼓(出土于诚谏镇陀村古藏自然村)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963年,在岑城的思英村西南,发现一处冶炼遗址。在约2万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大量铁渣,在简塘岭发现有40厘米厚的铁渣、炭灰堆积,同时发现犁头范模。大坡冲一带还发现开采过的原始矿穴,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可见,宋代岑溪的冶炼手工业是较为发达的。

元代受异族统治,元朝统治者对其他民族实行压迫歧视和严格限制,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社会长期处于动荡之中,目前岑溪未发现有明显的元朝文物。

明末清初,岑溪饱受战乱之苦。南渡一带百姓为了避难,只得在村庄附近的高山上修筑石城堡。每遇兵乱,村民就上山入城堡踞险自卫。2008年,文管所在南渡的古太村背的白狗山顶,发现在险峻的山顶上,用石头叠砌成六七百米长的环形石墙,墙高2米多,设门出入,城堡内地势平缓,可容数千人栖身。

清乾隆之后,岑溪经历多年的休养生息,进入盛世,地方较为安定,人民生活逐渐富足,各乡风行兴建祠堂庙宇、祭祖敬神,城乡祠堂庙宇几乎无处不有,目前保存较好的有南渡邓公庙和关帝庙,均列为省级、市级文保单位。在近年的文物“三普”登记中,在册的清代祠庙、古民居就有47处之多。这些古建筑的雕刻、壁画、灰塑装饰精致,散发出浓烈的历史、艺术和人文气息。

战国单鼻“王”字铜矛(出土于糯垌镇花果山)

战国圆首双箍饕餮纹铜剑(出土于糯垌镇花果山)

战国方耳浅腹铜鼎(出土于糯垌镇花果山)

岑溪在历史上开发较早,在唐代就已开办县学,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岑溪市建于南朝的孝子祠和清代的“五世衍祥”牌坊,也证明了岑溪自古以来就是重孝道、尊耆老的礼仪之邦,文明之地。

1987年在昙容罗斗坡唐家大屋发现的唐氏家祠碑和筋竹望闾的李公家修祠的族规碑,碑文各洋洋数千字,碑中所倡导的“敦孝悌”、“息讼睦邻”、“尊老爱幼”、“绝四戒”(嫖、赌、饮、吹),反映了古代民间对传统文化的尊崇。碑中还规定对读书习武中的佼佼者实行重奖,这些激励措施对地方文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书院私塾林立,文风鼎盛,进士举人辈出,仅在咸丰二年(1 8 5 2年)至光绪廿九年(1903年)的51年间,岑溪就考中进士9名,考中举人28名。

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岑溪的历史文物和遗迹陆续被发现,跨越时空达5000多年,显示出岑溪深厚的历史底蕴。从这些文物中,也可窥见岑溪古代社会的概貌和历史进程。

责任编辑:傅燕兰

猜你喜欢

花果山铜鼓遗址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石头山变身“花果山”怒江峡谷打造智慧农园样本
假如我是孙悟空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广西铜鼓千年历史的欢歌
东兰铜鼓响八方
酱爆西游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