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电子制造现代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探索

2015-01-05朱桂兵

河北职业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高职课程

朱桂兵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新型教育[1],近年来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备受推崇。

一、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创新能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改变固定思维习惯,以智力为核心,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具有较强社会实践性的综合能力[2],创新能力结构图如图1所示。目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图1 创新能力结构图

1.培养目标与价值取向混乱

无论学生还是学校都知道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社会发展趋势往往影响双方的价值取向,进而决策过程中影响行为方向的把握,在当前这种以就业率为主导的价值取向中,急功近利就在所难免了,培养具有新思想、创新意识的高端技能专门人才就需要双方克服眼前诱惑,目光长远,持之以恒地走创新教育之路。

2.对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不明确

很多专业的学生没有达到企业对人才的真正能力需求,学校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基础理论知识,将来能在企业较快熟悉岗位就够了,错误地认为企业反正要对新员工培训,用不着花大精力去培养相对虚无的创新素质,从而不重视企业和学生的真正感受,久而久之,双方都觉得对方没有前途。仔细思考后会发现问题出在学校人才培养上,以电子制造企业为例,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必须具有现代信息技术、最新电子制造技术、电子设备技术以及前后关联的新技术,诸如电子封装技术、微连接技术、电子材料技术、半导体技术等诸多最新技术的知识储备,不求太精但求广博;其二,必须具有能够进行技术与设备更新改造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很多情况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3.传统培养机制的惯性影响

人才培养机制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2]。在传统培养机制中往往在知识上重理论轻实践、能力上重技能轻创新、素质上重共性轻个性、培养方式上是重灌输轻引导、重传授轻训练,各种新型教学内容与手段往往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学生知识单一,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学校的所谓“实践创新平台”往往鉴于管理难度增大而很少对学生开放,所属的社会资源不能用于学生,学生、教师、学校、企业与行业的“五位一体”的联系纽带往往停留在纸面。在很多学校很多课程期末考试依然是最重甚至是唯一的考核手段,缺乏其他有力的评价体系支撑,这些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与兴趣,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缺乏政策支撑和激励机制。

4.现有实践载体的功能僵化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尽管投入一定资金引进教学实践设备与仪器,但是这种实践载体往往功能僵化,仅仅能实现某些延续多年的、预设的、可知的、有限的实践活动,是理论课程知识的展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非常有限,甚至起到阻碍作用。相对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无论师资力量还是实践载体都还偏少,尤其是较高端的分析、检测仪器,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真正“双师型”教师也严重不足,从而增加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难度[3]。

5.为创新而进行创新培养

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已充分认识到传统教育的不足,但在批判抛弃传统教育的同时,往往一头扎入所谓“全盘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中,认为唯有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才是创新,从而凭空捏造、不求实际、只重形似不重本质的异类创新层出不穷。对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反而是层层消减直至完全丧失。为了多产快产所谓“创新人才”,学校往往只重视创新技能的培养,对人的创新思维形成过程重视不够,创新能力培养演变成按程序流水线生产,学生缺乏自主意识。更有甚者,部分教育将创新培养等价于智力开发,选智力较高的学生进行人为智力开发干预,强力引导创新,对普通学生的创新培养基本漠视,这种培养往往能短暂出成果,但是后继乏力,且有失公允,对影响创新思维的非智力因素视而不见[3,4]。

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前提

1.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

高职院校要营造出鼓励创新与创新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突出学生和教师的和谐共存、相辅相成、合作创新、开创未来。校园内要处处可见创新,时时都在创新,人人争做创新。对学生的创新产品要给予支持、肯定,帮助其推广,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校一定要摈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全面认识创新,了解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素质,能力大小取决于素质水平的高低[5]。

以电子组装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我们采用承认学分、展示成果、交流经验、竞赛、项目开发等途径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鼓励学生创新,使学生明白自己所做的创新产品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在创新的同时不仅是对固有知识进行总结,分析自己已经拥有的能力,同时还思考如何通过文献学习掌握书本、课堂不具有的知识与能力、研发经验,进而举一反三,扩散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树立以实践创新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思想,并拥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学校将SMT教学工厂、多个实验实训室、创新研究室等资源整合变成新产品孵化平台,同时结合学生团体,诸如社团、班级、兴趣小组、研发团队等,形成一个个微型工厂,使学生在学校就具有了完善的真实的企业从业经验,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使学生将来能更快地融入企业,在小团体创新培养中,学生能更好地自由探讨,自主想象、自主完成甚至自我约束。

2.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

建立服从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创建具备孵化创新产品的实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开发流程、竞赛流程以及专利申请程序等专业知识的指导与服务。改变传统的窄、深的教学思想为现在的通才与分类;教学内容以应用型、案例型、实践分析型为主,强化与创新教育有关的内容;建设各类创新型课程、讲座、学术沙龙、在线网路学习课程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重,允许个别学生休学、停学创办企业,充分引导学生制订创新计划,认真思考创新问题并付诸实践。

