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船运业与相关民俗

2015-01-06苏文龙

西江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船家纤夫大船

● 苏文龙

风情风物

古代船运业与相关民俗

● 苏文龙

梧州是粤桂水运枢纽,船运业兴旺发达,古代有许多长途货运大船走南宁、上桂林、下广州,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船家有惯例。有些船只在“尾棚”上竖起一根竹竿,顶端有一个用竹篾编织而成的“十字加个圈”的图案,行家知道这叫做“插花”,此船要转让。如果这竹竿上挂有一顶雨帽,就表示这里要招工。

船家有禁忌。上、下船都不能跨过船头,要走跳板。走长途的第一餐称为“打牙祭”,船家先敬河神再喝酒开饭。喝酒吃鸡时,撑头篙的师傅先吃鸡头,象征抬头见喜大吉大利,其他人方可下筷;拉头缆的师傅吃鸡翅,象征拉缆时大船轻快如飞;鸡肾是船主的专利,象征老板发财皆大欢喜。第一筷夹菜时必须看准,夹到什么就吃什么,即使有骨头也要呑下肚子里,不能吐出来,否则就会退财。第二筷可以随意夹菜,没有太多讲究。开饭时,饭瓢叫做抓把子,用筷子叫撑竹篙,用调羹叫做划板艇。船家怕翻船,吃鱼时不能把整条鱼翻转过来。

船家有习惯。开船要“起锚”,停泊要“抛锚”。上航大船扯起风帆,借助风力推动大船沿江而上。一般船只仅需竖立单桅杆,长途货运大船竖立“孖基桅”,即两条大杉木竖立如“人”字形的高大桅杆,以便挂起足够大的风帆。船主晚上在舵盘点香,祈求一路平安;在桅杆点香,祈盼一帆风顺;在船头酹酒,祝愿前程似锦。

一帆风顺不常有,这时候水手们只好背着“缆袋”,用“缆鸡”扣紧纤绳,拉纤前进。“缆袋”用布料制成,“缆鸡”是用竹根制作而成的小巧灵活的控制机关,平时它在“缆袋”的末端并扣紧纤绳,必要时拉动机关可以使“缆袋”与纤绳脱钩。拉头缆者具有一往无前的气概:在人迹罕至之处披荆斩棘走出小路;在遇到小河口时毅然跳入水中独自带着纤绳过河。人们赞誉拉头缆者,就把勇于做事的带头人也喻为“拉头缆”。

在悬崖上拉纤很危险。大船过山角时,水流被山角阻挡,湍急的水流就射向江心,如果大船把握不好航向,强大的水力就会使船头一横,大船的纵向与纤绳方向呈“丁”字形,桅杆就变成侧向拉船的杠杆。此时如果纤夫仍然用力拉纤,侧向拉船之力很容易弄翻大船,纤夫也会跌落悬崖,坠入滚滚急流之中,非常危险。纤夫忌讳“坠落”,说这是“飚升”。引申开去,大船上山角时“船头一横”的危险现象也被称为“飚升”。此时“缆鸡”就是一个应急装置:警惕的纤夫拉动“缆鸡”,让“缆袋”瞬间脱离纤绳,则“飚升”的大船不会侧翻,纤夫也没有危险。

水手工作既辛苦,又危险,受到人们轻视,所以水手被称为“笃水鬼”。另有一说:大船航行于两广,水涨水退,河边积满淤泥,撑篙便会“笃”到这些淤泥。粤语把淤泥称为“烂湴”,笃音“督”,湴音“办”,因此水手们也被称为“两广督办”(两广笃湴)。古代航道没有航标,水手们经验丰富,也熟识水路歌。水路歌历数从佛山到南宁的急流、险滩、暗礁,也可随意插入各地的风土人情,因而有多种版本。例如说到梧州风土人情,有“抚河妹仔会出手拉人”(指旧时妓女拉客,抚河即桂江)。

