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铜镜
2015-01-06彭众
● 彭 众
贺州铜镜
● 彭 众
西汉七乳禽兽纹铜镜(出土于贺州市铺门镇河东村)
我国的铜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相当发展,但仅限于统治阶级使用。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铜镜使用的人群扩大到一般的封建地主阶级等有钱人家,西汉开始大量流行。
贺州在西汉早期属南越国,直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正式归汉。贺州市境内发现的最早的铜镜,是西汉中期铜镜。贺州市铜镜在全部文物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少,不到千分之一。墓葬铜镜出土率也非常低,不足百分之十。因为铜镜数量少,又非常精美,所以显得特别珍贵。
一、西汉七乳禽兽纹铜镜。此镜内区有四短横按星形排列,外区有由凸线条构成的禽图案和半月形图案。两组不同的半月形图案由乳钉间隔,六小禽共构成大三组对峙图案环形排列,另一展翅大母禽位于环带图案接近闭合处,这样,一母六子七乳钉组成了闭合的环带图案。镜沿内区纹有一周栉齿纹组成闭合环带图案,镜沿外区由连续的水波纹组成闭合环带图案,镜沿平直。
南朝梁简文帝《望月》诗中咏道:“流辉入画堂,初照上梅梁,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说的正是这类七乳镜。此镜之纹较为特别,没有其他的西汉镜深厚的纹饰感,纹饰显得浅而柔弱。从铸造工艺上看,此镜和大部分西汉镜有明显差别,特别是在湖南以北,这样的镜子是非常少见的。因此,一般认为,此镜是贺州或贺州稍远的偏远地区铸造的,反映了当时处于偏远的贺州生产工艺的铸造水平,有较高的价值。
二、西汉晚期昭明镜。此镜半球钮,圆钮座,内区由简化的枝叶纹、连弧纹组成,外区为环状铭文带,最外区是环云气纹带,镜沿平直。
昭明镜是汉宣帝至王莽前非常流行的一种汉镜。初始时,铭文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然雍塞而不泄”,铭文内容为自夸镜子漂亮。此昭明镜的个别字,难以辨认,“泄”字也少了三点水,显得相当草率。西汉铜镜越到后来,缺字少划的情况越是普遍,书写也很随意。此镜出土于西汉晚期墓葬,葬式很讲究,墓中人应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将士。此昭明镜,无论从器物特征还是墓葬情况判断,都为西汉晚期镜,在一定意义上可作为断代的参考器物。
三、东汉禽兽规矩纹镜。此镜圆钮,四叶纹钮座,钮座外一大方框,方框外有八乳钉,TLV(用像T、L、V字母形状的纹饰)分成四方八区。最外区有云气纹带。镜沿由内往外各有一锯齿纹带和水波纹带,镜沿斜面。
这种规矩纹,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模式,中间方格表示大地,镜子外形是圆的表示天,即天圆地方。镜子周围是天云气纹,表示天上的云气。所以,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这种镜子的纹样是代表了天地的框架,象征宇宙的图案。
TLV流行于西汉晚期,是王莽及其以后的东汉早期特别流行的一种镜子。此镜器形符合东汉特征,是东汉早期的一面铜镜。
此镜纹饰模糊,主要是因为同一镜模经过大量生产后的结果,也反映了当时铜镜生产已进入了规模化、商品化大生产的阶段。
四、东汉龙虎对峙铜镜。此镜出土于贺州的三国墓,半球钮,圆钮座。内区用线条构图,有一龙一虎绕钮对称分布,龙虎之首呈相对峙状,外区是云气纹带。镜沿内为锯齿纹带,镜沿外为连续水波纹带,镜沿斜面。
