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淮北人名调查与分析
2015-01-04周有斌
周有斌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人名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汉人人名研究以张书岩先生为代表,其成果集中体现在其《姓名·汉字·规范》一书中,该书有六篇文章分析了当代汉人人名的特点,重点研究了人名用字规范表制定问题。这些文章为人名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其中绝大多数仅是对人名进行了静态分析,未对某个特定地区相当长一段时间人名做动态考察。本文拟通过对建国以来淮北人名的动态考察来挖掘当代人名的特点。我们认为通过动态考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人名的发展规律,同时了解人名的社会语言学价值,进而更深层次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说 明
淮北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淮河以北、黄河以南广大的地区;另一种是指安徽省淮北市。本文所说的淮北是指后一种。淮北有三区一县,三区是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一县是濉溪县。相山区是淮北主城区,该区外来人口相对较多,变化最快;濉溪县受外界影响相对最小,变化较慢,因此相山区、濉溪县代表了淮北人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地方人名情况基本上可以反映淮北人名的特点。
1.调查对象的时间段。本文调查对象的时间段为195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
2.问卷发放。一是请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生源地为淮北的201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10名学生帮助调查,发给他们每人150份问卷,计1500份调查表,由他们带回去,到以前就读的学校,其中4个去以前就读的小学、3个去初中、3个去高中,通过原课任老师发放给学生,让这些中小学生带回去填写,收回有效问卷1480份;二是到淮北师范大学附属职工子弟小学发放调查表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7份。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827份。
3.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大儿、二儿、三儿、大女、二女、三女的姓名、出生年月、学历、工作、出生地。
4.材料的处理与统计。首先把收回来的表格输入计算机,按地区、年龄、性别制作成WORD格式;另外,在计算机上运用相关软件对其进行检索。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男性、女性人名用字的前五名
本项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建国以来淮北人名不同年代的用字情况。
表1 1950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濉溪县、相山区人名用字前五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解放初期至上个世纪80年代,濉溪县与相山区人名用字情况基本相同,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名是由父母决定的,相山区是个新城,上个世纪60年代前也是农村,上个世纪80年代前出生的相山区人,其父母也为农民,工作相同,文化背景一样,区域比邻,自然人名用字也不会有太大差异。上个世纪90年代后,相山区与濉溪的人名用字产生了一些差异,表现在:
1.相山区出现了一些很少在人名中出现的文字组合,如“平仄”。
2.一些性别特征不明显的字在相山区人名中明显增多。如“沐”“桉”等。
形成差异的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相山区出生的人,其父母多为从外地来淮北工作的大学生,其知识背景、工作与濉溪县有很大差异。
但这些区别不是最为显著的,最为显著的是男女性别用字的差别,表现在:
1.男性用字一般是以“刚强”“勇武”“豪迈”类为主,如:伟、强、勇、胜、峰、涛、领等;女性以“柔美”类为主,如:婷、玲、丽、娟、娜等。
2.男性用字时代特色较之于女性要鲜明得多,如:“向阳、卫东、红专、胜天、放鸣”。
男女人名用字之所以有明显差别,是因为人名用字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男人是国家、家庭的脊梁,应该刚强、勇敢,有才能;与男性相比,女性应贤淑、貌美、文静。汉人对词语,包括人名的理解讲究的是顾名思义,追求的是名副其实,男女人名的用字自然要符合这一传统。
(二)选字范围
本项调查主要是淮北建国以来人名用字的选字范围,即常用字、次常用字、冷僻字(包括人名专用字)所占的比例。这里所说的冷僻字是指常用字、次常用字以外的现行汉字。常用字、次常用字以1988年1月26日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准。
表2 1950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濉溪县、相山区人名用字分布情况
该项统计告诉我们,建国以来淮北地区人名用字常用字、次常用字占99.77%,冷僻字很少使用。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1.常用字、次常用字的出现频率很高,特别是常用字覆盖面很广;2.我们调查对象的主体是淮北农民,受文化层次的制约,他们掌握的冷僻字比较少,自然很难用它来给子女命名;3.人名只是个符号,其目的是表达人名所有人的相关信息,冷僻字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读者对人名所有人信息的了解,为提高表达效果,通常情况下人们也不会也不应该使用冷僻字。
(三)单、双名情况
单名是指除了姓之外,只有一个汉字的人名;双名是指除了姓之外还有两个字的人名,包括两个字一样的叠音人名。为彻底了解汉人单双名的发展轨迹,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单双名问题做了调查统计,调查对象是中国古代汉人(华夏)帝王,我们之所以选择封建帝王的人名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1.帝王的人名史书有清晰记录,较为准确;2.有关帝王人名的材料比较容易找到;3.帝王对其人名更为重视;4.帝王的人名更具有代表性。为确保材料的准确与搜检的方便,帝王的人名我们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后面的附录为准。需要说明的是:1.北朝与南朝处于同一时期,但北朝的帝王多为少数民族,故我们未对其进行统计,这一时期的人名单双名情况,我们只统计了南朝帝王的人名;2.元代的帝王为蒙古族,汉人的单、双名问题,无法在皇帝中得到体现,这一时期汉人的单双名情况的调查,我们以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介绍的汉人文学家人名作为调查对象(共96人,其中单名23人,双名73人)。①这一部分工作是由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周恬羽同学完成的。具体情况如下:
表3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单、双名情况统计
可以看出南宋以前,汉人的人名以单名为主,南宋以后双名才成为汉人人名主流,这与张书岩先生所说的“在南北朝以前,一直是单名占优势。从南北朝开始,双名增多;此后,逐渐形成了双名占优势的体系”[1]37有较大出入。双名是族谱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同一辈的用字相同,比先前由偏旁体现的辈分要清楚得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双名中都含有辈分,特别是隋唐时期,比如说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从他们的名字用字中就看不出他们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但南宋以后,男性双名中一般都含有辈分的字,如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俭)。
表4 1950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濉溪县、相山区单双名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建国以后淮北地区,双名仍占大多数,为89%,单名为11%;张书岩先生对北京市雍和宫大街地区1976.11——1982.6出生的人名进行了统计,双名仅为34%,单名为66%,[1]38单名的比例远远高于淮北地区。建国以后淮北地区的双名,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的双名,双名中很少带有辈分,原因在于:1.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多为独生子女,辈分很难体现。且有的为女性,按中华文化传统,辈分主要体现在男性身上;2.建国后经过文化大革命对文化传统的破坏,这一传统已开始淡化;3.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有的双名第一字为母亲的姓,比如说父亲姓杨,母亲姓柳,女儿的姓名为杨柳艳。
结 论
上文的分析告诉我们:
1.建国以后淮北人名用字虽有一定的时代性,但并不明显,人名用字基本上遵守中华传统文化对男女人名的要求。
2.建国以后淮北地区的人名用字以常用字为主,很少用冷僻字。人名中含有冷僻字的其父母多属于有一定文化但文化层次不高的人群。
3.单名的比重虽有增加,但仍然以双名为主。双名中含辈分的越来越少。
[1]张书岩.姓名·汉字·文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