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中国人》对传统女性的注解
2015-01-05王思博
王思博
内容摘要:由林语堂先生所作的《中国人》一书,深刻洞见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及原因,说明传统女性的地位自有其历史背景及合理性。
关键词:林语堂 《中国人》 传统女性 注解
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妇女是男性的财产,被紧锁闺房。儒家学说强调女子要遵守女德,如文静、顺从、优雅、整洁、勤劳、能织布、会烹调、尊敬公公婆婆、友爱丈夫的兄弟、礼遇丈夫的朋友等等所有从男性观点出发,认为是值得提倡的道德。林语堂认为从根本上讲这些道德说教并没有什么错。因为儒家意识到男女地位、分工的不同有益于社会的和谐,但作为母亲的女性仍然会受到尊敬。这说明男女的差异和限制并不意味着对妇女的束缚,而是意味着关系的和谐。
由于中华民族一直是求实的民族,所以在妇女的贞洁理论方面,他们也并不反对一女多嫁,只是要求官家、大富人家的妇女要从一而终,对平常妇女却没有特殊要求。唐代韩愈的女儿曾嫁过两次。在唐代皇家公主中,22位再婚,4位结过3次婚。只有宋代的学者强迫妇女生活在禁闭的世界里,指责寡妇再嫁。甚至起火时寡妇也不下堂,到了苛刻的地步。明代,这种贞洁守寡的教条成了官方的一项制度。
男性控制着一家的经济命脉,具有权威性。男人有时会将新生女婴溺死,因为他们承担不起女儿出嫁时的庞大费用,并且只有男孩能够为家里提供劳动力。同时许多官吏与富豪在自己家里却供养许多舞女。妇女成了男人的玩物。作一个合格的玩物会得到奖赏,这便成为中国妇女堕落的原因。
传统女性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人们在理想的美、理想女性、女儿的教育、恋爱与求婚的形式等问题上的观点。
在西方,女性的肉体被看作是灵感的来源,是完美与和谐的最高形式;中国的艺术则认为女性的肉体魅力来源于自然界本身的和谐。中国人看到一个女人的塑像,高高地耸立在纽约港,供所有进出这个国家的人们玩赏,他认为没有比这个事实更使人感到惊奇的了。让一个女性裸露人前,这简直是不文明到了极点。林语堂说,在德莱斯顿艺术画廊展出的某些美术名作显然与中国人的观念相反,而那些向西方人学习的中国画家也只能适当地说明艺术本质,却不敢说所有艺术的根源都是要激发人们的美感,但是,欧洲大陆的艺术家们却都坦白承认裸体女性图像的美感,毫不掩饰这一点。
但是,中国人也有性欲,只不过表达形式不同就是了。妇女的服装设计并不是为了显示体形,而是为了模仿自然。……妇女形象的设计则是以垂柳的优美姿态为模特的,这就是为什么妇女的肩膀总是低垂的。她长着一双杏核眼,弯弯的眉毛,眼光像平静的秋水。她有着像石榴一般的明牙皓齿,像垂柳一般的软细腰肢,像春笋一般尖尖的十指,像弯月一般的缠足。这样诗一般的描写在西方并非一概没有,然而中国艺术的整个精神,特别是中国妇女服装的式样,说明中国人在做这些描述时是认认真真的。事实上,服装的这些变化并不重要。妇女的装束会有变化,然而只要这些装束在女人身上,男人们就会喜欢。而只要男人们认为这些服装是漂亮的,女人们就会穿用。这些变化所造成的唯一结果是使男人高兴。
中国人理想的婚恋对象是“贤妻良母”。在妇女所有的权利中,最大的权利是做一个母亲,孔子曾经指出,理想的社会是人人都结婚的社会。在中国人眼中,西方社会最大的罪恶是有许多未曾婚配的妇女,她们的追求和要求都太偏离实际,因为只有成为母亲,她们才会更伟大。这些也都是林语堂先生自己所称赞的,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也是那些聪明、温柔、坚定的母亲。然而拥有再好的贤妻良母,许多男青年因为失去再次浪漫的机会而感到不满足,便出现歌伎这一特殊行业,他们是需要别人浪漫追求的,这便可以给了男人浪漫的机会。于是有才能的妓女经常被纳为姬妾或娶为正房,很多时候男人给出的理由是为家族增添一个男孩,于是纳妾制度在中国盛行起来,明朝的法律也允许此举。而西方人则顾及体面,不谈此类事。
林语堂认为在中国纳妾制度还是有好处的,可以代替西方的离婚制。因为结婚是妇女保护自己最安全的办法,离婚后受苦的会是女人例如40多岁离婚了的男人会比那个40多岁的女人具有更多的再婚优势。所以林语堂认为在封建社会里,对于经济上无法独立的女性来说,纳妾制度要好过离婚。
总之,林语堂老先生认为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卑微的地位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传统女性只有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经济的独立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