东汉中期始流行神兽镜。此镜纹饰清晰,简练的线条把龙虎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表现出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也是我国铜镜铸造技术处于高潮时期的典型作品。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和三国战乱,社会经济严重倒退,青铜镜铸造工艺水平一落千丈,处于历史低谷。当时经济状况最好的魏国,铜镜铸造水平差。此时,吴国的财政经济较其他二国最为困难。贺州当时属吴国,能在此时铸造出和使用如此精美的铜镜,难度极大。
由于铜镜属于耐用品,可以几代人相传下来使用,东汉铜镜传到三国是很正常的,所以,此铜镜虽然出现在三国墓葬中,但我们认为生产年代仍是东汉。
五、东汉青盖龙虎铜镜。此镜半球钮,圆钮座,钮座外围有七组“一二一川”组成的环带图案。内区有线条浮雕两龙两虎,龙虎呈对峙状。外区为环状铭文带,上书:“青盖作镜真太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名山采芝草,长保二亲国之保”,次外区有环形云气纹带。镜沿内为锯齿纹带,镜沿外为连续水波纹带,镜沿平直稍斜。
铭文提及的“青盖”,是东汉一铸镜名家,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他铸的铜镜。“青盖作镜真太巧”,是说他铸的镜子铸得好,有广告的作用。“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名山采芝草,长保二亲国之保”,表达汉代人当时都希望长生不死,想成为神仙。要想升仙,必须身体比较轻,所以渴了以后喝山上的玉泉,饥了以后吃几个枣。吃得少,身体就轻了,成仙后就可以浮游名山长生不老了。
六、唐中期团花铜镜。此镜圆钮,圆钮座,钮座周有六花瓣,区内广画面式四团簇花分布,镜沿窄,葵花形。广画面铜镜在唐盛时期特别流行,葵花形镜也是唐镜的主要器形之一。
七、唐代海兽葡萄镜。此镜圆形,兽形钮,内区饰四只海兽在攀援葡萄枝,葡萄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不管从哪个方向看,海兽都是昂首扭身,两只小眼睛对视着观察者,特别生动有趣。外区葡萄枝蔓挂着果实,八鸾鸟在枝蔓中相间排列,组成环状带图案。
历史上,宋人称此种镜子为海马葡萄镜。近现代,也有日本学者把这种镜子叫做“多谜之镜”,即有很多谜没解开。比如,镜子为什么叫海兽、海马,兽与葡萄为什么组合在一起等。有的日本学者还为这种镜起了个非常好的名称,叫做“连接欧亚文明之镜”,因为它是把中国的传统图纹,即从汉代以来的吉祥瑞兽,与西方传进来的葡萄结合到一块。的确,唐代海兽葡萄镜的产生,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
海兽葡萄镜银白色的较多,但此镜无论镜面还是镜背,都是黑漆色。这种镜子出现于唐初,武则天时期最为盛行,一直延续到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从工艺上看,此镜铸造年代当为唐中期偏晚。
八、宋代铜镜。此镜器型有所变化,质量明显下降。一般来说,北宋时缠枝花草镜弱枝细叶,意匠纤巧,柔美自然;南宋镜纹趋向模糊。重实用而不重花纹,是宋镜的特点。
宋镜在器型上,除承唐镜外,还出现带柄镜、亚形镜等多种多样的镜形。镜形多样,也是宋镜的特点。
九、明清铜镜。明代二铜镜,皆凸弦纹,素面,偏平的圆钮或半圆钮,圆钮镜钮上有“薛怀泉造”钤记。两镜体较宋镜厚实,黄铜色。一窄沿,一宽沿。
宋以后,锡贵重,铜一般不再含锡或只含少量锡,用锌铅代替,故铜色呈现黄色。明代精铜铸器有所成就,但成熟的黄铜配制技术产生在明末,因此,一般来说,明铜黄中泛白,清铜黄中泛黄。明铜冶炼技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对区别明清铜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研究在贺州出土的铜镜,也是在研究古贺州各个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对全面理清古贺州社会面貌有相当大的作用。
(选自《贺州文史》第四辑)
责任编辑:傅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