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2015-01-05魏林灵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人文素质实践探索

魏林灵

内容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必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关系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反思,结合专业教学实践对专业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所作的一些实践性探索,主要反映在渗透什么、怎么渗透、谁来渗透这三方面。努力将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关键词:专业教育 人文素质 实践探索

高职教育从前期的规模发展到现在的内涵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而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其核心是培育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但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背景下,专业教育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通过分析反思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结合专业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对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作实践探索。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现状及反思

1.现状

(1)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定位不清、实施途径缺乏职教特色。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如何健康持续发展,即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与和谐的职业人,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高职院校虽然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足,尤其是素养培养目标只是一种点缀式的描述,缺少对目标的清晰定位。由于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课程设置时多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开设一些缩略版的文史、艺术类的课程,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也是可想而知,其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显得尤为突出,这也影响到高职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

(2)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养与社会期望存在较大落差。

我们从高职毕业生用人单位所获得的大量反馈信息中发现,在肯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建议,常常包括“责任心”、“人际沟通能力”、“适应性”、“敬业精神”等欠缺的情况,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多的单位指出:他们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因为技能在企业可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学生素养的不足却很难在企业弥补,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这里用人单位提出的“综合素养”反映的是高职生人文素质的缺失。这就明显表现出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

2.反思

(1)先天不足和高职教育中后续不继是造成这一落差的重要原因。

由于高职招生在我国整个高校招生中的批次限制,生源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学生在文学、历史、艺术方面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差,人文知识比较欠缺,且主动学习人文知识培养自己人文素养的意识也较薄弱,高职生普通存在重视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高职的学制缩短再加上对“能力本位”的偏面理解,也导致部分学校对一些素养类课程课时的挤压,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实际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是参照普通高校开设一些压缩或简化版的人文素养选修课程,缺乏职业教育所应有的职业特点,也忘却了用专业课程教学来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难免使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2)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不矛盾

有一种片面的理解:专业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处理的对象基本上是“物”,与人文并不相干,而事实上,任何岗位的工作内容都是处理人与物或人与人的关系,主体始终是人,这些关系本身就包含着人文因素,人文精神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科学态度,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能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由于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能使专业教学显得更为丰满和充满活力,使学生不仅学得知识掌握技能,而且感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的熏陶。

(3)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人文精神

高职教育由于其职业教育的特性,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占据了高职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学生也更重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如果,把专业课程定位在纯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这就会让我们丧失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平台。因为大学生的素质只有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声的感染才能养成,只靠数量有限的急功近利式的文化素养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有利于素养类课程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联结,使高职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形成一个体系。让教育回归到本真状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才是高职实际可行的人文教育之路,专业教育才能摆脱狭隘的“工具”性而更能体现教育的“育人”功能。

(4)专业教师成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目前情况下高职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是“通才教育”。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高职生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高职院校在师资配比上专业教师也占绝对优势。而高职学生的自身定位也是重视专业课,边缘基础文化课。如果把专业教学时间看成是纯专业性的,不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那么,高职人文教育势必丢失这块教育主阵地,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也难以为继。如果把专业教师排除在人文素质教育之外,那便是高职人文教育师资的巨大浪费。这说明专业教师应成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只有专业教师参与到人文教育中来,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使人文素质教育持续、深化和提高。

二.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实施内容与途径

要把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它的重点自然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不能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腾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人文素养知识的教育,那样的话,专业课变成了人文素养课程的无意义延伸,反而会本末倒置,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变成另外一种灌输,而我们强调渗透是让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教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浸润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它应该是一种无形的和自然的过程。因此,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渗透什么,二是怎么渗透,三是谁来渗透。

1、渗透什么——梳理专业教育中渗透的人文教育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有别于普通高校,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的人文教育必然要体现它的“职业形态”,侧重点应在养成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因为是在专业教育中的“渗透”人文教育,所以其“ 渗透”的内容自然有别于普通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瑞士联邦工业大学M·L·戈德斯密德教授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出学生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五个要素:(1)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2)人际关系技能;(3)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4)有效的工作方法;(5)敏锐的、广阔的视野。这五点对我们理解职业人文教育的内容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结合职业核心能力和对应专业的岗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我们从诚信、责任心、敬业、自信、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七个方面出发来设计教育内容,这七个方面的素养培养基本上涵盖了高职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所需要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名合格公民提供必要的素养基础。

2、怎么渗透——根据专业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的明确人文素养目标,依托专业教学过程和实训环节进行渗透

潘懋元教授认为,在高职人文教育的实施上,由于高职业年限较短,技能实训任务较重,应当少开或不开专门的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环境中受到自然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职业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这表明了专业教育是高职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最能直接体验未来职业生活的有效途径。这种过程中的渗透反而比专门的人文素养课程更直接、更具体地体现人文精神。

“渗透”是一种过程在的相对隐性的教育,所以,专业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具体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为能更好地达成专业教学和人文素质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以及学习形式,比如,设定“自信”和“人际沟通能力”作为本次课的“人文素养渗透目标”。在教法上,教师尽可能的使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引领教学法,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应采用小组学习,这样,教师可以在项目和任务的进行过程中,不断地指导和鼓励学生,对学生的每一步成功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小级学习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和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中提升自信,在过程中领悟人际沟通的技能。

依托专业课程建设,要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我们尝试把企业的某些实际工作内容和工作场景引入课堂,这一方面有利于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另一方面,也为人文教育的渗透提供更好的平台。

将企业实际的工作内容引入课堂或实训,在仿真甚至是全真(承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直接感受企业文化和适应岗位的素质要求。企业文化能够丰富高职人文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产技术和工作流程,锻炼技术的应用能力,训练职业技能,也使学生有机会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职业态度、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重视实训和顶岗实习,这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对于高职生的职业人文教育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专业老师要把这一时期的人文教育渗透看成是学生对通识人文知识教育的认同和强化过程。专业教师要克服一种认识误区:学生实训、实习更多的是与“物”的关系,与人文不相干。其实,任何活动的主体都是人,都会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中就包含着人文因素,也就是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以及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等问题。教师利用各个节点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尽可能的给予学生正面反馈,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

3.谁来实施渗透:培养有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虽然在现代的学习理论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发现和内化建构的一种过程,但就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得更为重要。教师的角色要从“我教你学”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一种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的角色,要构建一种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观点的质疑和辩论,既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又能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成功和自信,既能在专业学习中感受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能体悟到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教师角色的转换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观念的更新。观念指导行动。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除了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扎实的专业素质以外,专业教师对学生有文素养培养的认识和观念是实施“渗透”的主体因素。专业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各种技能只是学生综合素养中显性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构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是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这部分是隐性的,却是冰山的主体,将在更深层次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而这三部分的养成,靠纯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是不可能完成的,更多的是基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考虑到人文的因素;才有可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的切入点,才能完整理解教育本身的教书育人的真正涵义,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  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教师在专业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人文熏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转变高职教师教学纳的同时,关键是需要提升高职教师自身的职业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针对教育的老师岗位应具有的人文素养;二是在对学生进行职业人文教育过程应体现的人文素养;三是指向特定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的人文素养。教师根据三方面的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活动不断的学习、反思,找出其中的规律性。专业教师的人生态度和职业素养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心灵塑造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高职教师在加强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拓宽视野,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高雅的文学艺术,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把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和素养教学在专业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实施作为专业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2)

[2]陆建洪. 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光明日报 2008-12-8

[3]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4]陈鸣鸣.论高职教师职业人文素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

(作者单位: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人文素质实践探索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