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版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2015-01-05李利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古诗新课标小学

李利芳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古诗的重视以及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古诗在语言文字上的特殊性,小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 语文 古诗 教学

近年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古代优秀诗篇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是明确提出了背诵古诗的具体要求,并推荐了小学生必背的七十五首古诗,进一步肯定了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古诗在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不少差别,所以古诗的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下面我们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诗为例,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通过古今词义的对比,准确理解古诗中一些重点词的意义

准确把握词义是理解、赏析一首古诗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由于现代汉语不仅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更是有所发展,所以一些词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古今词义有细微的区别,有的则古今词义毫无联系,这给小学生理解古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明确其古今意义的变化,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对每个词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重点讲解,深入浅出,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诗的原意,而不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如: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走,在这里是“跑”的意思,前面有“急”修饰,后面又指出目的是“追黄蝶”,所以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行走”,如“走马观花”只有理解成骑着奔跑的马观花才是准确的。

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危,在这里是“高”的意思,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危险,虽然高的地方可能有危险,这两个意义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危”的常用义。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但,在这里是“只”的意思,这也是它在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义,又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缠绢。”(苏轼《水调歌头》)可是在现代汉语中它的常用义却是一个指转折的连词。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在这里是“因为”的意思,但是它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却是一个动词,二者没有任何联系。

二.通过品读古诗,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传入,不少人开始热衷于西方的“洋节日”,却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并不了解我国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等。所以,在掀起“国学热”的今天,我们在学习古诗时,除了准确理解字词,更要品味其诗情,了解其丰富深遂的内涵,让小学生在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青少年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如:

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称“七夕”,中国民间有“乞巧”的习俗,故七夕又称“乞巧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正因为妇孺皆知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所以“七夕”现在也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白色情人节”。可见学习这一首古诗,在正确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更应该让小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一些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讲述牛郎织女为什么要在七月七日这天相会,让学生体会牛郎织女的坚贞感情、喜鹊的无私奉献和王母娘娘的独断专横等,以及在这一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习俗。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到乞巧节的由来,又通过生动的爱情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而且把这首诗和李商隐的《嫦娥》结合起来教学更是相得益彰,让小学生对我国的神话故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三.注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古人曾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好书不压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而学习古诗更是需要诵读,孙洙《唐诗三百首序》曾指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朱熹也说过:“诗须是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汁味,方有所益。”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的阶段目标里也都有对诵读的具体要求,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可见,诵读对于古诗的学习与领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诗歌由于其形式的短小,语言更加的简洁、凝练,同时由于其押韵的要求,读起来都铿锵有声、朗朗上口,这些都使我们无法忽略其语言的优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小学生的诵读能力,除了一般的齐读、领读、范读、个性化朗读等方式外,更要让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注意节奏与重音,自己感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真正做到用情感读、用心读。如: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不仅“高”、“绦”、“刀”押韵,读起来韵律和协动听,而且运用了“碧”、“绿”一些颜色词,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色彩亮丽的美景,还把柳树比拟成了妙龄少女,把二月春风比喻成了剪刀。所以我们在诵读这首诗时,既要通过节拍、重音等的变化读得抑扬顿挫、声正腔圆,又要带着喜悦和惊奇的感情去读。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在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也让他们仔细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小学生对诗意的准确理解

随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从形式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旧模式,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平面化教学转向了有声有形的立体化教学,有效地扩充了课本资源,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黄海滨就说到“多媒体形象、直观、快捷、形式多样的特点, 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综合手段, 把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活的东西, 加大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 使学生从多角度轻松愉快地接受教师所发布的信息, 从而避免了老师枯燥无味的讲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小学生准确理解诗意有很大的帮助。如:

曹植《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这里涉及到的意象有关于植物的“漉菽”,也有关于器皿的“萁”、“釜”,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这些词都成了古用今废词,小学生更是无法想象它们究竟是什么东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借用多媒体运用图片的方式给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以更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快速理解词意与诗意,掌握新的知识。

但是任何事实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也一样,有的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精心搜集、设计各种各样的图片、视频等,希望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际上却没有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甚至养成了学生懒惰的习惯,只等着教师“喂”给他们吃。如: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庐山瀑布的美景直接展示给学生,形象逼真,但是学生除了发出“真美”、“很美”的感叹之外,就很少有其它想法了。事实上,我们可以先讲解字词,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描绘一幅这样的美景,最后再把学生自己描绘的图画和教师展示的图画作一个比较,探讨彼此之间的优缺点,提醒学生要抓住诗中的“紫烟”、“遥看”、“直下”、“落”等字眼,突出诗人观景时看到的景物与角度,以及瀑布飞流直泻时的雄伟奇丽等。这样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快速准确地理解古诗,体会作者运用大胆的夸张与形象的比喻来描绘祖国大自然的美好与壮丽,而且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所以“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 那么教师就成了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能起到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教师只有恰到好处的使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满堂课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只会让学生等着吃食,却失去了主动寻食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运用一些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学生对古诗、对中国深邃的古典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古诗新课标小学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劳劳亭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