行船走马三分险,特别是那些险要之处,例如赤水至泗化洲水域星罗棋布的鱼岛石林,以及贵县(今贵港市)附近水流湍急的伏波滩。大船上航时船主早已养成习惯:到泗化洲青山庙与贵县伏波庙烧香,祈求菩萨保佑平安。有时候大船在浅水滩触礁,尖锐的礁石顶穿船底,船家忌讳说“触礁”,就说这是大船“戴戒指”。此时要采用应急措施暂渡难关:在进水处用适量的大米覆盖木板钉牢,大米遇水会发涨,可以暂缓河水大量灌进船舱(少量渗水无妨)。这种应急措施叫做“钉陀”。古代兵荒马乱,在龙潭峡、石良角等险要处都有毛贼,下航的大船便把一个盛有钱物的竹筒放入河中,让山大王划艇自取。山大王不想断绝财路,便得礼饶人,放过大船,这就叫做“盗亦有道”。

洪水期间,满载货物的大船顺流而下,到梧州停泊时,场面惊心动魄:许多大船一艘艘排开到江心,湍急的水流挟带着船只迅猛下移,眼见得就要撞向停泊的船。水手们迅速收拾木桨,立刻操起一头带铁钩、另一头带铁叉的船篙竹,众人“一勾搭、二推撑、三落帘”,助船寻求泊位。所谓“一勾搭”,是指撑头篙者用头带铁钩的竹篙紧紧地钩住即将靠近的大船,遏制船只急速下滑之势。“二推撑”,是指撑二三篙者用头带铁叉的竹篙,紧紧地撑着停泊的船,遏制船只与停泊的船相碰之势。“三落帘”就是船只与停泊的船即将相碰时,船家适时把“帘”放到两船之间,缓解两船相碰的破坏力,以便挤压出一个容得船只靠泊的空间(泊位)。撑头篙者具有上乘的功夫和超人的力量,随时都可变勾为撑,或者变撑为勾,这一勾一撑,恰到好处。大家都要眼明手快,配合默契,不容稍有差池,否则两船碰撞,船只就有翻沉的危险。“帘”,乃是橄榄形的碰撞缓冲器,用粗大藤条编织而成,腰部最粗处大如水桶。俗话说竞争双方互相“帘硬”,源自大船“埋头”的场景:寻找罅隙,“帘硬”对方,用力挤压,谋求泊位。

近代,机器动力船多了,西江航道就出现了“大船追小船”的景象。其中先行的小船叫做“湿底”,后行的大船叫做“花尾渡”。“湿底”是蒸汽机动力船,“花尾渡”是走广州、江门或者南宁、柳州的豪华大客船,好像是一座“会走的楼台”。后者没有动力,全靠前者拖动,两船之间有一条钢丝绳缆连接,远看像是大船追小船。航行到山角或者前方有船时,“湿底”便会鸣笛示警,提醒对方注意避让,这时“大船追小船,追得小船呜呜叫”。这两船不离不弃,可以喻为男女追逐。在即将“埋头”时,两船并排靠拢过来固定在一起航行,称为“拍拖”,于是恋人上街时手拉手被喻为“拍拖”,进而引申为谈恋爱也称之为“拍拖”。如果航行途中遇到险情,水手就会抡起“太平斧”紧急斩断绳缆,让“湿底”和“花尾渡”分开,因此恋人中途分手就称为“斩缆”。

现在,西江黄金水道可以通航两千吨级大铁船,当年的木船成为历史,但“抛锚”、“泊位”、“拍拖”、“斩缆”、“拉头缆”、“一帆风顺”等词语,在今天仍在使用。

责任编辑:傅燕兰

猜你喜欢

船家纤夫大船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有效沟通
常识:端午节快乐
纤夫号子
一艘大船去远航
丰子恺送画
变脸有“理由”
摆渡
暮秋,想起嘉陵江的纤夫
造艘大船去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