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均衡管理

2015-01-05蒋泓峰

新商务周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经济带传统文化

文/蒋泓峰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均衡管理

文/蒋泓峰

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再创造

蒋泓峰

均衡管理学创始人,中国农业食品集团联盟执行主席兼秘书长、中国能源集团联盟常务副主席、中国房地产建材集团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MBA导师、北京林业大学MBA导师,著有《均衡管理》《策划与发展》《立体人生》等著作,在海内外媒体发表论文百余篇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在内)方面进步显著。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不过,伴随而来的也有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滞后,人们感觉焦虑和信仰缺失。这表明,在精神生活领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相协调。

均衡管理,就是通过研究组织或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相互间的发展变化规律。把握其均衡关系和运行机制,使其内外部各要素在质、量和能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度”,在结构方面保持相对稳定,在关系方面保持相互协调、相互适应,以期实现组织或系统的整体和谐,从而发挥其最大效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法。笔者认为,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再创造。实际上,对传统文化如何创造性地再度运用,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众所周知,作为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华文化是唯一没有中断,一直传承至今的人类文明奇迹。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其实,一个关键之点就是均衡处理好传统文化的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身也有“血脉”和“家园”问题。作为一种文化的特质,其核心元素和基本要素不能变。保持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精气神”,是一种文化的价值所在和生命所系,变了就会被同化、被消解直至消亡。当然,核心元素和基本要素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而是在相对稳定基础上自觉地与时俱进。一种文化由萌芽而渐至成熟,总是在不断吸纳中扬弃旧质、在不懈创造中丰富新质,选择性吸纳而不另起炉灶,选择性扬弃而不失去本真。

作为一种文化的外在表现,其呈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一种文化,需要适合人们学习、认识的呈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才能传承和传播。这种“变”,应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做出适合当代人理解的解读,而不是把糟粕垃圾当看点;应是对民族文化做出适合国际社会了解的表达,而不是以自贬自遣为卖点;应是对当代人们实践创造、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文化的表达,而不是把矛盾问题作噱头。

我们常说,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有。中华文化对亚洲,尤其是东亚各国的影响非常之大,日本、朝鲜等国家至今仍有浓厚的中华文化印记。尤其是日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可以借鉴的范本。从明治维新以来,正是因为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没有因循守旧,而是能做到主动与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为日本近代的长足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一个明显案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孔子就曾讲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因为,在中国的社会阶层划分当中,士农工商,以牟利为目的商人阶层虽然享有财富,但是一直站在道德金字塔的底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则创造性地把义与利结合起来,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所谓一手读着《论语》,一手拿着算盘的新商界人士。这也与西方一直倡导、著名学者马克思·韦伯所定义的“资本主义精神”不谋而合、殊途同归,正是因为对传统的创造性阐发和改造,才为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领域,日本也能很好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被称为“日本式经营”的三大法宝。所谓“终身雇佣制”,就是职工一旦被企业雇用,除非企业破产倒闭或职工犯有重大错误,企业一般不解雇;所谓“年功序列制”,是指企业按职工年龄和工龄确定职工的基本工资;所谓“企业内工会”,就是以企业为单位组织的工会。这种制度使企业成为职工的终生劳动场所,从而使职工一方面有了“安全感”,另一方面也对企业产生了“忠诚心”“爱社(公司)心”和“归属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同企业的命运联结在一起。

松下公司是较早实行这三大制度的企业。创始人松下认为,“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是“仁、义、礼、智、信”思想的体现,“企业内工会”是“和为贵”和“吴越同舟”思想的体现。松下公司的口号就是“和为贵”。显然,日本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来自中国的儒家哲学。

古老的“丝绸之路”虽然源于我国先秦汉唐,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但真正发挥其巨大作用须“还看今朝”

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说白了,经济场上的比拼,其实就是文化自信的竞争,只有打赢文化自信战,才可以称的上真正的赢家。在当今的世界发展过程中,必须立足文化打好经济牌,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目标。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力量使然,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

“新丝路”包括中蒙俄经济带、新亚欧陆桥经济带、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海上战略堡垒。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巩固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古老的“丝绸之路”虽然源于我国先秦汉唐,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但真正发挥其巨大作用须“还看今朝”。传统文化永远是发展现代文化的根基与源泉,丝绸之路的文化兴衰史给了今天很多有益的借鉴,兵慌马乱不仅不能发展经济还会破坏经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APEC倡导的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绸之路精神。文化,必定是高度自信的先进文化,又一次站在经济发展主战场的制高点上。

“一带一路”这两条丝绸之路,渊源就是解决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好的商品走向国际化表现的一个过程,在这样丝绸之路上有丝制品、绸制品、中国很多的文化,包括中医中药的文化,包括中国的茶叶等,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瓷器、陶器、中国的武术、中餐等等,都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非常源远流长的影响。

今天我们无论重提“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的再出发,还是提出的自贸区建设,以及亚投行的设立,其实都说明中华文化到了一个新的复兴的历史节点,这个节点的来临首先得益于中华民族整个经济的繁荣。在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实际上中国文化是有五千年烙印的中国制造。中国梦,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传播之梦。

猜你喜欢

经济带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谁远谁近?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