3.团队合作与自主创新原则

高职学生个体的知识层面依然比较窄,知识结构也不完整。有学习动力但不太能坚持长久,阶段性畏难情绪较重,不太能静下心来慢慢攻关,容易急功近利,不能保证足够的自主创新。同时因为个人能力有限,往往需要团队合作,但又很难把团队合作优势真正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开发过程分为多个有机模块,按组内学生专长分配任务,使之分工协作,培养学生做到既能关心其他组员的工作进展、理解跨专业知识,又能考虑到自身所承担任务的灵活性、兼容性,从而共同创造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合作与竞争兼容并蓄。

三、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1.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与方式

创新能力培养过程总体来讲分三个层级,层级越高越难。第一层级是创新理解: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学习创新理论、创新科学方法论、创新学与创新策略等知识,了解创新的内在规律与原理,最终进化到改变传统专业技术课程为创新课程,并学习它;第二层级是创新实践:让学生参与实践并对已有知识进行验证,实践方式多种多样;第三层级是完成创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形成一个质的飞跃,积量变到质变。[5]

高职院校常见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可概括为五大类:①开设创造类课程,诸如创造学、创造发明技法、创造性思维训练等;②将学生作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对基础理论有亲近感;③设立单学科或跨学科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④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发挥主人翁的作用;⑤鼓励学生将创新产品社会化,参与社会活动。

2.制度创新,构建实践创新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制度的设计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动力与保障[1],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制度创新为手段,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学校、企业以及行业合作创新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掌握的资源,采用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培养的方式,邀请校外人士参与创新教学。以我校课堂与车间远程同步互动教学为例,在教室和车间安装高清摄像头、同步对讲系统,利用网络实现企业实际生产与课堂教学远程同步进行,教师与生产人员可同步对对方进行现场指导、答疑、讲解、辩论、展示,彼此看到对方。

(2)开放管理创新实践平台,小众学习

通过创建创新工作室和虚拟开发新产品来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以2名教师为主导带领创新工作室,以实验实训室现有研究设备为基础,设置针对性创新课程,比如设立锡膏印刷涂敷研究工作室,将原来的手动印刷机、光学对中半自动印刷机、全自动印刷机、锡膏搅拌机、焊膏黏度测试仪等专业设备划入工作室,开设专门的印刷工艺研究课程,建立相应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工艺卡以及操作指导书,申请科研项目,邀请学生参与其中,给他们合理的学分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通过工作室实现小众化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拆装印刷机、零部件测绘、拍照、做展示PPT汇报、工作过程实际操作训练、团队合作讨论、小组辩论、相互提问与答疑、实际维护经验搜索与总结、归纳以及和企业培训导师的视频对话沟通等途径,使学生非常熟练地掌握印刷机的结构组成、各结构件与零部件的运动关系、结合部的清洁与润滑、零部件的故障诊断与更换、零部件与整机的可靠性、寿命预测、印刷机的操作过程以及结构件的功能替换产品的设计与创造等知识。

建设开放的三维数字化设计平台供学生模拟验证想法。电子SMT虚拟制造系统方便了我院学生直观地掌握电子制造设备的具体结构与运行机理,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将自己编制的程序与工艺在平台上演示,如图2所示。以锡膏印刷为例,通过该虚拟平台,可以实现锡膏印刷工艺设计与验证,设备结构重组,印刷机维修与保养,锡膏印刷缺陷分析与验证,甚至可以通过3D模拟进行直观演示。通过虚拟平台,学生可以随意发挥想象,构思各种焊膏印刷过程,并能随时进行验证。

图2 印刷机虚拟开发与3D演示

(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创新能力评价机制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创新,评价主体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定量与定性结合,将自我评价、同行评价、老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确定各自权重,以末尾淘汰与团队合作分填补为激励手段。考核重点不放在“是什么”和“怎么做”上,而放在“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还能怎么做”上[6,7]。考核方法有口试、笔试、团队答辩、小组辩论、大型综合题、随堂问答、阶段性考核、过程研讨、终了考核等,考核时机分散,评价尺度从正确与否转向具备创新点与否,增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解决方法是否具有创新性的分值,降低结果正确性的分值,明确课程总评成绩的各项权重,让学生从根本上重视起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

3.以课程与教学为载体进行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与教学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活动,也是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优化课程结构,设计出开放的、创新型的、学生能够全方位自主参与的课程或项目,让学生充分体会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的过程,从而增长知识。以锡膏印刷技术学习为例,我们更换教学内容,改变原来的重设备操作为补充最新工艺、最新技术、实际生产经验分析、设备故障在线监测与寿命预判、设备结构组成及其运动规律、相互作用力等知识。

四、结 语

将创造性内容融入到学校氛围,创新实践平台、培养过程与培养方式、考核与评价体系,教学方法也以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为主,评价方式以自评与互评为主,强调团队合作,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其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本校电子制造专业充分调动与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科学延伸创新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展高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内涵,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实践训练,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贾东荣.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11).

[2]卢铁刚,王彤.高职机械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市场调研分析与实施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

[3]蒙正中.关于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3).

[4]陈博,王俊英.高职实训管理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12).

[5]黄烨.高职技能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

[6]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7]范灵.高职顶岗实习的创新与完善[J].职教论坛,2009,(36).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高职课程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