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例宫颈癌术前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分析
2015-01-05陈莹冯爽王玲
陈莹 冯爽 王玲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前进行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44例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随机将其分两组,治疗组22例, 对照组22例。治疗组先行术前介入治疗后再进行手术切除,对照组直接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者13例(5909%)、有效者8例(3636%)、无效者1例(455%)、总有效率9545%;对照组显效者9例(4091%)、有效者7例(3182%)、无效者6例(2727%)、总有效率7273%;两组显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术前介入治疗能有效使瘤体缩小, 减少术中出血, 有利于肿瘤的切除, 提高手术成功率,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宫颈癌;介入治疗; 近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1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1-0048-01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情况有年轻化的趋势,并且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1]。目前采用手术治疗是治疗宫颈癌的常用方法之一。术前的经盆腔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能够有效缩小局部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并消除微小转移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44例宫颈癌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年龄35岁~65岁,平均43岁。所有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均行常规身体检查,如:血常规检查、 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等,确定无介入治疗手术禁忌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 对照组22例, 两组患者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组:采用Seldinger 穿刺技术, 局麻下,经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 并将40 FCobra导管插入,将导管头放置于双侧髂内动脉开口处, 行双侧髂内动脉血管数字减影造影术,确定肿瘤病变部位的供血动脉后,再将导管插进供血动脉即靶血管,根据双侧肿瘤区血供的多少分配灌注化疗药物用量。常规化疗药物:顺铂60毫克, 氟尿嘧啶1000毫克。灌注化疗药物结束后,双侧分别给予明胶海绵栓塞靶血管。经造影证实完全栓塞后, 拔出导管, 压迫止血,局部创口纱布绷带加压包扎24小时, 右下肢制动8小时。术后常规给予止吐及利尿药物。3~4周进行介入治疗1次,每3次为1个疗程,介入治疗后进行宫颈癌根治术。
122对照组:手术治疗,行宫颈癌切除术。 两组均在术后根据情况给予放疗。
13疗效判定标准[2]结合B超和妇科检查,观察肿瘤消退情况。根据WHO标准:①显效,病灶区肿瘤全部消失,并至少维持4周以上;②有效,病灶区肿瘤最大径乘积缩小至少50 %以上,并能维持4周以上,治疗中无新病灶出现;③无效,瘤体增大超过25 %或者有新病灶出现。
14统计学处理观察结果两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应用SPSS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近期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数据比较,显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卡方检验,(P<005),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表1宫颈癌患者术前介入治疗与直接手术治疗疗效比较表(%)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合计总有效率
治疗组13(5909)*8(3636)1(455)*229545*
对照组9(4091)7(3182)6(2727)22727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宫颈癌主要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前期临床表现通常是无症状,随着病变进一步发展会出现阴道流液、出血和腰骶坠痛等症状。传统认为宫颈癌对化疗并不敏感,因此,临床多以手术和放疗为主。 但因患者多伴有区域和宫旁淋巴结转移, 病灶大,疗效经常不理想,且术后转移和复发率仍较高。通过术前介入治疗再行手术切除病灶疗效一般较显著,但还不能单独把它作为宫颈癌的治疗手段,因为动脉栓塞术只能暂时使肿瘤区缺血坏死,而盆腔脏器有广泛的侧支循环网,这些侧支循环会很快建立形成新的瘤体供血血管,从而使肿瘤继续生长。因此,临床治疗中应抓住介入治疗使瘤体有效缩小的最佳时机进行手术。对那些伴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血管间隙受侵、肿瘤分化差等全身转移倾向的患者应予以术后辅助化疗。
参考文献
[1]何超蔓,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宫颈癌62 例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5): 327-329.
[2]李小玲,中晚期宫颈癌介入治疗24 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2011,13(13):113-114.
(收稿日期:201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